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人陸澄錄
關燈
小
中
大
「15」陸澄問:“主一之功,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
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
可以為主。
乎”?先生曰:“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
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
可以為主一乎?7是所謂遂物。
非主一也。
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16」問立志。
先生曰:“隻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
猶道冢所謂結聖胎也。
此天理之念常存。
馴至于美大聖神,亦隻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17」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
覺懶看書,則且看書。
是亦因病而藥。
「18」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
相上則損。
「19」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
先生屢責之。
曰,警責方已。
友自陳日來工夫詩正。
源從傍曰:“此方是尋着源舊時家當”。
先生曰“爾病又發”。
源色變。
議拟欲有所辨。
先生曰:“爾病又發”。
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
譬如方丈地内,種此一大樹。
雨露之滋,土胍之力,隻滋養得這個大根。
四傍縱要種些嘉榖,上面被此樹葉遮覆,下面被此樹根盤結,如何生長得成?須用伐去此樹,纖根勿留,力可種植嘉種。
不然,任汝耕耘培壅,隻是滋養得此根”。
「20」問:“後世著述之多,恐亦有亂正學”。
先生曰:“人心天理渾然。
聖賢筆之書,如寫真傳神。
不過示人以形狀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
其精神意氣,言笑動止,固有所不能傳也。
後世著述,是又将聖人所晝,摹仿謄寫,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
其失真愈遠矣”。
「21」問:“聖人應變不窮,莫亦是預先講求否”?先生曰:“如何講求得許多?聖人之心如明鏡。
隻是一個明,則随感而應,無物不照。
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若後世所講,邞是如此。
是以與聖人之學大背。
周公制禮作樂,以文天下。
皆聖人所能為。
堯舜何不盡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經,以诏萬世,亦聖人所能為。
周公何不先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聖人遇此時,方有此事。
隻怕鏡不明。
不怕物來不能照。
講求事變,亦是照時事。
然學者邞須先有個明的工夫。
學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變之不能盡”。
日,“然則所謂‘仲漠無朕,而萬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日,“是說本自好。
隻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22」“義理無定在,無窮盡。
吾與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謂止此也。
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
他日又曰:“聖如堯舜。
然堯舜之上,善無盡。
惡如桀纣。
然桀籿之下,惡無盡。
使桀纣未死,惡甯止此乎?使善有盡時,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見”? 「23」問:“靜時亦覺意思好。
才遇事,便不同。
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養靜,而不用克已工夫也。
如此臨事便要傾倒。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诤亦定,動亦定”。
「24」問上達工夫。
先生曰:“後儒教人,纔涉精微,便謂上達,未當學,且說下學。
是分下學上達為二也。
夫目可得見,耳可得聞,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學也。
目不可得見,耳不可得聞,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達也。
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學也。
至于日夜之所息,條達暢茂,乃是上達。
人安能預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語者,皆下學。
上達隻在下學裡。
凡聖人所說,雖極精微,俱是下學。
學者隻從下學裡用功,自然上達去。
不必别尋個上達的工夫”。
「25」問:“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
非惟精之外複有惟一也。
‘精’字從‘米’。
姑以米譬之。
要得此米純然潔白,便是惟一意。
然非加舂簸篩揀惟精之工,則不能純然潔白也。
舂簸篩揀,是惟精之功。
然亦不過要此米到純然潔白而已。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為惟精而求惟一也。
他如博文者即約禮之功。
格物緻知者即誠意之功。
道問學即尊德性之功。
明善即誠身之功,無二說也”。
「26」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
聖學隻一個功夫。
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27」漆雕開曰:“吾斯之未能信”。
夫子說之。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
子曰:“賊夫人之子”。
曾點言志,夫子許之。
聖人之意可見矣。
「28」問:“甯靜存心時,可為未發之中否”?先生曰:“今人存心,隻定得氣。
當其甯靜時,亦隻是氣甯靜。
不可以為未發之中”。
日,“未便是中。
莫亦是求中功夫”?曰:“隻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
靜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動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不管甯靜不甯靜。
若靠那甯靜,不惟漸有富靜厭動之弊。
中間許多病痛,隻是潛伏在。
終不能絕去,遇事依舊滋長。
以循理為生,何嘗不甯靜?以甯靜為主,未必能循理”。
「29」問:“孔門言志,由求任政事。
公西赤任禮樂。
多少實用?及曾竹說來,卻似耍的事。
聖人卻許他,是意何如”?曰:“三子是有意必。
有意必,便偏着一邊。
能此未必能彼。
曾點這意思卻無意必。
便是‘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夷狄,行乎夷狄。
素患難,行乎患難。
