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新鍍金時代?不平等的幽靈(2)
關燈
小
中
大
了兩億現金。
這種富豪,我們就義憤填膺了,對不對?因為他的錢是貪污受賄來的。
所以,貧富分化是否令人義憤,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差距的形成機制。
就美國而言——我解釋一下,我大量用美國舉例子,不是因為美國更重要,而是因為美國的相關研究最成熟。
但是,在這裡我必須強調一下,各國貧富懸殊形成的機制很不同,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不能舉一反三。
不過,就美國而言,貧富差距拉大是怎麼形成的?一些學者認為,最近幾十年,美國貧富差距拉大的最重要原因,是技術進步。
為什麼技術進步會帶來貧富懸殊?因為技術越進步,生産越自動化,工人就越多餘。
此外,技術進步還通過一個巨大的規模效應讓富人的财富幾何增長。
很多研究者都發現,美國的貧富差距明顯拉大,本質上不是前面那10%的人的收入發生了飛躍,甚至不是前面那1%,而是最前面那0.1%,甚至0.01%。
頂端1%到10%的财富總數占全國總量的比例,過去40年左右其實在減少。
哪怕是0.1%到1%的人,這個比例也沒有什麼大的變化。
真正變化的,是那0.1%,0.01%。
而這一小撮人的暴富,與技術進步緊密相關。
你看美國現在的十大富豪,從貝索斯、蓋茨一路下來幾乎全都和技術進步有關。
中國其實也有類似之處,馬雲、馬化騰、雷軍等,都是這樣積累的。
問題是,這些人财富的合理性,是更接近姚明還是更接近賴小民呢?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會承認,他們在暴富的同時,也給社會創造了巨大的價值。
畢竟,我們天天都在用淘寶、微信、美團,享受了它們帶來的極大便利,美國人的生活現在也是極度依賴Amazon、Facebook等。
所以,雖然這0.01%大大加劇了貧富差距,但是,我們是否願意為了回到一個更平等的世界而放棄這些便利呢?說實話,我不願意。
除了技術進步,另外一個導緻貧富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家庭結構的變化。
同樣以美國為例,這個變化也是雙向的,既發生在窮人這邊,也發生在富人這邊。
就窮人來看,一個緻命的變化就是單親家庭比例的上升以及過早的生育年齡。
我看過一些反映美國貧困問題的紀錄片,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大多數貧困家庭是沒有父親這個角色的,常常是一個很年輕的母親,自己幾乎是個孩子,帶着好幾個孩子,又要工作又要養家,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家庭怎麼能不陷入貧困?有些信息,我第一次接觸的時候大吃一驚:美國非婚生的兒童,平均是40%,在黑人中比例甚至高達72%。
這種畸形的家庭結構,是美國貧富兩極分化的重要原因。
調查顯示,2018年,有正常婚姻的美國家庭,貧困率是4.7%,但是父親缺失的單親家庭,貧困率則接近25%。
前兩年美國有本暢銷書叫《鄉下人的悲歌》(HillbillyElegy),是一個貧困單親家庭長大的白人男孩寫的回憶錄。
裡面我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他對父親角色的渴望。
他母親不但吸毒酗酒,而且不停換男朋友,每次他和某個臨時爸爸剛剛建立感情,他就很快消失了,以至到後來,他變得恐懼和對方培養情感紐帶,因為知道很快又會失去。
與窮人家庭單親化對應的,是富人家庭的一個變化,英文叫“assortivemating”,翻譯過來就是“同類結婚”。
什麼意思呢?就是富裕家庭不但婚姻更穩定,而且富人往往和富人結婚。
四五十年前,女大學生沒有那麼多,所以男大學生畢業後往往找個鄰家女孩或者中學時代的sweetheart結婚,對方更可能是護士、秘書之類的中低收入者,結婚後她們往往辭職做家庭主婦,所以整個家庭隻有一份收入。
現在不一樣了,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越來越多,她們“近水樓台先得月”,把精英男士給截流了。
于是,律師和醫生結婚,醫生和公務員結婚,公務員和金融分析師結婚,像某些家庭,還有教授和教授結婚。
這種情況下,婚姻大大失去了階層流動的功能。
于是,一邊是一家兩個穩定的中産收入,而且晚婚晚育少子;一邊是一家隻有一個不穩定的微薄收入,而且早婚早育多子。
有研究顯示,如果2005年美國的婚姻模式是完全随機的,而不是同類相吸,那麼美國的基尼指數立刻會從0.43降到0.34,也就是和加拿大差不多。
[3]可見,婚姻模式是不平等加劇的一個重要因素。
所以,不平等加劇的成因非常複雜,不是“富人貪得無厭”那麼簡單。
其實,和很多人心目中的腦滿腸肥的寄生蟲形象不同,今天的富人平均而言,更可能是一個主動或被動的工作狂。
