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人薛侃錄
關燈
小
中
大
有為己之心,力能克己。
汝今正是認賊作子。
緣何卻說有為己之心,不能克己”? 「123」有一學者病目。
戚戚甚憂。
先生曰,二苖乃貴目賤心”。
「124」蕭惠好仙釋。
先生警之曰:“吾亦自幼笃志二氏。
自謂既有所得,謂儒者為不足學。
其後居夷三載,貝得聖人之學若是其簡易廣大。
始自歎悔錯用了三十年氣力。
大抵二氏之學,其妙與聖人隻有毫厘之間。
汝今所學,乃其土苴。
辄自信自好若此。
真鸱鸮竊腐鼠耳”。
惠請問二氏之妙。
先生曰:“向汝說聖人之學簡易廣大。
汝卻不問我悟的。
隻問我悔的”。
惠慚謝。
請問聖人之學。
先生曰:“汝今隻是了人事問。
待汝辨個真要求為聖人的心來與汝說”。
惠再三請。
先生曰:“已與汝一句道盡。
汝尚自不會”。
「125」劉觀時問:“未發之中是如何”?先生曰:“汝但戒慎不《睹》,恐懼不聞,養得此心純是天理,便自然見”。
觀時請略示氣象。
先生曰:“啞子吃苦瓜,與你說不得。
你要知此苦,還須你自吃”。
時曰仁在傍曰:“如此才是真知即是行矣”。
一時在座諸友皆有省。
「126」蕭惠問死生之道。
先生曰:“知晝夜,即知死生”。
問晝夜之道。
曰:“知晝則知夜”。
曰:“晝亦有所不知乎”?先生曰:“汝能知晝,懵懵而興,蠢蠢而食。
行不着,習不察。
終日昏昏,隻是夢晝。
惟‘息有養,瞬有存’。
此心惺惺明明,天理無一忌間斷,才是能知晝。
這便是天德。
便是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更有甚麼死生”? 「127」馬子莘問:“修道之教,舊說謂聖人品節吾性之固有,以為法于天下,若禮樂刑政之屬。
此意如何”?先生曰:“道即性即命。
本是完完全全,增減不得,不假修飾的。
何須要聖人品節?卻是不完全的對象。
禮樂刑政是治天下之法,固亦可謂之教。
但不是子思本旨。
若如先儒之說,下面由教入道的,緣何舍了聖人禮樂刑政之教,别說出一段戒慎恐懼工夫?卻是聖人之敢為虛設矣”。
子莘請問。
先生曰:“子思性道教,皆從本原上說。
天命于人,則命便謂之性。
率性而行,則性便謂之道。
修道而學,則道便謂之教。
率性是誠者事。
所謂‘自誠明,謂之性’也。
修道是誠之者事。
所謂“自明誠,謂之教’也。
聖人率性而行,即是道。
聖人以下,未能率性于道。
未免有過不及。
故須修道,修道則賢知者不得而過,愚不肯者不得而不及。
都要循着這個道,則道便是個教。
此‘教’字與‘天道至教。
風雨霜露,無非教也’之‘教’同。
‘修道’字與‘修道以仁’同。
人能修道,然後能不違于道,以複其性之本體。
則亦是聖人率性之道矣。
下面戒慎恐懼便是修道的工夫。
中和便是複其性之本體。
如易所謂‘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中和位育,便是盡性至命”。
「128」黃誠甫問:“先儒以孔子告顔淵為邦之問,是立萬世常行之道。
如何”?先生曰:“顔子具體聖人。
其于為邦的大本大原,都已完備。
夫子平日知之已深。
到此都不必言。
隻就制度文為上說。
此等處亦不可忽略。
須要是如此方盡善。
又不可因自己本領是當了,便于防範上疏闊。
須是要‘放鄭聲,遠佞人’蓋顔子是個克己向裡德上用心的人。
孔子恐其外面末節,或有疏略,故就他不足處幫補說。
若在他人,須告以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達道九經,及誠身許多工夫,方始做得這個,方是萬世常行之道。
不然,隻去行了夏時,乘了殷辂,服了周冕,作了韶舞,天下便治得。
後人但見顔子是孔門第一人,又問個為邦,便把做天大事看了”。
「129」蔡希淵問:“文公大學新本,先格緻而後誠意工夫。
似與首章次第相合。
若如先生從舊本之說,即誠意反在格緻之前。
于此尚未釋然”。
先生曰:“大學工夫即是明明德。
明明德隻是個誠意。
誠意的工夫隻是格物緻知。
若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緻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
即為善去惡,無非是誠意的事。
如新本先去窮格事物之理。
即茫茫蕩蕩,都無着落處。
須用添個敬字,方才牽扯得向身心上來。
然終是沒根原。
若須用添個敬字,緣何孔門倒将一個最緊要的字落了,直待千餘年後要人來補出?正謂以誠意為主,即不須添敬字。
所以舉出個誠意來說。
正是學問的大頭腦處。
于此不察,真所謂毫厘之差,千裡之缪。
大抵中庸工夫隻是誠身。
誠身之極便是至誠。
大學工夫隻是誠意。
誠意之極便是至善。
工夫總是一般。
