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人薛侃錄
關燈
小
中
大
生曰:“知是理之靈處。
就其主宰處說便謂之心。
就其禀賦處說便謂之性。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無不知敬其兄。
隻是這個靈能不為私欲遮隔,充拓得盡,便完完是他本體。
便與天地合德。
自聖人以下,不能無蔽。
故須格物以緻其知”。
「119」守衡問:“大學工夫隻是誠意。
誠意工夫隻是格物修齊治平。
隻誠意盡矣。
又有正心之功。
有所念懥好樂,則不得其正。
何也”?先生曰:“此要自思得之。
知此則知未發之中矣”。
守衡再三請。
曰:“為學工夫有淺深。
初時若不看實用意去好善惡惡,如何能為善去惡?這着實用意,便是誠意。
然不知心之本體原無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惡惡,便又多了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
書所謂‘無有作好作惡’,方是本體。
所以說有所念懥好樂,則不得其正。
正心隻是誠意工夫裡面。
體當自家心體,常要鑒空衡平,這便是未發之中”。
「120」正之問:“戒懼是己所不知時工夫。
慎獨是己所獨知時工夫。
此說如何”?先生曰:“隻是一個工夫。
無事時固是獨知。
有事時亦是獨知。
人若不知于此獨知之地用力,隻在人所共知處用功,便是作僞,便是‘貝君子而後厭然’。
此獨知處便是誠的萌芽。
此處不論善念惡念,更無虛假。
一是百是,一錯百錯。
正是王霸義利誠僞善惡界頭。
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誠。
古人許多誠身的工夫。
精神命脈,全體隻在此虛。
真是莫見莫顯,無時無處,無終無始。
隻是此個工夫。
今若又分戒懼為己所不知。
即工夫便支離,亦有間斷。
既戒懼,即是知。
己若不知,是誰戒懼?如此見解,便要流入斷滅禅定”。
曰:“不論善念惡念,更無虛假。
則獨知之地,更無無念時邪”?曰:“戒懼亦是念。
戒懼之念,無時可息。
若戒懼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瞶,便已流入惡念。
自朝至暮,自少至老,若要無念,即是己不知。
此除是昏睡,除是槁木死灰”。
「121」志道問:“荀子雲:‘養心莫善于誠’。
先儒非之,何也”?先生曰:“此亦未可便以為非。
‘誠’字有以工夫說者。
誠是心之本體。
求複其本體,便是思誠的工夫。
明道說‘以誠敬存之’,亦是此意。
大學‘欲正其心,先誠其意’。
荀子之言固多病,然不可一例吹毛求疵。
大凡看人言語,若先有個意見,便有過當處。
‘為富不仁’之言,孟子有取于陽虎。
此便見聖賢大公之心”。
「122」蕭惠問:“己私難克。
奈何”?先生曰:“将汝己私來替汝東”。
又曰:“人頂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
能克己,方能成己”。
蕭惠曰:“惠亦頗有為己之心。
不知緣何不能克己”?先生曰“且說汝有為己之心是如何”。
惠良久曰:“惠亦一心要做好人。
便自謂頗有為己之心。
今思之,看來亦隻是為得個軀殼的己。
不曾為個真己”。
先生曰:“真己何曾離着軀殼?恐汝連那軀殼的己也不曾為。
且道汝所謂軀殼的己,豈不是耳目囗鼻四肢”?惠曰:“正是為此,目便要色,耳便要聲,囗便要味,四肢便要逸樂,所以不能克”。
先生曰:“美色令人目盲。
美聲令人耳聾。
美味令人囗爽。
馳騁田獵令人發狂,這都是害汝耳目囗鼻四肢的。
豈得是為汝耳目囗鼻四肢?若為看耳目囗鼻四肢時,便須思量耳如何聽,目如何祝,囗如何言,四肢如何動。
必須非禮勿視聽言動,方才成得個耳目囗鼻四肢。
這個才是為着耳目囗鼻四肢。
汝今終日向外馳求,為名為利一逼都是為着軀殼外面的物事。
汝若為着耳目囗鼻四肢,要非禮勿視聽言動時,豈是汝之耳目囗鼻四肢自能勿視聽言動?須由汝心。
這視聽言動,皆是汝心。
汝心之動發竅于目。
汝心之聽發竅于耳。
汝心之言發竅于囗。
汝心之動發竅于四肢。
若無汝心,便無耳目囗鼻。
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
若是那一團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團血肉還在。
緣何不能視聽言動?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
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
有這個性,才能生這性之生理。
便謂之仁。
這性之生理,發在目便會視。
發在耳便會聽。
發在囗便會言。
發在四肢便會動。
都隻是那天理發生。
以其主宰一身,故謂之心。
這心之本體,原隻是個天理。
原無非禮。
這個便是汝之真己。
這個真己,是軀殼的主宰。
若無真己,便無軀殼。
真是有之即生,無之即死。
汝若真為那個軀殼的己,必須用着這個真己。
便須常常保守着這個真己的本體。
戒慎不《睹》,恐懼不聞。
