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文明的沖突:一個過時的預言?(2)
關燈
小
中
大
個層面。
在我看來,在當今世界,“文明的沖突”主要是以“文化内戰”的形式在各國内部展開。
無論是在美國、歐洲,還是中東、拉美,或是東南亞,哪怕是我們中國的互聯網上,我們都能看到,政治觀念的極化和沖突成為一個全球性趨勢。
換句話說,“文明的沖突”未必以國家決戰的形式出現,更未必以國家聯盟決戰的形式出現,而越來越以“文化巷戰”的方式發生在我們的眼前。
這場鬥争的性質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傳統和現代之争。
當然,也有很多其他方式表述這個鬥争:全球主義對民族主義,進步對保守,自由主義對社群主義,理性主義對經驗主義,等等。
大家可能還記得,我講到經濟全球化的時候,曾經講到過一個詞,叫作“達沃斯人”,指那些具有精英色彩的全球主義者。
各國的“文化内戰”,本質上就是“達沃斯精神”和“本土特色”的鬥争。
如果說從傳統到現代,這個連續譜是從0到100分布,有些國家是站在10的人和站在70的人打,有些是站在40的人和站在100的人打,有些是站在30的人和站在80的人打,等等。
重要的不是某個群體的絕對位置,而是“本土派”和“達沃斯派”的相對距離。
在這裡,我想特别強調一點,不要簡單地把現代和傳統之争看作正義和邪惡之争,并不是說,現代的就一定比傳統的要好,或者全球的就一定比本土的要好。
現代主義走到極端,可能成為狂熱的烏托邦主義;傳統價值走到極端,也可能成就壓迫性的等級制度。
曆史上,無論是極端的保守主義還是極端的進步主義,都曾帶來巨大災難。
避免妖魔化任何一方,是我們今天讨論的前提。
顯然,過去幾百年,傳統價值和現代價值的鬥争,在世界各國一直存在,但是,或許是因為全球化加速,或許是因為社交媒體的興起,這一鬥争近年到達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動員以及勢均力敵的狀态。
比如英國退歐,支持者接近52%,反對者差不多48%;埃爾多安在土耳其修憲,支持者51%,反對者49%;埃及2012年大選,穆爾西支持率52%,他的對手支持率48%;委内瑞拉2007年公投,支持者49%,反對者51%;等等等等。
這種勢均力敵又不斷升溫的政治角逐,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頻繁上演。
觀察近年各國的政治,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農村包圍城市”。
比如,埃爾多安赢得了無數土耳其人的熱愛,但是在伊斯坦布爾2019年的市長選舉中,反對黨兩次都獲勝。
奧爾班是很多匈牙利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但是,在首都布達佩斯的市長選舉中,奧爾班支持的候選人敗下陣來。
在俄羅斯,普京的地位相當穩固,但是莫斯科卻時不時爆發抗議示威。
這種都市在鄉鎮當中“萬綠叢中一點紅”的現象,正是各國“文化内戰”的表現。
不妨來看兩個小例子。
一個是土耳其前些年的“頭巾戰”。
大家可能知道,從凱末爾時代以來,土耳其就一直是一個強力推行“政治世俗主義”的國家。
1982年,土耳其軍政府出台了一個“頭巾禁令”:所有在公共部門工作的女性,不得在工作場所戴頭巾。
1997年,政府又将此禁令擴大到大學。
在政治世俗派看來,既然憲法規定土耳其是個世俗國家,那麼公職人員不戴頭巾,正是土耳其“政教分離”的象征。
但是,過去二三十年左右,土耳其出現了伊斯蘭保守主義的回潮。
2002年,代表保守勢力的埃爾多安赢得大選,于是,土耳其也和我們之前談到的埃及一樣,陷入了政治世俗派和政治伊斯蘭派之間的“文化内戰”。
在政治伊斯蘭派看來,戴不戴頭巾是女性的個人自由,我們并沒有強迫所有女性都戴頭巾,你們憑什麼強制公共部門的穆斯林女性不戴頭巾?埃爾多安上台後,立刻開始推動解除禁令。
結果就是,圍繞着小小一個頭巾,土耳其展開了長達數年的政治拉鋸戰。
2008年,議會通過議案,允許女性在大學裡戴頭巾。
此舉立刻引發了抗議浪潮,随後土耳其憲法法院判決新法案無效,因為它“違反了土耳其的世俗政治原則”。
2011年後,政府卷土重來,再次成功推動解除頭巾禁令。
盡管一波三折之後,保守派在這場“頭巾戰”中最終取得勝利,但這是一場極其艱難的勝利。
事實上,土耳其的“文化内戰”體現在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頭巾到賣酒,從學校教材到通奸能否入罪,到處是硝煙彌漫的戰鬥。
有一年有個保守的政府官員批評年輕人在街頭接吻“有傷風化”,結果呢?一堆戀人聚集到安卡拉地鐵站進行“接吻抗議”。
