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新鍍金時代?不平等的幽靈(1)
關燈
小
中
大
、阿姨、服務員等。
這些人大多應該是農村的留守兒童出身,通常是從小父母出門打工,沒人管他們的教育,初中辍學,之後外出打工,四處漂流。
有時候,從他們手裡接過快遞的時候,我會忍不住想:這裡面有多少人本來可以是科學家、律師、作家、歌手?其中有多少被埋沒的馬雲、馬化騰、柯潔、王菲?我一直相信天賦、才華在人群中大體而言是均勻分布的,但是,由于出生不平等、教育不平等,事實是,我們都知道,科學家、律師、藝術家從留守兒童中出現的比例要遠遠低于城市中産家庭。
如此之多的才華、天賦、夢想,僅僅因為出生而被埋沒,真的是細思極恐。
更令人不安的,是這種不平等的自我強化傾向。
更多的錢可以買到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教育帶來更好的前途,更好的前途造成更大的不平等。
這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造成階層的固化。
而且,越是不平等的社會,階層固化可能就越嚴重。
為什麼?因為梯子越長,對于底下的人,爬到頂部就越難。
前兩年有個斯坦福醜聞,大家可能記得,一個中國大款通過一個中間人給斯坦福捐了650萬美元,中間人教這個大款的女兒簡曆造假,幫她進了斯坦福大學。
不過,最後事情敗露,大款的兒女也被開除學籍。
這樣的事情,非常傷害人類樸素的道德情感。
什麼都靠拼爹,那奮鬥有何意義?奮鬥都沒有意義,那文明究竟是什麼? 更糟的是,經濟不平等還可能傳導到政治系統,成為政治不平等,腐蝕公共決策。
這一點,在威權體制下,相對容易理解,畢竟,當權力被壟斷,資本主義很容易成為“裙帶資本主義”,有錢人通過關系搞定各種工程、項目,是司空見慣之事。
但是,在民主制度下,經濟不平等也可能腐蝕民主的根基。
比如,學者吉倫斯(MartinGilens)寫過一本書,叫作《财富與影響力》(AffluenceandInfluence),就是表達這個觀點。
他研究了美國1981—2002年的公共政策,對比公共政策和不同階層的政策偏好,發現當窮人和富人偏好不一緻時,政策合乎富人偏好的概率要大得多。
因此,他得出結論說,美國政治本質上其實是寡頭政治。
不少其他學者觀點類似,他們的結論都是:一旦一個社會高度不平等,哪怕它采用了民主的外衣,依然可能會淪為寡頭統治。
當然,這些觀點也受到一些争議,我們下一講還會再涉及。
貧富懸殊問題二:影響經濟發展 不平等不僅僅是一個道義問題,也是一個經濟發展問題。
有一種常見的看法是,在公平和效率之間,隻能二選一,為了效率,就不得不犧牲公平。
也許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這話有一定道理,畢竟,資源極度稀缺時,把有限的資源用于再分配,就意味着投資的枯竭,經濟發展失去動力。
但是,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過度不平等不但無助于效率,甚至會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
為什麼?很簡單,經濟發展不僅需要投資,也需要消費。
如果一個社會中絕大多數人都很窮,也就是消費能力低下,那麼經濟發展同樣會失去動力。
你這邊拼命投資生産,那邊沒人花錢消費,資本家遲早也會走向破産。
大家可能聽說過凱恩斯的一個觀點,叫作“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趨勢”。
根據這個觀點,越窮的人邊際消費傾向越強。
同樣是1000塊錢,交給富人,他們可能根本注意不到,1000塊不過是存款數額盡頭一個難以察覺的數字,但是交給窮人,他可能立刻拿去買必要的生活用品了,因為富人不需要10部車、20個電腦,多半一年不會滑30次雪,但是對于窮人,他的一切需求都是剛需,所以他的錢會更快地回到經濟循環當中去。
這些年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叫“産能過剩”,其實,對于很多行業來說,所謂“産能過剩”,換一種說法,就是“消費不足”。
為什麼消費不足?李克強總理說了,有6億人的可支配月收入也就是1000人民币左右,這怎麼刺激消費?所以,所謂産能過剩,背後相當一部分原因,還是經濟不平等。
這也是為什麼這次新冠疫情,很多國家啟動了“直接發錢”的項目。
美國每個中低收入者收到1200美元的疫情補貼,有孩子的還另外加錢。
一個三口之家大約能收到3000美元。
這種直接發錢的做法,固然有人道主義救濟的成分,但其實也是在“救經濟”。
政府很怕疫情暴發後,人們因為缺錢而消費銳減,結果就是經濟發展失去動力。
所以,平等不是增長的敵人,甚至在一定的條件下,它是增長的朋友。
大家可能都聽到過一個說法,叫作“中等收入陷阱”。
當然,“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甚至它是否存在,存在着很多争論,但是,至少有些學者認為,“中等收入陷阱”之所以發生,原因就是高度的不平等。
為什麼?因為觀察顯示,凡是能夠從中等收入水平“畢業”,進入發達國家陣營的國家,比如東亞一批國家、
