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人陸澄錄
關燈
小
中
大
。
非若世之空言無實者。
故夫子亦皆許之”。
「30」問:“知識不長進如何”?先生曰:“為學須有本原。
須從本原上用力。
漸漸盈科而進。
仙家說嬰兒亦善。
譬嬰兒在母腹時,隻是純氣。
有何知識?出胎後,方始能啼。
既而後能笑。
又既而後能認識其父母兄弟。
又既而後能立,能行,能持,能負。
卒乃天下之事,無不可能。
皆是精氣日足,則筋力日強,聰明日開。
不是出胎日便講求推尋得來。
故須有個本原。
聖人到位天地,育萬物,也隻從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上養來。
後儒不明格物之說。
見聖人無不知,無不能。
便欲于初下手時講求得盡。
豈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種樹然。
方其根芽,猶未有幹。
及其有幹,尚未有枝。
枝而後葉。
葉而後花實。
初種根時,隻管栽培灌溉。
勿作枝想。
勿作葉想。
勿作花想。
勿作實想。
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
沒有枝葉花寅”? 「31」問:“看書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隻是在文義上穿求,故不明。
如此,又不如為舊時學問。
他到看得多,解得去。
隻是他為學雖極解得明曉,亦終身無得。
須于心體上用功。
凡明不得,行不去,須反在自心上體當。
即可通。
蓋四書五經,不過說這心體。
這心體即所謂道心。
體明即是道明。
更無二。
此是為學頭腦處”。
「32」“虛靈不眛,衆理而萬事出”。
心外無理。
心外無事。
「33」或問:“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為學者,心與理而已’。
此語如何”?曰:“心即性,性即理。
下一‘與’字,恐未免為二。
此在學者善觀之”。
「34」或曰:“人皆有是心。
心即理。
何以有為善有為不善”?先生曰:“惡人之心矢其本體”。
「35」問:“‘析之有以極其精而不亂,然後合之有以盡其大而無餘’。
此言如何”?先生曰:“恐亦未盡。
此理豈容分析?又何須湊合得?聖人說精一,自是盡”。
「36」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37」澄嘗問象山在人情事變上做工夫之說。
先生曰:“除了人情事變,則無事矣。
喜怒哀樂非人情乎?自視聽言動以至富貴貧賤患難死生,皆事變也。
事變亦隻在人情裡。
其要隻在緻中和。
緻中和隻在謹獨”。
「38」澄問:“仁義禮智之名,因已發而有”。
曰:“然”。
他日澄曰:“恻隐羞惡辭讓是非,是性之表德邪”?曰:“仁義禮智也是表德。
性一而已。
自其形體也,謂之天。
主宰也,市之帝。
流行也,謂之命。
賦于人也,謂之性。
主于身也,謂之心。
心之發也,遇父便謂之孝,遇君便謂之忠。
自此以往,名至于無窮,隻一性而已。
猶人一而已。
對父謂之子,對子謂之父。
自此以往,至于無窮,隻一人而已。
人隻要在性上用功。
看得一性字分明,即萬理燦然”。
「39」一日論為學工夫。
先生曰:“教人為學不可執一偏。
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
其所思慮多是人欲一邊。
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
久之,俟其心意稍定。
隻懸空靜守,如槁木死灰,亦無用。
須教他省察克治。
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
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
無事時,将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
定要拔去病根,永不複起,方始為快。
常如貓之捕鼠。
一眼看着,一耳聽着。
纔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
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
不可窩藏。
不可放他出路。
方是真實用功。
方能掃除廓清。
到得無私可克,自有端拱時在。
雖曰‘何思何慮’,非初學時事。
初學必須思省察克治。
即是思誠。
隻思一個天理。
到得天理純全,便是何思何慮矣”。
「40」澄問:“有人夜怕鬼者奈何”?先生曰:“隻是平日不能集義而心有所慊,故怕。
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子莘曰:“正直之鬼不須怕。
恐邪鬼不管人善惡,故未免怕”。
先生曰:“豈有邪鬼能迷正人乎?隻此一怕即是心邪。
故有迷之者。
非鬼迷也,心自迷耳。
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
好貨,即是貨鬼迷。
怒所不當怒,是怒鬼迷。
懼所不當懼,是懼鬼迷也”。
「41」定者心之本體。
天理也。
動靜所遇之時也。
「42」澄問學庸同異。
先生曰:“子思括大學一書之義為中庸首章”。
「43」問:“孔子正名。
先儒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
廢辄立郢。
此意如何”?先生曰:“恐難如此。
豈有一人緻敬盡禮,待我而為政,我就先去廢他,豈人情天理?孔子既肯與辄為政,必已是他能傾心委國而聽。
聖人盛德至誠,必已感化衛辄。
使知無父之不可以為人。
必将痛哭奔走,往迎其父。
父子之愛本于天性。
辄能悔痛真切如此,蒯聩豈不感動底豫?蒯聩既還,辄乃緻國詩戮。
聩已見化于子,又有夫子至誠調和其間,當亦決不肯受。
仍以命辄。
群臣百姓又必欲得辄為君。
辄乃自暴其罪惡。
請于天子,告于方伯諸侯。
而必欲緻國于父。
聩與群臣臣姓,亦皆表辄悔悟仁孝之美,請于天子,告于力伯諸戾。
必欲得辄而為之君。
于是集命于辄。
