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新鍍金時代?不平等的幽靈(2)

關燈


    最初,也就是鍍金時代,這個支出幾乎在零的位置,而在當代,它已經大大提升。

    這種救濟夠不夠,當然可以讨論,但這确實是今天和鍍金時代不可同日而語之處。

     圖5-9 1880—2016年發達國家公共社會支出占GDP比例 (圖片來源:OurWorldinData網站) 第三個背景知識是社會流動性。

    如果貧富懸殊和階層固化同時出現,那的确非常可怕。

    我們在北京的寫字樓看到一個年輕保安,内心有不安,是因為我們知道,他現在的收入和技能,很難幫助他實現向上流動,我們知道他被“困住”了。

    但是,我們看到一個法學院的學生,哪怕他欠一屁股債,多半也不會感到同情,因為我們知道,他的貧困是暫時的。

    更形象地說,如果住在一樓的人和住在三樓的人在不停地交換位置,哪怕一樓和三樓的層高在不斷拉長,這個越來越長的距離本身,其實沒有那麼可怕。

     在很多國家,包括美國和中國,的确存在着階層流動性不足問題,這的确令人憂慮。

    但是,不平等是否加劇階層固化,情形卻不是很多人認為的那麼清晰。

    哈佛大學教授哈吉·柴提(RajChetty)的研究就意外地發現,雖然美國在過去四五十年經濟不平等明顯上升,階層流動性卻并沒有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下降,甚至還略有上升。

    底部1/5的人口,如果生于1971年,成為頂部1/5的概率是8.4%,但如果生于1986年,這個概率反而上升為9%。

    [1]順便說一句,生于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人,這個數字是7.3%。

    [2]與此同時,出身于高收入階層的美國孩子,如果生于1984年,比窮人家孩子上大學的概率高75%,但如果出生于1993年,這個概率反而下降到69%。

     所以,住在一樓的人并不總是住在一樓,住在三樓的人也并不總是住在三樓,他們還在相互交換位置。

    事實上,研究顯示,美國收入前20%的人,20年後還在前20%位置的,隻有56%,階層之間還具有相當的流動性。

     第四個背景知識,不平等到底是什麼的不平等?現在很多學者認為,比收入或财富不平等更值得關注的,其實是消費不平等,而消費不平等的程度,在很多國家低于收入不平等。

    為什麼消費不平等更值得關注?因為消費才真正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本質上指的就是消費不平等。

     為什麼消費不平等可能低于收入不平等?因為現代的窮人,有前面說到的社會救濟支持,還可能通過金融借貸支撐消費,這種借貸機制,對于那些暫時的窮人,就是一個巨大的過渡性幫助。

    房貸、車貸就不用說了,甚至買手機、家具現在也可以借貸,最近我發現,哪怕買個30塊錢的外賣,美團都執着地敦促我借錢買。

     另一方面,富人的生活似乎也在中産階級化。

    鍍金時代的富豪,往往讓人想起來巨大的維多利亞式莊園、龐大的用人團隊以及富麗堂皇的枝形吊燈,但是今天,喬布斯穿的黑色T恤,看上去和快遞穿的好像也差不多;巴菲特據說在一個幾十萬美元的普通房子裡住了幾十年。

    當然,不是所有的有錢人都這麼簡樸,但是,我觀察我一些有錢朋友的生活,驚喜地發現,除了坐不起頭等艙,我和他們的生活品質好像沒有什麼重大區别,而頭等艙再舒服,它不就是一張在天上飛來飛去的單人床嘛,也沒有太多可羨慕的。

     所以,皮凱蒂那張看起來信息非常清晰的U形圖,加上所有這些背景知識——全球貧困率的大幅下降、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社會流動性的穩定,以及消費水平的中間化等,似乎就沒有那麼清晰了。

    不平等在加劇,但是,至少就發達國家而言,在多大程度上導緻普通人生活在“悲慘世界”,就未必那麼清楚了。

     受害者叙事的另一面 再來看不平等形成的原因,我認為,“受害者叙事”同樣有偏頗之處。

    在“受害者叙事”中,富人的貪婪以及他們所買通的權力,是不平等加劇的核心原因。

    這話當然有其道理,資本的全球化極大地壓縮了藍領工人的談判權,這是貧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資本家的貪婪,是否全部的事實?或甚至主要的事實?同樣存在着很大争議。

     理論上,不平等可能存在着“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之分。

    比如,姚明和賴小民都是巨富,在中國來說肯定都是top1%,甚至top0.01%。

    但是,姚明那麼有錢,我們會感到怨恨嗎?多半不會,因為他的錢是靠汗水和天賦掙來的,我們内心深處覺得,hedeservesit,他配得上。

    但是,賴小民就不一樣了,他是大貪官,被抓之前,據說他專門租了個别墅存放贓款,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