無人而不自得矣’。
三子所謂‘汝器也’。
曾點便有不器意。
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
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
可以為主。
乎”?先生曰:“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
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
可以為主一乎?7是所謂遂物。
非主一也。
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16」問立志。
先生曰:“隻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
猶道冢所謂結聖胎也。
此天理之念常存。
馴至于美大聖神,亦隻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17」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
覺懶看書,則且看書。
是亦因病而藥。
「18」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
相上則損。
「19」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
先生屢責之。
曰,警責方已。
友自陳日來工夫詩正。
源從傍曰:“此方是尋着源舊時家當”。
先生曰“爾病又發”。
源色變。
議拟欲有所辨。
先生曰:“爾病又發”。
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
譬如方丈地内,種此一大樹。
雨露之滋,土胍之力,隻滋養得這個大根。
四傍縱要種些嘉榖,上面被此樹葉遮覆,下面被此樹根盤結,如何生長得成?須用伐去此樹,纖根勿留,力可種植嘉種。
不然,任汝耕耘培壅,隻是滋養得此根”。
「20」問:“後世著述之多,恐亦有亂正學”。
先生曰:“人心天理渾然。
聖賢筆之書,如寫真傳神。
不過示人以形狀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
其精神意氣,言笑動止,固有所不能傳也。
後世著述,是又将聖人所晝,摹仿謄寫,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
其失真愈遠矣”。
「21」問:“聖人應變不窮,莫亦是預先講求否”?先生曰:“如何講求得許多?聖人之心如明鏡。
隻是一個明,則随感而應,無物不照。
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若後世所講,邞是如此。
是以與聖人之學大背。
周公制禮作樂,以文天下。
皆聖人所能為。
堯舜何不盡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經,以诏萬世,亦聖人所能為。
周公何不先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聖人遇此時,方有此事。
隻怕鏡不明。
不怕物來不能照。
講求事變,亦是照時事。
然學者邞須先有個明的工夫。
學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變之不能盡”。
日,“然則所謂‘仲漠無朕,而萬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日,“是說本自好。
隻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22」“義理無定在,無窮盡。
吾與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謂止此也。
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
他日又曰:“聖如堯舜。
然堯舜之上,善無盡。
惡如桀纣。
然桀籿之下,惡無盡。
使桀纣未死,惡甯止此乎?使善有盡時,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見”? 「23」問:“靜時亦覺意思好。
才遇事,便不同。
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養靜,而不用克已工夫也。
如此臨事便要傾倒。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诤亦定,動亦定”。
「24」問上達工夫。
先生曰:“後儒教人,纔涉精微,便謂上達,未當學,且說下學。
是分下學上達為二也。
夫目可得見,耳可得聞,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學也。
目不可得見,耳不可得聞,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達也。
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學也。
至于日夜之所息,條達暢茂,乃是上達。
人安能預其力哉?故凡可用功,可告語者,皆下學。
上達隻在下學裡。
凡聖人所說,雖極精微,俱是下學。
學者隻從下學裡用功,自然上達去。
不必别尋個上達的工夫”。
「25」問:“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
非惟精之外複有惟一也。
‘精’字從‘米’。
姑以米譬之。
要得此米純然潔白,便是惟一意。
然非加舂簸篩揀惟精之工,則不能純然潔白也。
舂簸篩揀,是惟精之功。
然亦不過要此米到純然潔白而已。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為惟精而求惟一也。
他如博文者即約禮之功。
格物緻知者即誠意之功。
道問學即尊德性之功。
明善即誠身之功,無二說也”。
「26」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
聖學隻一個功夫。
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27」漆雕開曰:“吾斯之未能信”。
夫子說之。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
子曰:“賊夫人之子”。
曾點言志,夫子許之。
聖人之意可見矣。
「28」問:“甯靜存心時,可為未發之中否”?先生曰:“今人存心,隻定得氣。
當其甯靜時,亦隻是氣甯靜。
不可以為未發之中”。
日,“未便是中。
莫亦是求中功夫”?曰:“隻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
靜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動時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不管甯靜不甯靜。
若靠那甯靜,不惟漸有富靜厭動之弊。
中間許多病痛,隻是潛伏在。
終不能絕去,遇事依舊滋長。
以循理為生,何嘗不甯靜?以甯靜為主,未必能循理”。
「29」問:“孔門言志,由求任政事。
公西赤任禮樂。
多少實用?及曾竹說來,卻似耍的事。
聖人卻許他,是意何如”?曰:“三子是有意必。
有意必,便偏着一邊。
能此未必能彼。
曾點這意思卻無意必。
便是‘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素夷狄,行乎夷狄。
素患難,行乎患難。
無人而不自得矣’。
三子所謂‘汝器也’。
曾點便有不器意。
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