使之複君衛國。
辄不得已,乃如後世上皇故事。
率群臣百姓尊聩為太公。
備物緻養。
而始退複其位焉。
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順。
一舉而可為政于天下矣。
孔子正名或是如此”。
非若世之空言無實者。
故夫子亦皆許之”。
「30」問:“知識不長進如何”?先生曰:“為學須有本原。
須從本原上用力。
漸漸盈科而進。
仙家說嬰兒亦善。
譬嬰兒在母腹時,隻是純氣。
有何知識?出胎後,方始能啼。
既而後能笑。
又既而後能認識其父母兄弟。
又既而後能立,能行,能持,能負。
卒乃天下之事,無不可能。
皆是精氣日足,則筋力日強,聰明日開。
不是出胎日便講求推尋得來。
故須有個本原。
聖人到位天地,育萬物,也隻從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上養來。
後儒不明格物之說。
見聖人無不知,無不能。
便欲于初下手時講求得盡。
豈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種樹然。
方其根芽,猶未有幹。
及其有幹,尚未有枝。
枝而後葉。
葉而後花實。
初種根時,隻管栽培灌溉。
勿作枝想。
勿作葉想。
勿作花想。
勿作實想。
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
沒有枝葉花寅”? 「31」問:“看書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隻是在文義上穿求,故不明。
如此,又不如為舊時學問。
他到看得多,解得去。
隻是他為學雖極解得明曉,亦終身無得。
須于心體上用功。
凡明不得,行不去,須反在自心上體當。
即可通。
蓋四書五經,不過說這心體。
這心體即所謂道心。
體明即是道明。
更無二。
此是為學頭腦處”。
「32」“虛靈不眛,衆理而萬事出”。
心外無理。
心外無事。
「33」或問:“晦庵先生曰:‘人之所以為學者,心與理而已’。
此語如何”?曰:“心即性,性即理。
下一‘與’字,恐未免為二。
此在學者善觀之”。
「34」或曰:“人皆有是心。
心即理。
何以有為善有為不善”?先生曰:“惡人之心矢其本體”。
「35」問:“‘析之有以極其精而不亂,然後合之有以盡其大而無餘’。
此言如何”?先生曰:“恐亦未盡。
此理豈容分析?又何須湊合得?聖人說精一,自是盡”。
「36」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37」澄嘗問象山在人情事變上做工夫之說。
先生曰:“除了人情事變,則無事矣。
喜怒哀樂非人情乎?自視聽言動以至富貴貧賤患難死生,皆事變也。
事變亦隻在人情裡。
其要隻在緻中和。
緻中和隻在謹獨”。
「38」澄問:“仁義禮智之名,因已發而有”。
曰:“然”。
他日澄曰:“恻隐羞惡辭讓是非,是性之表德邪”?曰:“仁義禮智也是表德。
性一而已。
自其形體也,謂之天。
主宰也,市之帝。
流行也,謂之命。
賦于人也,謂之性。
主于身也,謂之心。
心之發也,遇父便謂之孝,遇君便謂之忠。
自此以往,名至于無窮,隻一性而已。
猶人一而已。
對父謂之子,對子謂之父。
自此以往,至于無窮,隻一人而已。
人隻要在性上用功。
看得一性字分明,即萬理燦然”。
「39」一日論為學工夫。
先生曰:“教人為學不可執一偏。
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
其所思慮多是人欲一邊。
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
久之,俟其心意稍定。
隻懸空靜守,如槁木死灰,亦無用。
須教他省察克治。
省察克治之功,則無時而可間。
如去盜賊,須有個掃除廓清之意。
無事時,将好色好貨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尋出來。
定要拔去病根,永不複起,方始為快。
常如貓之捕鼠。
一眼看着,一耳聽着。
纔有一念萌動,即與克去。
斬釘截鐵,不可姑容與他方便。
不可窩藏。
不可放他出路。
方是真實用功。
方能掃除廓清。
到得無私可克,自有端拱時在。
雖曰‘何思何慮’,非初學時事。
初學必須思省察克治。
即是思誠。
隻思一個天理。
到得天理純全,便是何思何慮矣”。
「40」澄問:“有人夜怕鬼者奈何”?先生曰:“隻是平日不能集義而心有所慊,故怕。
若素行合于神明,何怕之有”?子莘曰:“正直之鬼不須怕。
恐邪鬼不管人善惡,故未免怕”。
先生曰:“豈有邪鬼能迷正人乎?隻此一怕即是心邪。
故有迷之者。
非鬼迷也,心自迷耳。
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
好貨,即是貨鬼迷。
怒所不當怒,是怒鬼迷。
懼所不當懼,是懼鬼迷也”。
「41」定者心之本體。
天理也。
動靜所遇之時也。
「42」澄問學庸同異。
先生曰:“子思括大學一書之義為中庸首章”。
「43」問:“孔子正名。
先儒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
廢辄立郢。
此意如何”?先生曰:“恐難如此。
豈有一人緻敬盡禮,待我而為政,我就先去廢他,豈人情天理?孔子既肯與辄為政,必已是他能傾心委國而聽。
聖人盛德至誠,必已感化衛辄。
使知無父之不可以為人。
必将痛哭奔走,往迎其父。
父子之愛本于天性。
辄能悔痛真切如此,蒯聩豈不感動底豫?蒯聩既還,辄乃緻國詩戮。
聩已見化于子,又有夫子至誠調和其間,當亦決不肯受。
仍以命辄。
群臣百姓又必欲得辄為君。
辄乃自暴其罪惡。
請于天子,告于方伯諸侯。
而必欲緻國于父。
聩與群臣臣姓,亦皆表辄悔悟仁孝之美,請于天子,告于力伯諸戾。
必欲得辄而為之君。
于是集命于辄。
使之複君衛國。
辄不得已,乃如後世上皇故事。
率群臣百姓尊聩為太公。
備物緻養。
而始退複其位焉。
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順。
一舉而可為政于天下矣。
孔子正名或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