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周道通書

關燈
「144」吳、曾兩生至,備道道通懇切為道之意,殊慰相念。

    若道通真可謂笃信好學者矣。

    憂病中會不能與兩生細論,然兩生亦自有志向、肯用功者,,每見辄覺有進,在區區誠不能無負于兩生之遠來,在兩生則亦庶幾無負其遠來之意矣。

    臨别以此冊緻道通意,請書數語。

    荒愦無可言者,辄以道通來書中所問數節,略下轉語奉酬。

    草草殊不詳細,兩生當亦自能口悉也。

    來書雲:用工夫隻是“立志”,近來于先生每吉時時骷檢,念益明台。

    然于朋友不能一時相離。

    若得朋友講習,則此志繞精健闊大,纔有生意:若三五日不得朋友相講,便覺微弱,遏事便會困,亦時會忘。

    乃今蕪朋友相講之日,還隻靜坐,或看書,或遊衍經行,凡寓目、措身,悉取以培養志,頗覺意思和适:然終不如朋友講聚,精神流動,生意更多也。

    林本索居之人,當更有何法以處之?此段足驗道通日用工夫聽得,工夫大略亦隻是如此用,隻要無間斷,到得純熟後,意思又自不同矣。

    大抵吾人為學,緊要大頭惱,隻是“立志”所謂“困、忘”之病,亦隻是志欠真切。

    今好色之人,未嘗病于困忘,隻是一真切耳。

    自家痛庠,自家須會知得,自家須會搔摩得;既自知得痛癢,自家須不能不搔摩得。

    佛家謂之“方便法門”,須是自家調停斟酌,他人總難與力,亦更無别法可設也。

     「145」來書雲:上蔡常問天下何思何慮。

    伊川雲;“有此理,隻是發得太早。

    ”在學者工夫,固是“必有事焉而勿忘”,然亦須識得“何思何慮”底氣象,一并看為是。

    若不識得這氣象,便有正與助長之病;若認得“何思何慮”,而忘“必有事焉”工夫,恐人堕于“無”也。

    須是不滞于“有”,不堕于“無”。

    然乎否也?所論亦相去不遠矣,隻是契悟未盡。

    上蔡之問,與伊川之答,亦隻是上蔡、尹川之意,與孔子“繄辭”原旨稍有不同。

    “繄”言“何思何慮”,是言斫思所慮隻是一個天理,更無别思别慮耳,非謂無思無慮也。

    故曰:“與歸而殊途,一緻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雲“殊途”,雲“百慮”,則豈謂無思無慮邪?心之本體即是天理。

    天理隻是一個,更有何可思慮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動,原自感而遂通,學者用功,雖千思萬慮,隻是要複他本來體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來。

    故明道雲:“君子之學,莫若廓然而大公,物來而順應。

    ”若以私意去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

    “何思何慮”正是工夫。

    在聖人分上,便是自然的:在學者分上,便是勉然的。

    尹川卻是把作效驗看了,斫以有“發得太早”之說。

    既而雲:“卻好用功”,則已自覺其前言之有未盡矣。

    濂溪主靜之論亦是此意。

    今道通之言,雖已不為無見,然亦未免尚有兩事也。

     「146」來書雲:凡學者纔曉得做工夫,便要識得聖人氣象。

    蓋認得聖人氣象,把做準的,乃就甯地做工夫去,纔不會差,纔是作聖工夫。

    未知走不?先認聖人氣象,昔人嘗有是言矣,然亦欠有頭惱,聖人氣象自是聖人的,我從何處識認?若不就自己良知上真切體認,如以無星之稱而權輕重,未開之鏡而照妍桤,真斫謂以小人之腹,而度君子之心矣。

    聖人氣象何由認得自己良知原與聖人一般,若體認得自己良知明白,郥聖人氣象不在聖人而在我矣。

    程子嘗雲;“觑着堯學他行事,無仙許多聰明睿智,安能如彼之動容周旋中禮?”又雲“心通于道,然後能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