這些人大多應該是農村的留守兒童出身,通常是從小父母出門打工,沒人管他們的教育,初中辍學,之後外出打工,四處漂流。
有時候,從他們手裡接過快遞的時候,我會忍不住想:這裡面有多少人本來可以是科學家、律師、作家、歌手?其中有多少被埋沒的馬雲、馬化騰、柯潔、王菲?我一直相信天賦、才華在人群中大體而言是均勻分布的,但是,由于出生不平等、教育不平等,事實是,我們都知道,科學家、律師、藝術家從留守兒童中出現的比例要遠遠低于城市中産家庭。
如此之多的才華、天賦、夢想,僅僅因為出生而被埋沒,真的是細思極恐。
更令人不安的,是這種不平等的自我強化傾向。
更多的錢可以買到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教育帶來更好的前途,更好的前途造成更大的不平等。
這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造成階層的固化。
而且,越是不平等的社會,階層固化可能就越嚴重。
為什麼?因為梯子越長,對于底下的人,爬到頂部就越難。
前兩年有個斯坦福醜聞,大家可能記得,一個中國大款通過一個中間人給斯坦福捐了650萬美元,中間人教這個大款的女兒簡曆造假,幫她進了斯坦福大學。
不過,最後事情敗露,大款的兒女也被開除學籍。
這樣的事情,非常傷害人類樸素的道德情感。
什麼都靠拼爹,那奮鬥有何意義?奮鬥都沒有意義,那文明究竟是什麼? 更糟的是,經濟不平等還可能傳導到政治系統,成為政治不平等,腐蝕公共決策。
這一點,在威權體制下,相對容易理解,畢竟,當權力被壟斷,資本主義很容易成為“裙帶資本主義”,有錢人通過關系搞定各種工程、項目,是司空見慣之事。
但是,在民主制度下,經濟不平等也可能腐蝕民主的根基。
比如,學者吉倫斯(MartinGilens)寫過一本書,叫作《财富與影響力》(AffluenceandInfluence),就是表達這個觀點。
他研究了美國1981—2002年的公共政策,對比公共政策和不同階層的政策偏好,發現當窮人和富人偏好不一緻時,政策合乎富人偏好的概率要大得多。
因此,他得出結論說,美國政治本質上其實是寡頭政治。
不少其他學者觀點類似,他們的結論都是:一旦一個社會高度不平等,哪怕它采用了民主的外衣,依然可能會淪為寡頭統治。
當然,這些觀點也受到一些争議,我們下一講還會再涉及。
貧富懸殊問題二:影響經濟發展 不平等不僅僅是一個道義問題,也是一個經濟發展問題。
有一種常見的看法是,在公平和效率之間,隻能二選一,為了效率,就不得不犧牲公平。
也許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這話有一定道理,畢竟,資源極度稀缺時,把有限的資源用于再分配,就意味着投資的枯竭,經濟發展失去動力。
但是,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過度不平等不但無助于效率,甚至會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
為什麼?很簡單,經濟發展不僅需要投資,也需要消費。
如果一個社會中絕大多數人都很窮,也就是消費能力低下,那麼經濟發展同樣會失去動力。
你這邊拼命投資生産,那邊沒人花錢消費,資本家遲早也會走向破産。
大家可能聽說過凱恩斯的一個觀點,叫作“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趨勢”。
根據這個觀點,越窮的人邊際消費傾向越強。
同樣是1000塊錢,交給富人,他們可能根本注意不到,1000塊不過是存款數額盡頭一個難以察覺的數字,但是交給窮人,他可能立刻拿去買必要的生活用品了,因為富人不需要10部車、20個電腦,多半一年不會滑30次雪,但是對于窮人,他的一切需求都是剛需,所以他的錢會更快地回到經濟循環當中去。
這些年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叫“産能過剩”,其實,對于很多行業來說,所謂“産能過剩”,換一種說法,就是“消費不足”。
為什麼消費不足?李克強總理說了,有6億人的可支配月收入也就是1000人民币左右,這怎麼刺激消費?所以,所謂産能過剩,背後相當一部分原因,還是經濟不平等。
這也是為什麼這次新冠疫情,很多國家啟動了“直接發錢”的項目。
美國每個中低收入者收到1200美元的疫情補貼,有孩子的還另外加錢。
一個三口之家大約能收到3000美元。
這種直接發錢的做法,固然有人道主義救濟的成分,但其實也是在“救經濟”。
政府很怕疫情暴發後,人們因為缺錢而消費銳減,結果就是經濟發展失去動力。
所以,平等不是增長的敵人,甚至在一定的條件下,它是增長的朋友。
大家可能都聽到過一個說法,叫作“中等收入陷阱”。
當然,“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甚至它是否存在,存在着很多争論,但是,至少有些學者認為,“中等收入陷阱”之所以發生,原因就是高度的不平等。
為什麼?因為觀察顯示,凡是能夠從中等收入水平“畢業”,進入發達國家陣營的國家,比如東亞一批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