今說這裡補個敬字,那裡補個誠字,未免晝蛇添足”。
汝今正是認賊作子。
緣何卻說有為己之心,不能克己”? 「123」有一學者病目。
戚戚甚憂。
先生曰,二苖乃貴目賤心”。
「124」蕭惠好仙釋。
先生警之曰:“吾亦自幼笃志二氏。
自謂既有所得,謂儒者為不足學。
其後居夷三載,貝得聖人之學若是其簡易廣大。
始自歎悔錯用了三十年氣力。
大抵二氏之學,其妙與聖人隻有毫厘之間。
汝今所學,乃其土苴。
辄自信自好若此。
真鸱鸮竊腐鼠耳”。
惠請問二氏之妙。
先生曰:“向汝說聖人之學簡易廣大。
汝卻不問我悟的。
隻問我悔的”。
惠慚謝。
請問聖人之學。
先生曰:“汝今隻是了人事問。
待汝辨個真要求為聖人的心來與汝說”。
惠再三請。
先生曰:“已與汝一句道盡。
汝尚自不會”。
「125」劉觀時問:“未發之中是如何”?先生曰:“汝但戒慎不《睹》,恐懼不聞,養得此心純是天理,便自然見”。
觀時請略示氣象。
先生曰:“啞子吃苦瓜,與你說不得。
你要知此苦,還須你自吃”。
時曰仁在傍曰:“如此才是真知即是行矣”。
一時在座諸友皆有省。
「126」蕭惠問死生之道。
先生曰:“知晝夜,即知死生”。
問晝夜之道。
曰:“知晝則知夜”。
曰:“晝亦有所不知乎”?先生曰:“汝能知晝,懵懵而興,蠢蠢而食。
行不着,習不察。
終日昏昏,隻是夢晝。
惟‘息有養,瞬有存’。
此心惺惺明明,天理無一忌間斷,才是能知晝。
這便是天德。
便是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更有甚麼死生”? 「127」馬子莘問:“修道之教,舊說謂聖人品節吾性之固有,以為法于天下,若禮樂刑政之屬。
此意如何”?先生曰:“道即性即命。
本是完完全全,增減不得,不假修飾的。
何須要聖人品節?卻是不完全的對象。
禮樂刑政是治天下之法,固亦可謂之教。
但不是子思本旨。
若如先儒之說,下面由教入道的,緣何舍了聖人禮樂刑政之教,别說出一段戒慎恐懼工夫?卻是聖人之敢為虛設矣”。
子莘請問。
先生曰:“子思性道教,皆從本原上說。
天命于人,則命便謂之性。
率性而行,則性便謂之道。
修道而學,則道便謂之教。
率性是誠者事。
所謂‘自誠明,謂之性’也。
修道是誠之者事。
所謂“自明誠,謂之教’也。
聖人率性而行,即是道。
聖人以下,未能率性于道。
未免有過不及。
故須修道,修道則賢知者不得而過,愚不肯者不得而不及。
都要循着這個道,則道便是個教。
此‘教’字與‘天道至教。
風雨霜露,無非教也’之‘教’同。
‘修道’字與‘修道以仁’同。
人能修道,然後能不違于道,以複其性之本體。
則亦是聖人率性之道矣。
下面戒慎恐懼便是修道的工夫。
中和便是複其性之本體。
如易所謂‘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中和位育,便是盡性至命”。
「128」黃誠甫問:“先儒以孔子告顔淵為邦之問,是立萬世常行之道。
如何”?先生曰:“顔子具體聖人。
其于為邦的大本大原,都已完備。
夫子平日知之已深。
到此都不必言。
隻就制度文為上說。
此等處亦不可忽略。
須要是如此方盡善。
又不可因自己本領是當了,便于防範上疏闊。
須是要‘放鄭聲,遠佞人’蓋顔子是個克己向裡德上用心的人。
孔子恐其外面末節,或有疏略,故就他不足處幫補說。
若在他人,須告以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達道九經,及誠身許多工夫,方始做得這個,方是萬世常行之道。
不然,隻去行了夏時,乘了殷辂,服了周冕,作了韶舞,天下便治得。
後人但見顔子是孔門第一人,又問個為邦,便把做天大事看了”。
「129」蔡希淵問:“文公大學新本,先格緻而後誠意工夫。
似與首章次第相合。
若如先生從舊本之說,即誠意反在格緻之前。
于此尚未釋然”。
先生曰:“大學工夫即是明明德。
明明德隻是個誠意。
誠意的工夫隻是格物緻知。
若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緻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
即為善去惡,無非是誠意的事。
如新本先去窮格事物之理。
即茫茫蕩蕩,都無着落處。
須用添個敬字,方才牽扯得向身心上來。
然終是沒根原。
若須用添個敬字,緣何孔門倒将一個最緊要的字落了,直待千餘年後要人來補出?正謂以誠意為主,即不須添敬字。
所以舉出個誠意來說。
正是學問的大頭腦處。
于此不察,真所謂毫厘之差,千裡之缪。
大抵中庸工夫隻是誠身。
誠身之極便是至誠。
大學工夫隻是誠意。
誠意之極便是至善。
工夫總是一般。
今說這裡補個敬字,那裡補個誠字,未免晝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