惟恐虧損了他一些。
才有一毫非禮萌動,便如刀割,如針刺。
忍耐不過。
必須去了刀,拔了針。
這才是
就其主宰處說便謂之心。
就其禀賦處說便謂之性。
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無不知敬其兄。
隻是這個靈能不為私欲遮隔,充拓得盡,便完完是他本體。
便與天地合德。
自聖人以下,不能無蔽。
故須格物以緻其知”。
「119」守衡問:“大學工夫隻是誠意。
誠意工夫隻是格物修齊治平。
隻誠意盡矣。
又有正心之功。
有所念懥好樂,則不得其正。
何也”?先生曰:“此要自思得之。
知此則知未發之中矣”。
守衡再三請。
曰:“為學工夫有淺深。
初時若不看實用意去好善惡惡,如何能為善去惡?這着實用意,便是誠意。
然不知心之本體原無一物,一向着意去好善惡惡,便又多了這分意思,便不是廓然大公。
書所謂‘無有作好作惡’,方是本體。
所以說有所念懥好樂,則不得其正。
正心隻是誠意工夫裡面。
體當自家心體,常要鑒空衡平,這便是未發之中”。
「120」正之問:“戒懼是己所不知時工夫。
慎獨是己所獨知時工夫。
此說如何”?先生曰:“隻是一個工夫。
無事時固是獨知。
有事時亦是獨知。
人若不知于此獨知之地用力,隻在人所共知處用功,便是作僞,便是‘貝君子而後厭然’。
此獨知處便是誠的萌芽。
此處不論善念惡念,更無虛假。
一是百是,一錯百錯。
正是王霸義利誠僞善惡界頭。
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誠。
古人許多誠身的工夫。
精神命脈,全體隻在此虛。
真是莫見莫顯,無時無處,無終無始。
隻是此個工夫。
今若又分戒懼為己所不知。
即工夫便支離,亦有間斷。
既戒懼,即是知。
己若不知,是誰戒懼?如此見解,便要流入斷滅禅定”。
曰:“不論善念惡念,更無虛假。
則獨知之地,更無無念時邪”?曰:“戒懼亦是念。
戒懼之念,無時可息。
若戒懼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瞶,便已流入惡念。
自朝至暮,自少至老,若要無念,即是己不知。
此除是昏睡,除是槁木死灰”。
「121」志道問:“荀子雲:‘養心莫善于誠’。
先儒非之,何也”?先生曰:“此亦未可便以為非。
‘誠’字有以工夫說者。
誠是心之本體。
求複其本體,便是思誠的工夫。
明道說‘以誠敬存之’,亦是此意。
大學‘欲正其心,先誠其意’。
荀子之言固多病,然不可一例吹毛求疵。
大凡看人言語,若先有個意見,便有過當處。
‘為富不仁’之言,孟子有取于陽虎。
此便見聖賢大公之心”。
「122」蕭惠問:“己私難克。
奈何”?先生曰:“将汝己私來替汝東”。
又曰:“人頂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
能克己,方能成己”。
蕭惠曰:“惠亦頗有為己之心。
不知緣何不能克己”?先生曰“且說汝有為己之心是如何”。
惠良久曰:“惠亦一心要做好人。
便自謂頗有為己之心。
今思之,看來亦隻是為得個軀殼的己。
不曾為個真己”。
先生曰:“真己何曾離着軀殼?恐汝連那軀殼的己也不曾為。
且道汝所謂軀殼的己,豈不是耳目囗鼻四肢”?惠曰:“正是為此,目便要色,耳便要聲,囗便要味,四肢便要逸樂,所以不能克”。
先生曰:“美色令人目盲。
美聲令人耳聾。
美味令人囗爽。
馳騁田獵令人發狂,這都是害汝耳目囗鼻四肢的。
豈得是為汝耳目囗鼻四肢?若為看耳目囗鼻四肢時,便須思量耳如何聽,目如何祝,囗如何言,四肢如何動。
必須非禮勿視聽言動,方才成得個耳目囗鼻四肢。
這個才是為着耳目囗鼻四肢。
汝今終日向外馳求,為名為利一逼都是為着軀殼外面的物事。
汝若為着耳目囗鼻四肢,要非禮勿視聽言動時,豈是汝之耳目囗鼻四肢自能勿視聽言動?須由汝心。
這視聽言動,皆是汝心。
汝心之動發竅于目。
汝心之聽發竅于耳。
汝心之言發竅于囗。
汝心之動發竅于四肢。
若無汝心,便無耳目囗鼻。
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
若是那一團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團血肉還在。
緣何不能視聽言動?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
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
有這個性,才能生這性之生理。
便謂之仁。
這性之生理,發在目便會視。
發在耳便會聽。
發在囗便會言。
發在四肢便會動。
都隻是那天理發生。
以其主宰一身,故謂之心。
這心之本體,原隻是個天理。
原無非禮。
這個便是汝之真己。
這個真己,是軀殼的主宰。
若無真己,便無軀殼。
真是有之即生,無之即死。
汝若真為那個軀殼的己,必須用着這個真己。
便須常常保守着這個真己的本體。
戒慎不《睹》,恐懼不聞。
惟恐虧損了他一些。
才有一毫非禮萌動,便如刀割,如針刺。
忍耐不過。
必須去了刀,拔了針。
這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