答歐陽崇一
關燈
小
中
大
焉,則君子之學終身隻是“集義”一事。
義者,宜也,心得其宜之謂義。
能緻良知則心得其宜矣,故“集義”亦隻是緻良知,君子之酬酢萬變,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當生則生,當死則死,斟酌調停,無非是緻其真知,以求自慊而已。
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泣”。
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緻真知,而凡“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動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緻其真知也。
若雲甯不了事,不可不加培養者,亦是先有功利之心,計較成敗利鈍而愛憎取舍于其間,是以将了事自阼一事,而培養又别怍一事,此便有是内、非外之意,便是自私用智,便是“義外”,便有“不得于心,勿求于氣”之病,便不是緻真知以求自慊之功矣。
所雲“鼓舞支持,畢事則困憊已甚”,又雲“迫于事勢,因于精力”,皆是把怍兩事做了,所以有此。
凡學問之功,一則誠,二則為。
凡此皆是緻真知之意,欠誠一真切之故。
《大學》言“誠其意者,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
”曾見有惡惡臭,好好色,而須鼓舞支持者乎?曾見畢事則困憊已甚者乎?曾有迫于事勢,因于精力者乎?此可以知其受病之所從來矣。
「171」來書又有雲:人情機詐百出,禦之以不疑,往往為所欺,覺則自人于逆、億。
夫逆詐,印詐也,億不信,印非信也,為人欺,又非覺也:不逆,不億而常先覺,其惟良知瑩徹乎。
然而出入毫忽之閑,背覺合詐者多矣。
不逆、不意而先覺,此孔子因當時人專以逆詐、億不信為心,而自陷于詐與不信,又有不逆、不憶者,然不知緻良知之功,而往往又為人岓欺詐,故有是言:非教人以是存心,而專欲先覺人之詐與不信也。
以是存心,即是後世猜忌險薄者之事:而隻此一念,已不可與入堯、舜之道矣。
不逆、不憶而為人所欺者,尚亦不先為善:但不如能緻其良知,而自然先覺者之尤為賢耳。
崇一謂“其惟良知瑩徹”者,蓋已得其旨矣。
然亦穎悟斫及,恐未實際也。
蓋良知之在人心,亘萬古、塞宇宙而不同;不慮而知,恒易以知險,不學而能,恒簡以知阻:“先天而天不違,天且不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夫謂背覺合詐者,是雖不逆人而或未能自欺也,雖不憶人而或未能果自信也,是或常有先覺之心,而未能常自覺也。
常有求先覺之心,即已流于逆、億而足以自蔽其良知矣,此背覺合詐之所以未免也。
君子學以為己:未嘗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
是故不欺則良知無所僞而誠,誠則明矣:自信則良知無所惑而明,明則誠矣。
明、誠相生,是故良知常覺,常照:常覺,常照則如明鏡之懸,而物之來者自不能遁其妍桤矣。
何者?不欺而誠,則無所容其欺,荀有欺焉而覺矣:自信而明,則無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覺矣。
是謂易以知險,簡以知阻,子思所謂“至誠如神,可以前知”者也,然子思謂“如神”,謂“可以前知”,猶二而言之,是蓋推言思誠者之功效,是猶為不能先覺者說也:若就至誠而言,則至誠之妙用,即謂之“神”,不必言“如神”,至誠則“無知而無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矣。
義者,宜也,心得其宜之謂義。
能緻良知則心得其宜矣,故“集義”亦隻是緻良知,君子之酬酢萬變,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當生則生,當死則死,斟酌調停,無非是緻其真知,以求自慊而已。
故“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泣”。
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緻真知,而凡“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動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緻其真知也。
若雲甯不了事,不可不加培養者,亦是先有功利之心,計較成敗利鈍而愛憎取舍于其間,是以将了事自阼一事,而培養又别怍一事,此便有是内、非外之意,便是自私用智,便是“義外”,便有“不得于心,勿求于氣”之病,便不是緻真知以求自慊之功矣。
所雲“鼓舞支持,畢事則困憊已甚”,又雲“迫于事勢,因于精力”,皆是把怍兩事做了,所以有此。
凡學問之功,一則誠,二則為。
凡此皆是緻真知之意,欠誠一真切之故。
《大學》言“誠其意者,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慊。
”曾見有惡惡臭,好好色,而須鼓舞支持者乎?曾見畢事則困憊已甚者乎?曾有迫于事勢,因于精力者乎?此可以知其受病之所從來矣。
「171」來書又有雲:人情機詐百出,禦之以不疑,往往為所欺,覺則自人于逆、億。
夫逆詐,印詐也,億不信,印非信也,為人欺,又非覺也:不逆,不億而常先覺,其惟良知瑩徹乎。
然而出入毫忽之閑,背覺合詐者多矣。
不逆、不意而先覺,此孔子因當時人專以逆詐、億不信為心,而自陷于詐與不信,又有不逆、不憶者,然不知緻良知之功,而往往又為人岓欺詐,故有是言:非教人以是存心,而專欲先覺人之詐與不信也。
以是存心,即是後世猜忌險薄者之事:而隻此一念,已不可與入堯、舜之道矣。
不逆、不憶而為人所欺者,尚亦不先為善:但不如能緻其良知,而自然先覺者之尤為賢耳。
崇一謂“其惟良知瑩徹”者,蓋已得其旨矣。
然亦穎悟斫及,恐未實際也。
蓋良知之在人心,亘萬古、塞宇宙而不同;不慮而知,恒易以知險,不學而能,恒簡以知阻:“先天而天不違,天且不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夫謂背覺合詐者,是雖不逆人而或未能自欺也,雖不憶人而或未能果自信也,是或常有先覺之心,而未能常自覺也。
常有求先覺之心,即已流于逆、億而足以自蔽其良知矣,此背覺合詐之所以未免也。
君子學以為己:未嘗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
是故不欺則良知無所僞而誠,誠則明矣:自信則良知無所惑而明,明則誠矣。
明、誠相生,是故良知常覺,常照:常覺,常照則如明鏡之懸,而物之來者自不能遁其妍桤矣。
何者?不欺而誠,則無所容其欺,荀有欺焉而覺矣:自信而明,則無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覺矣。
是謂易以知險,簡以知阻,子思所謂“至誠如神,可以前知”者也,然子思謂“如神”,謂“可以前知”,猶二而言之,是蓋推言思誠者之功效,是猶為不能先覺者說也:若就至誠而言,則至誠之妙用,即謂之“神”,不必言“如神”,至誠則“無知而無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