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新鍍金時代?不平等的幽靈(1)
關燈
小
中
大
年左右,真實收入——就是排除了通貨膨脹因素的收入——幾乎沒有變化,[1]也就是說,大多數美國人奮鬥了大半輩子,也隻是做到了原地踏步。
根據美國自己的标準,美國有12%左右的貧困人口,其中很多是workingpoor,什麼意思呢?就是盡管有工作,甚至工作很辛苦,但是因為工資太低,仍然擺脫不了貧困。
另外一些數字,我第一次聽說的時候很吃驚,比如,美國有近30%的人幾乎完全沒有存款,隻有20%左右的人,存款夠他們生活6個月以上,也就是說,80%的美國人難以承受失業6個月以上。
[2]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美國人,一旦失業或者生重病,就立刻陷入貧困,甚至因為付不出房貸房租而變得無家可歸。
另一方面,則是富人的收入扶搖直上,尤其是最頂部的那些人。
上圖(圖5-7)展示了不同收入人群的真實收入變化。
可以看出來,越是分布在頂部的家庭,真實收入增加越顯著。
我記得我在美國的時候,有個真人秀節目,主角是個白富美,名叫帕麗斯·希爾頓,這個希爾頓就是希爾頓酒店的那個希爾頓,這個女孩可以說是含着金鑰匙出生的。
在一次節目中,大家聊到沃瑪特——沃瑪特,大家知道,就是美國最常見的平價超市,但是,希爾頓當時的反應讓所有人大跌眼鏡,她說:“什麼是沃瑪特?是賣牆上用品的嗎?”當時,美國輿論嘩然。
居然這個富家千金長到20多歲,不知道沃瑪特,她得是生活在什麼樣與世隔絕的玻璃溫室裡,才能保持如此純淨的無知? 圖5-7 1945—2012年不同收入人群真實收入變化圖 (圖片來源:FrankLysy,“WhywagehasstagnatedwhileGDPhasgrown,”AnEconomicSense,Feb.13,2015) 中國也面臨相似的挑戰。
我記得前兩年網上流傳過斯坦福大學教授羅斯高(ScottRozelle)的一個研究報告,講中國的城鄉教育差距,他在裡面講到了中國農村的初中辍學率——大城市的孩子上高中的比例是90%,而某些省份的農村隻有37%。
在他的報告裡,有個小細節,我記憶猶新。
他說,農村有些孩子學習不好,僅僅是因為明明近視了卻沒有人給他們配眼鏡——或者是因為貧窮,或者是因為父母出去打工沒人管孩子,總之,一個可能很有天賦的孩子,僅僅因為眼鏡這麼一個極小的物質障礙,人生可能就走向了拐點。
這其中的不公平,實在令人痛心。
不過,說到不平等,其實最嚴重的既不是發生在美國,也不是發生在中國或者任何具體的國家,而是發生在一個更廣闊的範圍内——全球各國之間。
這是一個極其重要卻很容易被人忽略的視角,因為我們常常把國家作為思考的容器,而這個容器有時候對思維會構成障礙。
這方面,經濟學家米蘭諾維奇(BrankoMilanovic)的研究令人印象深刻。
根據他2011年發表的研究,美國最窮的5%的人口,和印度最富的5%的人口的收入重合,也就是說,印度最富的5%的人口,平均收入和美國最窮的5%的人口的平均收入差不多。
喀麥隆頂部5%的人口,和德國最窮的5%的人口重合;英國最窮的人和津巴布韋最富的人,有8%的重合度;等等。
所以說,富國的窮人對于本國的富人來說是不幸的,但是對于窮國的窮人來說,又是相當幸運的。
當然,他這個研究出版于2011年,研究相對于現實又有滞後性,所以數據可能有些陳舊,但是,其中的核心信息,我想是沒有過時的,那就是:投胎太重要了。
上圖(圖5-8)揭示的就是這個觀點。
在1870年時,階層更能影響全球不平等的程度,但是到了2000年,出生地的權重和階層相比,已經是5:1了。
我們常常覺得,出身于哪個階層是抓彩票,其實,更大的彩票是出身于哪個國家。
從新聞中,我們經常看到有些窮國的窮人,冒着生命危險偷渡到富國,其實,某種意義上,這真是一種理性選擇,因為隻要你能成功偷渡并且在富國存活下來,你自己、你的孩子就改變命運了,把世界大多數人口甩在後面了。
換了我,如果是窮國的窮人,沒準也會去冒這個險。
圖5-8 1870年與2000年階層與出生地對全球不平等的影響 (圖片來源:BrankoMilanovic,TheHavesandtheHave-Nots,NewYork:BasicBooks,2010) 貧富懸殊問題一:道義上不公平 毫無疑問,财富高度不平等,無論是在美國、中國還是全球,都是一個嚴重問題。
之所以是一個嚴重問題,首先是因為“這不公平”。
一個人的命運如果主要被他的出生地點或者出身階層決定,這不合乎人類的道德直覺。
