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愛引言

關燈
字,即是‘事’字。

    皆從心上說”。

    先生曰:“然。

    身之主宰便是心。

    心之所發便是意。

    意之本體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

    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

    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

    意在于仁民愛物,即仁民愛物便是一物。

    意在于視聽言動,即視聽言動便是一物。

    所以某說無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中庸言‘不誠無物’,大學‘明明德’之功,隻是個誠意。

    誠意之功,隻是個格物。

     「7」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

    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

    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

    即無時無處不是存天理。

    即是窮理。

    天理即是明德。

    窮埋即是明明德”。

      「8」又曰:“知是心之本體。

    心自然會知。

    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

    不假外求。

    若良知之發,更無私意障礙。

    即所謂‘充其恻隐之心。

    而仁不可勝用矣’。

    然在常人不能無私意障礙。

    所以須用緻知格物之功,勝私複理。

    即心之良知更無障礙,得以充塞流行。

    便是緻其知。

    知緻則意誠”。

     「9」愛問:“先生以博文為約禮功夫。

    深思之未能得略。

    請開示”先生曰:‘禮’字即是‘理’字。

    理之發見可見者謂之文。

    文之隐微不可貝者謂之理。

    隻是一物。

    約禮隻是要此心純是一個天理。

    要此心純是天理,須就理之發見處用功。

    如發見于事親時,就在事親上學存此天理。

    發貝于事君時,就在事看上學存此天理。

    發見于處富貴貧賤時,就在處富貴貧賤上學存此天理。

    發貝于處患難夷狄時,就在處患難夷狄上學存此天理。

    至于作止語默,無處不然。

    随他發見處,即就那上面學個存天理。

    這便是博學之于文,便是約禮的功夫。

    博文即是惟精。

    約禮即是惟一。

     「10」愛問:“‘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

    以先生精一之訓推之,此語似有弊”先生曰:“然。

    心一也。

    未雜于人謂之道心。

    雜以人僞謂之人心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

    道心之矢其正者即人心。

    初非有三心也。

    程子謂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

    語若分析,而意實得之。

    今曰‘道心為生,而人心聽命’,是三心也。

    天理人欲不并立。

    安有天理為主,人欲又從而聽命者”? 「11」愛問文中子韓退之。

    先生曰:“退之文人之雄耳。

    文中子儒也。

    後人徒以文詞之故,推尊退之。

    其實退之去文中子遠甚”。

    愛問何以有拟經之矢。

    先生曰:“拟經恐未可盡非。

    且說後世儒者著述之意與拟經如何”?愛曰:“世儒著述,近名之意不無。

    然期以明道。

    拟經純若為名”。

    先生曰:“著述以明道,亦何所劾法”?曰:“孔子删迦六經,以明道也”。

    先生曰:“然則拟經獨非效法孔子乎”?愛曰:“著述即于道有所發明。

    拟經似徒拟其迹。

    恐于道無補”。

    先生曰:“子以明道者使其反仆還淳,而貝諸行事之實乎?抑将美其言辭,而徒以譊譊于世也?天下之大亂,由虛文勝而實行衰也。

    使道明于天下,則六經不必述。

    删述六經,孔子不得已也。

    自伏義晝卦,至于文王周公。

    其間言易,如連山歸藏之屬。

    紛紛籍籍,不知其幾。

    易道大亂。

    孔子以天下好文之風日盛,知其說之将無紀極,于是取文王周公之說而贊之。

    以為惟此為得其宗。

    于是紛紛之說盡廢。

    而天下之言易者始一。

    書詩禮樂春秋皆然。

    書自典谟以後,詩自二南以降,如九丘八索,一切淫哇逸蕩之詞,蓋不知其幾千百篇。

    禮樂之名物度數,至是亦不可勝窮。

    孔子皆删削而述正之,然後其說始廢。

    如書詩禮樂中,孔子何嘗加一語?今之禮記諸說,皆後儒附會而成。

    已非孔子之舊。

    至于春秋,雖稱孔子作之,其實皆魯史舊文。

    所謂筆者,筆其舊。

    所謂削者,削其繁。

    是有減無增。

    孔子述六經,懼繁文之亂天下。

    惟簡之而不得。

    使天下務去其文,以求其實。

    非以文教之也。

    春秋以後,繁文益盛,天下益亂。

    始皇焚書得罪,是出于私意。

    又不合焚六經。

    若當時志在明道,其諸反經叛理之說,悉取而焚之,亦正暗合删述之意。

    自秦漢以降,文又日盛。

    若欲盡去之,斷不能去。

    隻宜取法孔子。

    錄其近是者而表章之。

    則其諸怞悖之說,亦宜漸漸自廢。

    不知文中子當時拟經之意如何。

    某切深有取于其事。

    以為聖人複起,不能易也。

    天下所以不治,隻因文盛實衰。

    入出己見。

    新奇相高,以眩俗取譽。

    徒以亂天下之聰明,塗天下之耳目。

    使天下靡然争務修飾文詞,以求知于世。

    而不複知有敦本尚實,反仆還淳之行。

    是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