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智利:皮諾切特之後
關燈
小
中
大
988年的那場公投,決定了在“政治民主”和“經濟發展”之間選擇前者,放棄後者?
對這些問題,智利之後30年的發展軌迹給出了回答。
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這張圖(圖5-2)。
圖中上面的這條線,是智利1970年到2019年近50年的人均GDP變化情況;下面這條線,是拉美同時期人均GDP平均變化軌迹。
通過觀察,你們會發現,這個圖片裡包含着兩個重要的信息。
圖5-2 1970—2019年智利人均GDP變化與拉美人均GDP平均變化 (圖片來源:世界銀行) 第一,智利最大幅度的經濟發展,是在1989年轉型之後,而不是之前。
皮諾切特在任期間,雖然經濟也有發展,但是其實并不像很多人傳說的那麼神奇。
1973年他上台時,智利人均GDP是1640美元,1990年他下台時是2500美元左右,上升52%,的确是一個顯著發展,但是談不上是重大奇迹。
仔細觀察這個階段的經濟變化軌迹,會發現,早期的經濟快速增長後,在1981—1985年間,有一個大的下滑,這是因為當時智利遭遇了一場重大金融危機。
之後,1985—1989年間,智利經濟雖然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達到7%,但是,這很大程度上是在之前衰退基礎上的反彈性增長。
智利經濟真正的“奇迹”,其實發生在1990年民主轉型之後,人均GDP從2500美元左右一路上升到2019年的近15,000美元,漲了接近6倍。
第二,智利的經濟,是在1990年左右才開始甩開拉美的平均水平,大體而言一路上揚,成為拉美世界的佼佼者。
近年,智利已經成為南美洲最富有的國家,而1990年時,智利在拉美隻是處于一個中遊水平,甚至不如當年的古巴。
與周邊幾個國家對比,可以看出來,1990年智利和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國的人均GDP大體不相上下,但是到2019年,當智利的人均GDP到達15,000美元左右時,巴西是8700美元,阿根廷是9900美元,墨西哥是9950美元,智利可以說是名列前茅。
政治轉型未必傷害經濟自由 如何解讀這些信息?我想,一個清晰的結論是,政治轉型和經濟發展并不必然矛盾。
事實上,不但智利沒有出現轉型後的經濟衰退,許多其他威權國家轉型後也沒有發生此類變化。
大家可以看一下上面這張圖(圖5-3),這是一組右翼威權國家轉型前後的經濟發展軌迹。
注意,我刻意選擇了一組轉型前為“右翼威權主義”的國家,就是為了觀察轉型後是否會出現“左翼民粹主義”的浪潮。
圖5-3 1965—2019年智利、西班牙、韓國與印度尼西亞人均GDP變化 (圖片來源:世界銀行) 印尼1998年啟動轉型,從1998年到2019年,人均GDP從500美元左右上升到4100多美元。
韓國1987年啟動轉型,從1987年到2019年,人均GDP從3500多美元升至31,000多美元。
西班牙的軌迹類似,佛朗哥1975年去世,當時西班牙人均GDP是3200多美元,2019年則變成29,000多美元。
總之,一些人所預言的“民主衰敗論”,至少到目前為止,在這些國家似乎并沒有發生。
經濟沒有走向衰敗,經濟自由度也沒有随着民主轉型而倒退,傳說中的“殺雞取卵”“多數暴政”“利用選票打土豪、分田地”,在新興民主當中顯然有,但是并不多見。
弗雷澤研究所(FraserInstitute)有一個經濟自由度的評估數據庫,叫作“經濟自由度指數”(EconomicFreedomIndex)數據庫。
根據這個數據庫,在新興民主的有可對比數據的國家中,幾乎所有國家轉型後的經濟自由度都超過了轉型前。
當然,經濟自由度的不同維度的變化趨勢未必完全一緻,其中,貿易自由度的增加最為明顯;市場管控和政府規模方面,自由化程度相對小一些;法治和産權保護方面,甚至出現先升後降。
但不管怎麼說,總體而言,絕大多數轉型國家在轉型後出現了經濟自由度的上升而不是下降。
這其中就包括了智利。
轉型前,智利的最後一個經濟自由度評估數據是1985年,5.6分,到2016年經濟自由度升至7.8分。
“經濟自由度”這樣的概念可能還是太抽象,不妨用一個更清晰的指标來觀察變化趨勢——最高邊際稅率。
畢竟,針對收入最高的人收多少稅,最能體現一個國家“劫富濟貧”的激進程度。
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的圖(圖5-4),這是我根據經濟自由度指數數據庫中的稅率信息,針對一組前右翼威權案例做的圖。
可以看出,在所有這些案例中,最高收入稅率都出現了下降,也就是說,轉型後蛋糕并沒有被切走更多,反而切得更少了。
