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人陸澄錄

關燈
「44」澄在鴻胪寺倉居。

    忽家信至,言兒病危。

    澄心甚憂悶不能堪。

    先生曰:“此時正宜用助。

    若此時放過,閑時講學何用?人正要在此時磨煉?父之愛子,自是至情。

    然天理亦自有個中和處。

    過即是私意。

    人于此處多認做天理當憂,則一向憂苦,不知己,是‘有所憂患,不得其正’。

    大抵七情所感,多隻是過,少不及者。

    才過便非心之本體。

    必須調停适中始得。

    就如父母之喪。

    人子豈不欲一哭便死,方快于心?然卻曰‘毀不滅性’。

    非聖人強制之也。

    天理本體,自有分限。

    不可過也。

    人但要識得心體,自然增減分毫不得”。

     「45」不可謂未發之中常人俱有。

    蓋體用一源。

    有是體,即有是用。

    有未發之中,即有發而皆中節之和。

    今人未能有發而皆中節之和。

    須知是他未發之中亦未能全得。

     「46」易之辭是“初九潛龍勿用”六字。

    易之象是初晝。

    易之變是值其晝。

    易之占是用其辭。

      「47」夜氣是就常人說。

    學者能用功,則日間有事無事,皆是此氣翕聚發生處。

    聖人則不消說夜氣。

      「48」澄問操存舍亡章。

    曰:“‘出入無時,莫知其鄉’。

    此雖就常人心說。

    學者亦須是知得心之本體,亦元是如此。

    則操存功夫,始沒病痛。

    不可便謂出為亡人為存。

    若論本體,元是無出無入的。

    若論出入,則其思慮運用是出。

    然主宰常昭昭在此,何出之有?既無所出,何人之有?程子所謂腔子,亦隻是天理而已。

    雖終日應酬,而不出天理,即是在腔子裡。

    若出天理,斯謂之放,斯謂之亡”。

    又曰“出入亦隻是動靜。

    動靜無端。

    豈有鄉邪”? 「49」王嘉秀問:“佛以出離生死誘人入道。

    仙以長生久視誘人入道。

    其心亦不是要人做不好。

    究其極至,亦是貝得聖人上一截。

    然非人道正路。

    如今仕者,有由科,有由貢,有由傳奉一般做到大官。

    畢竟非人仕正路,君子不由也。

    仙佛到極處,與儒者略同。

    但有了上一截,遺了下一截。

    終不似聖人之全。

    然其上一截同者,不可誣也。

    後世儒者又隻得聖人下一截。

    分裂失真。

    流而為記誦,詞章,功利,訓詀。

    亦卒不免為異端。

    是四冢者,終身勞苦于身心。

    無分毫益。

    祝彼仙佛之徒,清心寡欲,超然于世累之外者,反若有所不及矣。

    今學者不必先排仙佛。

    且當笃志為聖人之學。

    聖人之學明,則仙佛自泯。

    不然,則此之所學,恐彼或有不屑。

    而反欲其俯就,不亦難乎?鄙見如此。

    先生以為何如”?先生曰:“所論大略亦是。

    但謂上一截,下一截,亦是人見偏了如此。

    若論聖人大中至正之道,徹上徹下。

    隻是一貫。

    更有甚上一截,下一截?‘“陰一陽之謂道但仁者見之便謂之仁。

    知者見之便謂之智。

    百姓又曰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鮮矣’。

    仁智豈可不謂之道?但見得偏了,便有弊病”。

     「50」蓍固是易。

    龜亦是易。

     「51」問:“孔子謂武王未盡善,恐亦有不滿意”。

    先生曰:“在武王自合如此”。

    曰:“使文王未沒,畢竟如何”?曰:“文王在時,天下三分已有其二。

    若到武王伐商之時,文王若在,或者不緻興兵。

    必然這一分亦來歸了文王。

    隻善處籿,使不得縱惡而已”。

      「52」問:“孟于言‘執中無權猶執一’”。

    先生曰:“中隻有天理,隻是易。

    随時變易,如何執得?須是因時制宜。

    難預先定一個規矩在。

    如後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說得無罅漏。

    立定個格式。

    此正是執一”。

     「53」唐诩問:“立志是常存個善念要為善去惡否”?曰:“善念存時,即是天理。

    此念即更思何善?此念非惡,更去何惡?此念如樹之根芽。

    立志者長立此善念而已。

    ‘從心所欲。

    不踰矩’,隻是志到熟處”。

      「54」精神,道德,言動,大率收歛為主。

    發散是不得已。

    天地人物皆然。

     「55」問:“文中子是如何人”?先生曰:“文中子庶幾‘具體而微’。

    惜其蚤死”。

    問:“如何卻有續經之非”?曰:“續經亦未可盡非”。

    請問。

    良久,曰:“更覺‘良工心獨苦’”。

     「56」許魯齋謂儒者以。

    治生為先之說亦誤人。

     「57」問仙家元氣,元神,元精。

    先生曰:“隻是一件。

    流行為氣。

    凝聚為精。

    妙用為神”。

     「58」喜怒哀樂,本體自是中和的。

    纔自家看些意思,便過不及,便是私。

      「59」問:“哭則不歌”。

    先生曰:“聖人心體自然如此”。

      「60」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

    有一毫在,則衆惡相引而來。

     「61」問律呂新書,先生曰:“學者當務為急。

    算得此數熟,亦恐未有用。

    必須心中先具禮樂之本方可。

    且如其書說,冬用管以候氣。

    然至冬至那一刻時,管灰之飛,或有先後須臾之間。

    焉知那管正值冬至之刻?須自心中先曉得冬至之刻始得。

    此便有不通處。

    學者須先從禮樂本原上用功”。

     「62」曰仁雲,“心猶鏡也。

    聖人心如明鏡。

    常人心如昏鏡。

    近世格物之說,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

    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

    磨上用功。

    明了後亦未嘗廢照”。

     「63」問道之精粗。

    先生曰:“道無精粗。

    人之所貝有精粗。

    如這一間房。

    人初進來,隻貝一個大規模如此。

    處久便柱壁之類,一一看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