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人薛侃錄

關燈
,心之動為用。

    如何”?先生曰:“心不可以動靜為體用。

    動靜時也。

    即體而言用在體。

    即用而言體在用。

    是謂‘體用一源’。

    若說靜可以見其體,動可以見其用,卻不妨”。

     「109」問:“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先生曰,不是不可移。

    隻是不肯移”。

     「110」問“子夏門人問交”章。

    先生曰:“子夏星言小子之交。

    子張是言成人之交。

    若善用之,亦俱是”。

     「111」子仁問:“‘學而時舀之,不亦說乎’?先儒以學為效先覺之所為。

    如何”?先生曰:“學是學去人欲,存天理。

    從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則自正諸先覺,考諸古訓。

    自下許多間辨思索存省克治工夫。

    然不過欲去此心之人欲,存吾心之天理耳。

    若曰效先覺之所為,則隻說得學中一件事。

    事亦似專求諸外了。

    ‘時習’者,‘坐如屍’,非專習坐也。

    坐時習此心也。

    ‘立如齋’,非專習立也。

    立時習此心也。

    ‘說’是‘理義之說我心’之‘說’。

    人心本自說理義。

    如目本說色,耳本說聲。

    惟為人欲所蔽所累,始有不說。

    今人欲日去,則理羲日洽浃。

    安得不說”? 「112」國英問:“曾子三省雖切。

    恐是未聞一貫時工夫”。

    先生曰:“一貫是夫子見曾子未得用功之要,故告之。

    學者果能忠恕上用力,豈不是一貫?一如樹之根本,貫如樹之枝葉。

    未種根,何枝葉之可得?體用一慷,體未立,用安從生!謂‘曾子于其用處蓋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

    但未知其體之一’。

    此恐未盡”。

     「113」黃誠甫問:“汝與回也孰愈”章。

    先生曰:“子貢多學而識,在聞見上用力。

    顔子在心地上用功。

    故聖人間以啟之。

    而子貢所對,又隻在知見上。

    故聖人歎惜之。

    非許之也”。

     「114」顔子不遷怒,不貳過,亦是有未發之中始能。

      「115」種樹者必培其根。

    種德者必養其心。

    欲樹之長,必于始生時删其繁枝。

    欲德之盛,必于始學時去夫外好。

    如外好詩文,則精神日漸漏洩在詩文上去。

    凡百外好皆然。

    又曰:“我此論學,是無中生有的工夫。

    諸公須要信得及。

    隻是立志。

    學者一念為善之志,如樹之種,但勿助勿忘,隻管培植将去。

    自然日夜滋長。

    生氣日完,枝葉日茂。

    樹初生時,便抽繁枝。

    亦須刊落。

    然後根幹能大。

    初學時亦然。

    故立志貴專一”。

     「116」因論先生之門。

    某人在涵養上用功,某人在識見上用功。

    先生曰:“專涵養者,日見其不足。

    專識見者,日見其有餘。

    日不足者,日有餘矣。

    日有餘者,日不足矣”。

     「117」梁日孚問:“居敬窮理是兩事。

    先生以為一事。

    何如”?先生曰:“天地間隻有此一事。

    安有兩事?若論萬殊,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又何止兩?公且道居敬是如何?窮理是如何”?曰:“居敬是存養工夫。

    窮理是窮事物之理”。

    曰:“存養個甚”?曰:“是存養此心之天理”。

    曰:“如此亦隻是窮理矣”。

    曰:“且道如何窮事物之理”?曰:“如事親,便要窮孝之理。

    事君,便要窮忠之理”。

    曰:“忠興孝之理,在君親身上?在自己心上?若在自己心上,亦隻是窮此心之理矣。

    且道如何是敬”?曰:“隻是主一”。

    “如何是主一”?曰:“如讀書,便一心在讀書上。

    接事,便一心在接事上”。

    曰:“如此則飲酒便一心在飲酒上,好色便一心在好色上。

    卻是逐物。

    成甚居敬功夫”?日孚請問曰:“一者,天理。

    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

    若隻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時便是逐物,無事時便是看空。

    惟其有事無事,一心皆在天理上用功。

    所以居敬亦即是窮理。

    就窮理專一處說,便謂之居敬。

    就居敬精密處說,便謂之窮理。

    卻不是居敬了,别有個心窮理。

    窮理時,别有個心居敬。

    名睢不同。

    功夫隻是一事。

    就如易言‘敬以直内,義以方外’。

    敬即是無事時羲,羲即是有事時敬。

    兩句合說一件。

    如孔子言‘修己以敬’,即不須言義。

    孟子言集義,即不須言敬。

    會得時,橫說璧說,工夫總是一般。

    若泥文逐句,不識本領,即支離決裂。

    工夫都無下落”。

    問:“窮理何以即是盡性”?曰:“心之體,性也。

    性即理也。

    窮仁之理,真要仁極仁。

    窮義之理,真要義極義。

    仁義隻是吾性。

    故窮理即是盡性。

    如孟子說‘充其恻隐之心,至仁不可勝用’。

    這便是窮理工夫”。

    日孚曰:“先儒謂‘一草一木亦皆有理。

    不可不察’。

    如何”?先生曰:“夫我則不暇。

    公且先去理會自己性情。

    須能盡人之性,然後能盡物之性”。

    日孚悚然有悟。

     「118」惟幹問:“知如何是心之本體”?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