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陸原靜書
關燈
小
中
大
「151」來書雲;下手工夫,分比心無時甯靜,妄心固動也,照心亦動也;心既恒動,則蕪刻足停也。
是有意于求甯靜,是以愈不甯靜耳。
夫妄心則動也,照心非動也;照照則恒動恒靜,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
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下息,有刻暫停,則息矣,非至誠無息之學矣。
「152」來書雲:良知亦有起處,雲雲。
此或聽之末審;良知者,心之本體,即前所謂恒照者也。
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
雖妄念之發,而良知未嘗不在,但人不知存,則有時而或放耳:雖昏塞之極,而良知未嘗不明,但人不知察,則有時而或蔽耳。
雖有時而或放,其體實未嘗不在也,存之而已耳:雖有時而或蔽,其體實未嘗不明也,察之而已耳。
若謂真知亦有起處,則是有時而不在也,非其本體之謂矣。
「153」來書雲:前日精一之論,即作聖之功否?“精一”之“精”以理言,“精神”之“精”以氣言。
理者,氣之條理;氣者,理之運用。
無條理則不能運用;無運用則亦無以見其所謂條理者矣。
精則精,精則明,精則一,精則神,精則誠,一則精,一則明,一則神,一則誠,原非有二事也。
但後世儒者之說與養生之說各湍于一隔,是以不相為用。
前日“精一”之論,雖為原靜愛養精神而發,然而怍聖之功,實亦不外是矣。
「154」來書雲:元神,元氣,元精必各有寄藏發生之處:又有真陰之精,真陽之氣,雲雲。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謂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謂之氣,以其凝聚而壬呈昍之精,安可形象方斫求哉?真陰之精,即真陽之氣之母,真陽之氣,即真陰之精之父:陰根陽,陽桹陰,亦非有二也:苟吾良知之說明,即凡若此類,皆可以不言而喻;不然,則如來書所雲三關、七返、九還之屬,尚有無窮可疑者也。
「155」來書雲:良知,心之本體,即所謂性善也,未發之中也,寂然不動之體也,廓然大公也,何常人皆不能而必待于學邪?中也,寂也,公也,既以屬心之二體,則良知是矣。
今驗之于心,知無不良,而中、寂、大公實未有也,豈良知複超然于體用之外乎?性無不善,故知無不良。
真知即是未發之中,郥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動之本體,人人之所同具者也:怛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須學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體,初不能有帕損于毫末也。
知無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盡去,而存之未純耳。
體既良知之體,用即良知之用,甯複有超然于體用之外者乎? 「156」來書雲:周子曰“主靜”,程子曰“動亦定,靜亦定”,先生曰“定者心之本體”,是靜定也,決非不親不聞,無燕思無蕪為、二謂,必常知常存,常主于理之謂也。
失常知常存、常主于理,明是動也,已發也,何以謂之靜?何以謂之本體?豈是靜定也,又有以貫乎心之動靜者邪?理無動者也。
常知常存、常主于理,即不靓不聞,無思無為之謂也。
不靓不聞,無思無為,非稿木死灰之謂也:靓聞思為一于理,而未嘗有所靓聞思為,即是動而未嘗動也;所謂“動亦定靜亦定”,體用一原者也。
「157」來書雲;此心未發之體,其在已發之前乎?其在已發之中而為之主乎,其無前後、内外而渾然之體者乎?今謂心之動、靜者,其主有事,無事而言乎?其主寂然,感通而言乎其主循理,從欲而吉乎?若以循理為靜,從欲為動,則于所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極而靜,靜極而動”者,不可通矣。
若以有事而感通為動,無事而寂然為靜,則于所謂“動而無動,靜而無靜”者,不可通矣。
若謂未發在已發之先,靜而生動,走至試有息也,聖人有複也,人不可矣。
若謂未發在已發之中,則不知未發,已發俱當主靜乎?抑未發為靜而已發為動乎?抑未發、已發俱無動無靜乎?俱有動有靜乎?幸教。
未發之中,即良知也,無前後内外,而渾然一體者也。
有事、無事可以言動、靜,而良知無分于有事、無事也;寂然、感通可以言動、靜,而良知無分于寂然、感通也。
動、靜者,所遇之時;心之本體,固無分于動、靜也。
理無動者也,動即為欲。
循理則雖酬酢萬變,而未嘗動也。
從欲則雖槁心一念,而未嘗靜也;“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又何疑乎?有事而感通,固可以言動,然而寂然者未嘗有增也。
無事而寂然,固可以言靜,然而感通者未嘗有減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又何疑乎?無前後内外而厍然一體,則至誠有息之疑,不待解矣:未狻在已發之中,而已發之中未嘗别有未發者在,已發在未發之中,而未發之中未嘗别有已發者存;是未嘗無動、靜,而不可以動、靜分者也。
凡觀古人言語,在以意逆志而得其大旨:若必拘湍于文義,則“靡有孑遺”者,是周果無遺民也。
周子“靜極而動”之說,荀不善觀,亦未免有病;蓋其意從“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說來。
太極生生之理,妙用無息,而常體不易。
太極之生生,即陰陽之生生。
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妙用無息者而謂之動,謂之陽之生,非謂動而徒生陽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常體不易者而謂十“靜,謂之陰之生,非謂靜而後生陰也;若果靜而後生隆,動而後生陽,則是陰陽動靜,截然各自為一物矣。