大家可能和我一樣,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很多年輕的快遞、保安、保潔
根據美國自己的标準,美國有12%左右的貧困人口,其中很多是workingpoor,什麼意思呢?就是盡管有工作,甚至工作很辛苦,但是因為工資太低,仍然擺脫不了貧困。
另外一些數字,我第一次聽說的時候很吃驚,比如,美國有近30%的人幾乎完全沒有存款,隻有20%左右的人,存款夠他們生活6個月以上,也就是說,80%的美國人難以承受失業6個月以上。
[2]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美國人,一旦失業或者生重病,就立刻陷入貧困,甚至因為付不出房貸房租而變得無家可歸。
另一方面,則是富人的收入扶搖直上,尤其是最頂部的那些人。
上圖(圖5-7)展示了不同收入人群的真實收入變化。
可以看出來,越是分布在頂部的家庭,真實收入增加越顯著。
我記得我在美國的時候,有個真人秀節目,主角是個白富美,名叫帕麗斯·希爾頓,這個希爾頓就是希爾頓酒店的那個希爾頓,這個女孩可以說是含着金鑰匙出生的。
在一次節目中,大家聊到沃瑪特——沃瑪特,大家知道,就是美國最常見的平價超市,但是,希爾頓當時的反應讓所有人大跌眼鏡,她說:“什麼是沃瑪特?是賣牆上用品的嗎?”當時,美國輿論嘩然。
居然這個富家千金長到20多歲,不知道沃瑪特,她得是生活在什麼樣與世隔絕的玻璃溫室裡,才能保持如此純淨的無知? 圖5-7 1945—2012年不同收入人群真實收入變化圖 (圖片來源:FrankLysy,“WhywagehasstagnatedwhileGDPhasgrown,”AnEconomicSense,Feb.13,2015) 中國也面臨相似的挑戰。
我記得前兩年網上流傳過斯坦福大學教授羅斯高(ScottRozelle)的一個研究報告,講中國的城鄉教育差距,他在裡面講到了中國農村的初中辍學率——大城市的孩子上高中的比例是90%,而某些省份的農村隻有37%。
在他的報告裡,有個小細節,我記憶猶新。
他說,農村有些孩子學習不好,僅僅是因為明明近視了卻沒有人給他們配眼鏡——或者是因為貧窮,或者是因為父母出去打工沒人管孩子,總之,一個可能很有天賦的孩子,僅僅因為眼鏡這麼一個極小的物質障礙,人生可能就走向了拐點。
這其中的不公平,實在令人痛心。
不過,說到不平等,其實最嚴重的既不是發生在美國,也不是發生在中國或者任何具體的國家,而是發生在一個更廣闊的範圍内——全球各國之間。
這是一個極其重要卻很容易被人忽略的視角,因為我們常常把國家作為思考的容器,而這個容器有時候對思維會構成障礙。
這方面,經濟學家米蘭諾維奇(BrankoMilanovic)的研究令人印象深刻。
根據他2011年發表的研究,美國最窮的5%的人口,和印度最富的5%的人口的收入重合,也就是說,印度最富的5%的人口,平均收入和美國最窮的5%的人口的平均收入差不多。
喀麥隆頂部5%的人口,和德國最窮的5%的人口重合;英國最窮的人和津巴布韋最富的人,有8%的重合度;等等。
所以說,富國的窮人對于本國的富人來說是不幸的,但是對于窮國的窮人來說,又是相當幸運的。
當然,他這個研究出版于2011年,研究相對于現實又有滞後性,所以數據可能有些陳舊,但是,其中的核心信息,我想是沒有過時的,那就是:投胎太重要了。
上圖(圖5-8)揭示的就是這個觀點。
在1870年時,階層更能影響全球不平等的程度,但是到了2000年,出生地的權重和階層相比,已經是5:1了。
我們常常覺得,出身于哪個階層是抓彩票,其實,更大的彩票是出身于哪個國家。
從新聞中,我們經常看到有些窮國的窮人,冒着生命危險偷渡到富國,其實,某種意義上,這真是一種理性選擇,因為隻要你能成功偷渡并且在富國存活下來,你自己、你的孩子就改變命運了,把世界大多數人口甩在後面了。
換了我,如果是窮國的窮人,沒準也會去冒這個險。
圖5-8 1870年與2000年階層與出生地對全球不平等的影響 (圖片來源:BrankoMilanovic,TheHavesandtheHave-Nots,NewYork:BasicBooks,2010) 貧富懸殊問題一:道義上不公平 毫無疑問,财富高度不平等,無論是在美國、中國還是全球,都是一個嚴重問題。
之所以是一個嚴重問題,首先是因為“這不公平”。
一個人的命運如果主要被他的出生地點或者出身階層決定,這不合乎人類的道德直覺。
大家可能和我一樣,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很多年輕的快遞、保安、保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