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周道通書
關燈
小
中
大
是非。
”今且說通于道在何處?聰明睿智從何處出來? 「147」來書古雲:事上磨練。
一日之内,不管無事,隻一意培養本原。
若遇事來感,或自己有惑,心上既有覺,安可謂無事?但因事凝心一會,大段覺得事理當如此,隻如無事處之,盡吾心而已。
然仍有處得善與未善,何也?人或事來得多,須要次第與處,每因才力不足,辄為所困,雖極力扶起而精神已千衰弱。
遇此未免要十分退省,甯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冬。
如何?所說工夫,就道通分上也隻是如此用,然未免有出入在。
凡人為學,終身隻為這一事。
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論有事無事,隻是做得這一件,所謂“必有事焉”者也。
若說“甯不了事,不同不加培養”,卻是尚為兩事也。
“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物之來,但盡吾心之良知以應之,所謂“忠恕違道不遠”矣。
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于毀譽得喪,不能實緻其良知耳。
若能實緻其良知,然後見得平日所謂善者未必是善,所謂末善者,卻恐正是牽于毀譽得喪,自賊其真知者也。
「148」來書雲:緻知之說,春間再承誨益,已頗知用力,覺得比舊尤為簡易。
但鄙心則謂與初學吉之,還須帶“格物”意思,使之知下手處。
本來“緻知”“格物一一并下,但在初學未知下手用功,還說與“格物”,方曉得“緻知”雲雲。
“格物”是“緻知”功夫,知得“緻知”便已知得“格物”:若是未知“格物”,則是“緻知”工夫亦未嘗知也。
近有一書與友人論此頗悉,今往一通,細觀之,當自見矣。
「149」來書雲:今之為朱,陸之辨者尚未已:每對朋友吉,正學不明已久,且不須枉費心力為朱,陸争是非,隻依先生“二志”二字點化人。
若其人果能辨得此志來,決意要知此學,已走大段明台了;朱,陸雖不辨,彼自能分得。
又常見朋友中見有人議先生之言者,辄為動氣;昔在朱,陸二先生所以近後世紛紛之議者,亦見二先生工夫有未純熟,分明亦有動氣之病:若明道則無此矣。
觀其典吳師禮論介甫之學雲:“為我盡達諸介甫,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也。
”氣象何竽從容!常見先生與人書中亦引此言,願朋友皆如此,如何?此節議論得極是極是,願道通遍以告于同志,各自且論自己是非,莫論朱、陸是非也。
以言語謗人,其謗淺,若自己不能身體實踐,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哽日,是以身謗也,其謗深矣。
凡今天下之論議我者,苟能取以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則在我無非譥惕修省進德之地矣。
昔人謂攻吾之短者是吾師,師又可惡乎? 「150」來書雲﹕有引程子“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性便已不是性。
”何故不容說……何故不是性?晦庵答雲:“不容說者,未有性之可言:不是性者,已不能無氣仃之雜矣。
”二先生之言皆未能曉,每看書至此,辄為一惑,請問。
“生之謂性”,生字即是氣字,猶言“氣即是性”也:氣即是性;“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氣即是性”,即已落在一邊,不是性之本原矣。
孟子性善,是從本原上說。
然性善之端,須在氣上始見得,若無氣亦無可見矣。
恻隐、羞惡、辭讓、是非即是氣。
程子謂“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
”亦是為學者各認一邊,隻得如此說。
若見得自性明白時,氣即是性,性即是氣,原無性、氣之可分也。
”今且說通于道在何處?聰明睿智從何處出來? 「147」來書古雲:事上磨練。
一日之内,不管無事,隻一意培養本原。
若遇事來感,或自己有惑,心上既有覺,安可謂無事?但因事凝心一會,大段覺得事理當如此,隻如無事處之,盡吾心而已。
然仍有處得善與未善,何也?人或事來得多,須要次第與處,每因才力不足,辄為所困,雖極力扶起而精神已千衰弱。
遇此未免要十分退省,甯不了事,不可不加培冬。
如何?所說工夫,就道通分上也隻是如此用,然未免有出入在。
凡人為學,終身隻為這一事。
自少至老,自朝至暮,不論有事無事,隻是做得這一件,所謂“必有事焉”者也。
若說“甯不了事,不同不加培養”,卻是尚為兩事也。
“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事物之來,但盡吾心之良知以應之,所謂“忠恕違道不遠”矣。
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于毀譽得喪,不能實緻其良知耳。
若能實緻其良知,然後見得平日所謂善者未必是善,所謂末善者,卻恐正是牽于毀譽得喪,自賊其真知者也。
「148」來書雲:緻知之說,春間再承誨益,已頗知用力,覺得比舊尤為簡易。
但鄙心則謂與初學吉之,還須帶“格物”意思,使之知下手處。
本來“緻知”“格物一一并下,但在初學未知下手用功,還說與“格物”,方曉得“緻知”雲雲。
“格物”是“緻知”功夫,知得“緻知”便已知得“格物”:若是未知“格物”,則是“緻知”工夫亦未嘗知也。
近有一書與友人論此頗悉,今往一通,細觀之,當自見矣。
「149」來書雲:今之為朱,陸之辨者尚未已:每對朋友吉,正學不明已久,且不須枉費心力為朱,陸争是非,隻依先生“二志”二字點化人。
若其人果能辨得此志來,決意要知此學,已走大段明台了;朱,陸雖不辨,彼自能分得。
又常見朋友中見有人議先生之言者,辄為動氣;昔在朱,陸二先生所以近後世紛紛之議者,亦見二先生工夫有未純熟,分明亦有動氣之病:若明道則無此矣。
觀其典吳師禮論介甫之學雲:“為我盡達諸介甫,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也。
”氣象何竽從容!常見先生與人書中亦引此言,願朋友皆如此,如何?此節議論得極是極是,願道通遍以告于同志,各自且論自己是非,莫論朱、陸是非也。
以言語謗人,其謗淺,若自己不能身體實踐,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哽日,是以身謗也,其謗深矣。
凡今天下之論議我者,苟能取以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則在我無非譥惕修省進德之地矣。
昔人謂攻吾之短者是吾師,師又可惡乎? 「150」來書雲﹕有引程子“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性便已不是性。
”何故不容說……何故不是性?晦庵答雲:“不容說者,未有性之可言:不是性者,已不能無氣仃之雜矣。
”二先生之言皆未能曉,每看書至此,辄為一惑,請問。
“生之謂性”,生字即是氣字,猶言“氣即是性”也:氣即是性;“人生而靜,以上不容說”,才說“氣即是性”,即已落在一邊,不是性之本原矣。
孟子性善,是從本原上說。
然性善之端,須在氣上始見得,若無氣亦無可見矣。
恻隐、羞惡、辭讓、是非即是氣。
程子謂“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
”亦是為學者各認一邊,隻得如此說。
若見得自性明白時,氣即是性,性即是氣,原無性、氣之可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