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新鍍金時代?不平等的幽靈(2)
關燈
小
中
大
上次課我們說到經濟不平等的上升,以及它帶來的種種問題。
但是,我們隻談了問題的A面,沒有觸及B面。
B面是什麼?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A面。
在這一面,一個簡化版的叙事框架是這樣的:由于富人的貪婪和資本主義體系的不公,全球各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窮人無論如何辛勤工作也不可能浮出水面,隻能在生死線上掙紮,而富人不但獨享發展的果實,而且往往收買權力,防止窮人改造這個不公的體系,最後,矛盾必将導緻整個政治經濟體系的内爆。
我們上次提到電影《小醜》,描述的正是這樣一個故事。
這個叙事框架是否正确?我的看法是,它過于簡單,過于光滑,而現實并非如此黑白分明。
為什麼?我們不妨把上面的叙事框架分解為三個要素,然後一一觀察它們是否完全合理。
第一個要素,是關于不平等的嚴重程度,可以被概括為“悲慘世界”叙事。
電影《小醜》中的阿瑟,就合乎這種“悲慘世界”叙事。
電影一開始,我們發現,他的命太慘了;後來我們發現,他更慘了;到最後,簡直慘不忍睹。
第二個要素,是關于不平等形成的原因,可以被稱為“受害者”叙事。
為什麼阿瑟那麼慘?一切都是他人的錯,壞老闆、壞同事、壞市長、壞明星、壞觀衆……最後,連他最愛的母親居然也是個“壞人”。
第三個要素,是關于不平等的後果,則是“階級戰争”叙事。
無辜的受害者和冷酷的精英,兩者之間沒有妥協的餘地,沖突隻能不斷加劇,最後魚死網破,所有人同歸于盡。
就當代世界的不平等狀況而言,這三種叙事,能夠完全成立嗎?在這次課,我想往這個黑白分明的畫面裡添加更多的色彩,目的當然不是全盤推翻這個叙事框架,而是試圖在一切可能的解決方案前面加上“小心翼翼”這個狀語。
曆史如果真的帶來什麼教訓,這個教訓并非僅僅是“要有與邪惡作鬥争的勇氣”,而且是“要有與狂熱作鬥争的自我警醒”。
“悲慘世界”叙事的另一面 首先,我們來看看“悲慘世界”叙事。
上次課我們展示了皮凱蒂那張著名的圖,一張關于美國不平等程度的U形圖,一頭是鍍金時代,一頭是21世紀,兩頭高、中間低,說明今天美國的不平等程度已經回到了100多年前。
這個結論看似清晰,但是,如果加入更多的背景知識,我們會發現,現實其實模糊得多。
第一個背景知識是,不平等是什麼經濟水平上的不平等?不同經濟基礎上的不平等,其分量是很不同的。
簡單來說,窮得吃不起飯,和窮得去不起夏威夷度假,含義很不同。
如果我的生活能維持小康,那麼我其實不介意比爾·蓋茨比我富有1000倍、1萬倍、100萬倍。
但是,如果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那麼,蓋茨就算隻比我富兩倍,我也會感到義憤填膺。
當年中國鬧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的時候,其實很多地主富農的财産,用我們今天的标準來看,也幾乎是一貧如洗,但是這并不妨礙貧下中農對他們充滿怨恨,原因就在這裡。
所以,經濟學家曼昆(N.GregoryMankiw)說,真正重要的,本質上是貧窮問題,而不是不平等問題本身。
而我們當代社會,相比100多年前,大大緩解了貧窮問題。
我之前的課也講到過,19世紀時,全球貧困率是90%多,而現在是10%。
在這個意義上,拿今天這個時代的不平等和鍍金時代直接類比,存在着誤導性。
喜歡本書嗎?更多免費書下載請加V信:YaShuWX,或搜索“雅書”。
第二個必要的背景知識是,對貧困是否存在社會救濟?不平等在加劇,但是,政府和社會對于處于底部的人,是否有救濟措施,對于我們理解“悲慘世界”到底有多悲慘,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鍍金時代,是不存在福利國家的,公共服務也少得可憐,那時候的絕對貧困,就意味着在生死線上掙紮。
但是今天這個時代畢竟不同。
皮凱蒂的圖片是稅前收入,并不包含财富轉移信息。
事實上,美國貧困率的計算标準,也不包括這個信息。
但是,一旦加入這個信息,“悲慘世界”的悲慘程度,就可能顯著下降。
一個單親媽媽帶着兩個孩子,如果她有一份最低工資水平上的全職工作,其年收入接近14,000美元,确實屬于美國标準的貧困。
但是,她從食品券、育兒補助、稅收補貼、政府醫保、住房補助等方面得到的救濟,加起來甚至可能與她的工資收入差不多。
在無視這些社會救濟的情況下,對一個人生活的悲慘程度做判斷,可能會形成很不完整的印象。
事實上,當代世界各國,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扶貧和福利項目。
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頁的圖(圖5-9),展示的是發達國家的社會支出增長狀況