陰陽一氣也,一氣屈伸而為陰陽:
是有意于求甯靜,是以愈不甯靜耳。
夫妄心則動也,照心非動也;照照則恒動恒靜,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
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下息,有刻暫停,則息矣,非至誠無息之學矣。
「152」來書雲:良知亦有起處,雲雲。
此或聽之末審;良知者,心之本體,即前所謂恒照者也。
心之本體,無起無不起。
雖妄念之發,而良知未嘗不在,但人不知存,則有時而或放耳:雖昏塞之極,而良知未嘗不明,但人不知察,則有時而或蔽耳。
雖有時而或放,其體實未嘗不在也,存之而已耳:雖有時而或蔽,其體實未嘗不明也,察之而已耳。
若謂真知亦有起處,則是有時而不在也,非其本體之謂矣。
「153」來書雲:前日精一之論,即作聖之功否?“精一”之“精”以理言,“精神”之“精”以氣言。
理者,氣之條理;氣者,理之運用。
無條理則不能運用;無運用則亦無以見其所謂條理者矣。
精則精,精則明,精則一,精則神,精則誠,一則精,一則明,一則神,一則誠,原非有二事也。
但後世儒者之說與養生之說各湍于一隔,是以不相為用。
前日“精一”之論,雖為原靜愛養精神而發,然而怍聖之功,實亦不外是矣。
「154」來書雲:元神,元氣,元精必各有寄藏發生之處:又有真陰之精,真陽之氣,雲雲。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謂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謂之氣,以其凝聚而壬呈昍之精,安可形象方斫求哉?真陰之精,即真陽之氣之母,真陽之氣,即真陰之精之父:陰根陽,陽桹陰,亦非有二也:苟吾良知之說明,即凡若此類,皆可以不言而喻;不然,則如來書所雲三關、七返、九還之屬,尚有無窮可疑者也。
「155」來書雲:良知,心之本體,即所謂性善也,未發之中也,寂然不動之體也,廓然大公也,何常人皆不能而必待于學邪?中也,寂也,公也,既以屬心之二體,則良知是矣。
今驗之于心,知無不良,而中、寂、大公實未有也,豈良知複超然于體用之外乎?性無不善,故知無不良。
真知即是未發之中,郥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動之本體,人人之所同具者也:怛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須學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體,初不能有帕損于毫末也。
知無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盡去,而存之未純耳。
體既良知之體,用即良知之用,甯複有超然于體用之外者乎? 「156」來書雲:周子曰“主靜”,程子曰“動亦定,靜亦定”,先生曰“定者心之本體”,是靜定也,決非不親不聞,無燕思無蕪為、二謂,必常知常存,常主于理之謂也。
失常知常存、常主于理,明是動也,已發也,何以謂之靜?何以謂之本體?豈是靜定也,又有以貫乎心之動靜者邪?理無動者也。
常知常存、常主于理,即不靓不聞,無思無為之謂也。
不靓不聞,無思無為,非稿木死灰之謂也:靓聞思為一于理,而未嘗有所靓聞思為,即是動而未嘗動也;所謂“動亦定靜亦定”,體用一原者也。
「157」來書雲;此心未發之體,其在已發之前乎?其在已發之中而為之主乎,其無前後、内外而渾然之體者乎?今謂心之動、靜者,其主有事,無事而言乎?其主寂然,感通而言乎其主循理,從欲而吉乎?若以循理為靜,從欲為動,則于所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極而靜,靜極而動”者,不可通矣。
若以有事而感通為動,無事而寂然為靜,則于所謂“動而無動,靜而無靜”者,不可通矣。
若謂未發在已發之先,靜而生動,走至試有息也,聖人有複也,人不可矣。
若謂未發在已發之中,則不知未發,已發俱當主靜乎?抑未發為靜而已發為動乎?抑未發、已發俱無動無靜乎?俱有動有靜乎?幸教。
未發之中,即良知也,無前後内外,而渾然一體者也。
有事、無事可以言動、靜,而良知無分于有事、無事也;寂然、感通可以言動、靜,而良知無分于寂然、感通也。
動、靜者,所遇之時;心之本體,固無分于動、靜也。
理無動者也,動即為欲。
循理則雖酬酢萬變,而未嘗動也。
從欲則雖槁心一念,而未嘗靜也;“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又何疑乎?有事而感通,固可以言動,然而寂然者未嘗有增也。
無事而寂然,固可以言靜,然而感通者未嘗有減也:“動而無動,靜而無靜”,又何疑乎?無前後内外而厍然一體,則至誠有息之疑,不待解矣:未狻在已發之中,而已發之中未嘗别有未發者在,已發在未發之中,而未發之中未嘗别有已發者存;是未嘗無動、靜,而不可以動、靜分者也。
凡觀古人言語,在以意逆志而得其大旨:若必拘湍于文義,則“靡有孑遺”者,是周果無遺民也。
周子“靜極而動”之說,荀不善觀,亦未免有病;蓋其意從“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說來。
太極生生之理,妙用無息,而常體不易。
太極之生生,即陰陽之生生。
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妙用無息者而謂之動,謂之陽之生,非謂動而徒生陽也:就其生生之中,指其常體不易者而謂十“靜,謂之陰之生,非謂靜而後生陰也;若果靜而後生隆,動而後生陽,則是陰陽動靜,截然各自為一物矣。
陰陽一氣也,一氣屈伸而為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