以智利為例,2016年其最高邊際稅率是40%
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這張圖(圖5-2)。
圖中上面的這條線,是智利1970年到2019年近50年的人均GDP變化情況;下面這條線,是拉美同時期人均GDP平均變化軌迹。
通過觀察,你們會發現,這個圖片裡包含着兩個重要的信息。
圖5-2 1970—2019年智利人均GDP變化與拉美人均GDP平均變化 (圖片來源:世界銀行) 第一,智利最大幅度的經濟發展,是在1989年轉型之後,而不是之前。
皮諾切特在任期間,雖然經濟也有發展,但是其實并不像很多人傳說的那麼神奇。
1973年他上台時,智利人均GDP是1640美元,1990年他下台時是2500美元左右,上升52%,的确是一個顯著發展,但是談不上是重大奇迹。
仔細觀察這個階段的經濟變化軌迹,會發現,早期的經濟快速增長後,在1981—1985年間,有一個大的下滑,這是因為當時智利遭遇了一場重大金融危機。
之後,1985—1989年間,智利經濟雖然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達到7%,但是,這很大程度上是在之前衰退基礎上的反彈性增長。
智利經濟真正的“奇迹”,其實發生在1990年民主轉型之後,人均GDP從2500美元左右一路上升到2019年的近15,000美元,漲了接近6倍。
第二,智利的經濟,是在1990年左右才開始甩開拉美的平均水平,大體而言一路上揚,成為拉美世界的佼佼者。
近年,智利已經成為南美洲最富有的國家,而1990年時,智利在拉美隻是處于一個中遊水平,甚至不如當年的古巴。
與周邊幾個國家對比,可以看出來,1990年智利和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國的人均GDP大體不相上下,但是到2019年,當智利的人均GDP到達15,000美元左右時,巴西是8700美元,阿根廷是9900美元,墨西哥是9950美元,智利可以說是名列前茅。
政治轉型未必傷害經濟自由 如何解讀這些信息?我想,一個清晰的結論是,政治轉型和經濟發展并不必然矛盾。
事實上,不但智利沒有出現轉型後的經濟衰退,許多其他威權國家轉型後也沒有發生此類變化。
大家可以看一下上面這張圖(圖5-3),這是一組右翼威權國家轉型前後的經濟發展軌迹。
注意,我刻意選擇了一組轉型前為“右翼威權主義”的國家,就是為了觀察轉型後是否會出現“左翼民粹主義”的浪潮。
圖5-3 1965—2019年智利、西班牙、韓國與印度尼西亞人均GDP變化 (圖片來源:世界銀行) 印尼1998年啟動轉型,從1998年到2019年,人均GDP從500美元左右上升到4100多美元。
韓國1987年啟動轉型,從1987年到2019年,人均GDP從3500多美元升至31,000多美元。
西班牙的軌迹類似,佛朗哥1975年去世,當時西班牙人均GDP是3200多美元,2019年則變成29,000多美元。
總之,一些人所預言的“民主衰敗論”,至少到目前為止,在這些國家似乎并沒有發生。
經濟沒有走向衰敗,經濟自由度也沒有随着民主轉型而倒退,傳說中的“殺雞取卵”“多數暴政”“利用選票打土豪、分田地”,在新興民主當中顯然有,但是并不多見。
弗雷澤研究所(FraserInstitute)有一個經濟自由度的評估數據庫,叫作“經濟自由度指數”(EconomicFreedomIndex)數據庫。
根據這個數據庫,在新興民主的有可對比數據的國家中,幾乎所有國家轉型後的經濟自由度都超過了轉型前。
當然,經濟自由度的不同維度的變化趨勢未必完全一緻,其中,貿易自由度的增加最為明顯;市場管控和政府規模方面,自由化程度相對小一些;法治和産權保護方面,甚至出現先升後降。
但不管怎麼說,總體而言,絕大多數轉型國家在轉型後出現了經濟自由度的上升而不是下降。
這其中就包括了智利。
轉型前,智利的最後一個經濟自由度評估數據是1985年,5.6分,到2016年經濟自由度升至7.8分。
“經濟自由度”這樣的概念可能還是太抽象,不妨用一個更清晰的指标來觀察變化趨勢——最高邊際稅率。
畢竟,針對收入最高的人收多少稅,最能體現一個國家“劫富濟貧”的激進程度。
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的圖(圖5-4),這是我根據經濟自由度指數數據庫中的稅率信息,針對一組前右翼威權案例做的圖。
可以看出,在所有這些案例中,最高收入稅率都出現了下降,也就是說,轉型後蛋糕并沒有被切走更多,反而切得更少了。
以智利為例,2016年其最高邊際稅率是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