你不是說
在我看來,在當今世界,“文明的沖突”主要是以“文化内戰”的形式在各國内部展開。
無論是在美國、歐洲,還是中東、拉美,或是東南亞,哪怕是我們中國的互聯網上,我們都能看到,政治觀念的極化和沖突成為一個全球性趨勢。
換句話說,“文明的沖突”未必以國家決戰的形式出現,更未必以國家聯盟決戰的形式出現,而越來越以“文化巷戰”的方式發生在我們的眼前。
這場鬥争的性質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傳統和現代之争。
當然,也有很多其他方式表述這個鬥争:全球主義對民族主義,進步對保守,自由主義對社群主義,理性主義對經驗主義,等等。
大家可能還記得,我講到經濟全球化的時候,曾經講到過一個詞,叫作“達沃斯人”,指那些具有精英色彩的全球主義者。
各國的“文化内戰”,本質上就是“達沃斯精神”和“本土特色”的鬥争。
如果說從傳統到現代,這個連續譜是從0到100分布,有些國家是站在10的人和站在70的人打,有些是站在40的人和站在100的人打,有些是站在30的人和站在80的人打,等等。
重要的不是某個群體的絕對位置,而是“本土派”和“達沃斯派”的相對距離。
在這裡,我想特别強調一點,不要簡單地把現代和傳統之争看作正義和邪惡之争,并不是說,現代的就一定比傳統的要好,或者全球的就一定比本土的要好。
現代主義走到極端,可能成為狂熱的烏托邦主義;傳統價值走到極端,也可能成就壓迫性的等級制度。
曆史上,無論是極端的保守主義還是極端的進步主義,都曾帶來巨大災難。
避免妖魔化任何一方,是我們今天讨論的前提。
顯然,過去幾百年,傳統價值和現代價值的鬥争,在世界各國一直存在,但是,或許是因為全球化加速,或許是因為社交媒體的興起,這一鬥争近年到達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動員以及勢均力敵的狀态。
比如英國退歐,支持者接近52%,反對者差不多48%;埃爾多安在土耳其修憲,支持者51%,反對者49%;埃及2012年大選,穆爾西支持率52%,他的對手支持率48%;委内瑞拉2007年公投,支持者49%,反對者51%;等等等等。
這種勢均力敵又不斷升溫的政治角逐,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頻繁上演。
觀察近年各國的政治,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農村包圍城市”。
比如,埃爾多安赢得了無數土耳其人的熱愛,但是在伊斯坦布爾2019年的市長選舉中,反對黨兩次都獲勝。
奧爾班是很多匈牙利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但是,在首都布達佩斯的市長選舉中,奧爾班支持的候選人敗下陣來。
在俄羅斯,普京的地位相當穩固,但是莫斯科卻時不時爆發抗議示威。
這種都市在鄉鎮當中“萬綠叢中一點紅”的現象,正是各國“文化内戰”的表現。
不妨來看兩個小例子。
一個是土耳其前些年的“頭巾戰”。
大家可能知道,從凱末爾時代以來,土耳其就一直是一個強力推行“政治世俗主義”的國家。
1982年,土耳其軍政府出台了一個“頭巾禁令”:所有在公共部門工作的女性,不得在工作場所戴頭巾。
1997年,政府又将此禁令擴大到大學。
在政治世俗派看來,既然憲法規定土耳其是個世俗國家,那麼公職人員不戴頭巾,正是土耳其“政教分離”的象征。
但是,過去二三十年左右,土耳其出現了伊斯蘭保守主義的回潮。
2002年,代表保守勢力的埃爾多安赢得大選,于是,土耳其也和我們之前談到的埃及一樣,陷入了政治世俗派和政治伊斯蘭派之間的“文化内戰”。
在政治伊斯蘭派看來,戴不戴頭巾是女性的個人自由,我們并沒有強迫所有女性都戴頭巾,你們憑什麼強制公共部門的穆斯林女性不戴頭巾?埃爾多安上台後,立刻開始推動解除禁令。
結果就是,圍繞着小小一個頭巾,土耳其展開了長達數年的政治拉鋸戰。
2008年,議會通過議案,允許女性在大學裡戴頭巾。
此舉立刻引發了抗議浪潮,随後土耳其憲法法院判決新法案無效,因為它“違反了土耳其的世俗政治原則”。
2011年後,政府卷土重來,再次成功推動解除頭巾禁令。
盡管一波三折之後,保守派在這場“頭巾戰”中最終取得勝利,但這是一場極其艱難的勝利。
事實上,土耳其的“文化内戰”體現在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頭巾到賣酒,從學校教材到通奸能否入罪,到處是硝煙彌漫的戰鬥。
有一年有個保守的政府官員批評年輕人在街頭接吻“有傷風化”,結果呢?一堆戀人聚集到安卡拉地鐵站進行“接吻抗議”。
你不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