研究顯示,受到大學教育的人比高中畢業的人一周多工作
這種富豪,我們就義憤填膺了,對不對?因為他的錢是貪污受賄來的。
所以,貧富分化是否令人義憤,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個差距的形成機制。
就美國而言——我解釋一下,我大量用美國舉例子,不是因為美國更重要,而是因為美國的相關研究最成熟。
但是,在這裡我必須強調一下,各國貧富懸殊形成的機制很不同,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不能舉一反三。
不過,就美國而言,貧富差距拉大是怎麼形成的?一些學者認為,最近幾十年,美國貧富差距拉大的最重要原因,是技術進步。
為什麼技術進步會帶來貧富懸殊?因為技術越進步,生産越自動化,工人就越多餘。
此外,技術進步還通過一個巨大的規模效應讓富人的财富幾何增長。
很多研究者都發現,美國的貧富差距明顯拉大,本質上不是前面那10%的人的收入發生了飛躍,甚至不是前面那1%,而是最前面那0.1%,甚至0.01%。
頂端1%到10%的财富總數占全國總量的比例,過去40年左右其實在減少。
哪怕是0.1%到1%的人,這個比例也沒有什麼大的變化。
真正變化的,是那0.1%,0.01%。
而這一小撮人的暴富,與技術進步緊密相關。
你看美國現在的十大富豪,從貝索斯、蓋茨一路下來幾乎全都和技術進步有關。
中國其實也有類似之處,馬雲、馬化騰、雷軍等,都是這樣積累的。
問題是,這些人财富的合理性,是更接近姚明還是更接近賴小民呢?我想,絕大多數人都會承認,他們在暴富的同時,也給社會創造了巨大的價值。
畢竟,我們天天都在用淘寶、微信、美團,享受了它們帶來的極大便利,美國人的生活現在也是極度依賴Amazon、Facebook等。
所以,雖然這0.01%大大加劇了貧富差距,但是,我們是否願意為了回到一個更平等的世界而放棄這些便利呢?說實話,我不願意。
除了技術進步,另外一個導緻貧富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家庭結構的變化。
同樣以美國為例,這個變化也是雙向的,既發生在窮人這邊,也發生在富人這邊。
就窮人來看,一個緻命的變化就是單親家庭比例的上升以及過早的生育年齡。
我看過一些反映美國貧困問題的紀錄片,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大多數貧困家庭是沒有父親這個角色的,常常是一個很年輕的母親,自己幾乎是個孩子,帶着好幾個孩子,又要工作又要養家,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家庭怎麼能不陷入貧困?有些信息,我第一次接觸的時候大吃一驚:美國非婚生的兒童,平均是40%,在黑人中比例甚至高達72%。
這種畸形的家庭結構,是美國貧富兩極分化的重要原因。
調查顯示,2018年,有正常婚姻的美國家庭,貧困率是4.7%,但是父親缺失的單親家庭,貧困率則接近25%。
前兩年美國有本暢銷書叫《鄉下人的悲歌》(HillbillyElegy),是一個貧困單親家庭長大的白人男孩寫的回憶錄。
裡面我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他對父親角色的渴望。
他母親不但吸毒酗酒,而且不停換男朋友,每次他和某個臨時爸爸剛剛建立感情,他就很快消失了,以至到後來,他變得恐懼和對方培養情感紐帶,因為知道很快又會失去。
與窮人家庭單親化對應的,是富人家庭的一個變化,英文叫“assortivemating”,翻譯過來就是“同類結婚”。
什麼意思呢?就是富裕家庭不但婚姻更穩定,而且富人往往和富人結婚。
四五十年前,女大學生沒有那麼多,所以男大學生畢業後往往找個鄰家女孩或者中學時代的sweetheart結婚,對方更可能是護士、秘書之類的中低收入者,結婚後她們往往辭職做家庭主婦,所以整個家庭隻有一份收入。
現在不一樣了,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越來越多,她們“近水樓台先得月”,把精英男士給截流了。
于是,律師和醫生結婚,醫生和公務員結婚,公務員和金融分析師結婚,像某些家庭,還有教授和教授結婚。
這種情況下,婚姻大大失去了階層流動的功能。
于是,一邊是一家兩個穩定的中産收入,而且晚婚晚育少子;一邊是一家隻有一個不穩定的微薄收入,而且早婚早育多子。
有研究顯示,如果2005年美國的婚姻模式是完全随機的,而不是同類相吸,那麼美國的基尼指數立刻會從0.43降到0.34,也就是和加拿大差不多。
[3]可見,婚姻模式是不平等加劇的一個重要因素。
所以,不平等加劇的成因非常複雜,不是“富人貪得無厭”那麼簡單。
其實,和很多人心目中的腦滿腸肥的寄生蟲形象不同,今天的富人平均而言,更可能是一個主動或被動的工作狂。
研究顯示,受到大學教育的人比高中畢業的人一周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