但是,我們隻談了問題的A面,沒有觸及B面。
B面是什麼?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A面。
在這一面,一個簡化版的叙事框架是這樣的:由于富人的貪婪和資本主義體系的不公,全球各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窮人無論如何辛勤工作也不可能浮出水面,隻能在生死線上掙紮,而富人不但獨享發展的果實,而且往往收買權力,防止窮人改造這個不公的體系,最後,矛盾必将導緻整個政治經濟體系的内爆。
我們上次提到電影《小醜》,描述的正是這樣一個故事。
這個叙事框架是否正确?我的看法是,它過于簡單,過于光滑,而現實并非如此黑白分明。
為什麼?我們不妨把上面的叙事框架分解為三個要素,然後一一觀察它們是否完全合理。
第一個要素,是關于不平等的嚴重程度,可以被概括為“悲慘世界”叙事。
電影《小醜》中的阿瑟,就合乎這種“悲慘世界”叙事。
電影一開始,我們發現,他的命太慘了;後來我們發現,他更慘了;到最後,簡直慘不忍睹。
第二個要素,是關于不平等形成的原因,可以被稱為“受害者”叙事。
為什麼阿瑟那麼慘?一切都是他人的錯,壞老闆、壞同事、壞市長、壞明星、壞觀衆……最後,連他最愛的母親居然也是個“壞人”。
第三個要素,是關于不平等的後果,則是“階級戰争”叙事。
無辜的受害者和冷酷的精英,兩者之間沒有妥協的餘地,沖突隻能不斷加劇,最後魚死網破,所有人同歸于盡。
就當代世界的不平等狀況而言,這三種叙事,能夠完全成立嗎?在這次課,我想往這個黑白分明的畫面裡添加更多的色彩,目的當然不是全盤推翻這個叙事框架,而是試圖在一切可能的解決方案前面加上“小心翼翼”這個狀語。
曆史如果真的帶來什麼教訓,這個教訓并非僅僅是“要有與邪惡作鬥争的勇氣”,而且是“要有與狂熱作鬥争的自我警醒”。
“悲慘世界”叙事的另一面 首先,我們來看看“悲慘世界”叙事。
上次課我們展示了皮凱蒂那張著名的圖,一張關于美國不平等程度的U形圖,一頭是鍍金時代,一頭是21世紀,兩頭高、中間低,說明今天美國的不平等程度已經回到了100多年前。
這個結論看似清晰,但是,如果加入更多的背景知識,我們會發現,現實其實模糊得多。
第一個背景知識是,不平等是什麼經濟水平上的不平等?不同經濟基礎上的不平等,其分量是很不同的。
簡單來說,窮得吃不起飯,和窮得去不起夏威夷度假,含義很不同。
如果我的生活能維持小康,那麼我其實不介意比爾·蓋茨比我富有1000倍、1萬倍、100萬倍。
但是,如果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那麼,蓋茨就算隻比我富兩倍,我也會感到義憤填膺。
當年中國鬧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的時候,其實很多地主富農的财産,用我們今天的标準來看,也幾乎是一貧如洗,但是這并不妨礙貧下中農對他們充滿怨恨,原因就在這裡。
所以,經濟學家曼昆(N.GregoryMankiw)說,真正重要的,本質上是貧窮問題,而不是不平等問題本身。
而我們當代社會,相比100多年前,大大緩解了貧窮問題。
我之前的課也講到過,19世紀時,全球貧困率是90%多,而現在是10%。
在這個意義上,拿今天這個時代的不平等和鍍金時代直接類比,存在着誤導性。
喜歡本書嗎?更多免費書下載請加V信:YaShuWX,或搜索“雅書”。
第二個必要的背景知識是,對貧困是否存在社會救濟?不平等在加劇,但是,政府和社會對于處于底部的人,是否有救濟措施,對于我們理解“悲慘世界”到底有多悲慘,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鍍金時代,是不存在福利國家的,公共服務也少得可憐,那時候的絕對貧困,就意味着在生死線上掙紮。
但是今天這個時代畢竟不同。
皮凱蒂的圖片是稅前收入,并不包含财富轉移信息。
事實上,美國貧困率的計算标準,也不包括這個信息。
但是,一旦加入這個信息,“悲慘世界”的悲慘程度,就可能顯著下降。
一個單親媽媽帶着兩個孩子,如果她有一份最低工資水平上的全職工作,其年收入接近14,000美元,确實屬于美國标準的貧困。
但是,她從食品券、育兒補助、稅收補貼、政府醫保、住房補助等方面得到的救濟,加起來甚至可能與她的工資收入差不多。
在無視這些社會救濟的情況下,對一個人生活的悲慘程度做判斷,可能會形成很不完整的印象。
事實上,當代世界各國,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扶貧和福利項目。
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頁的圖(圖5-9),展示的是發達國家的社會支出增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