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文明的沖突:一個過時的預言?(2)

關燈
戰。

    近年來,土耳其和埃及因為各種原因鬧翻。

    2020年阿聯酋等國與以色列的建交,則成為伊斯蘭世界分裂的又一個标志。

     儒家文明圈呢?似乎也沒有擰成一股繩。

    在2019年皮尤的民調中,[1]全球對中國的正面印象比例最低的,居然是日本——隻有14%的日本人對中國印象正面,而85%選擇了負面。

    其他鄰國也好不到哪裡去,韓國選擇正面印象的為34%,印度為23%,印尼為36%……事實上,亞太地區對中國印象正面的比例,平均而言,比非洲、拉美甚至歐洲更低。

    可見,相似的曆史、文化、傳統,未必是同盟的保證。

    事實可能相反,距離有時候反而更産生美。

     所以,以曆史上是否屬于同一個文化傳統或宗教背景,作為“文明沖突”的陣營劃分标準,目前來看,非常可疑。

    為什麼?因為在當代世界,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越來越被其政治制度或者經濟水平塑造,而不僅僅是被曆史所塑造;共同的種族、語言和曆史文化并不能保證你們分享共同的政治文化。

     新加坡的主體是華人,和中國一樣也算是廣義上的儒家傳統國家,但是中國和新加坡民衆政治觀念呈現出顯著的差異。

    同樣,土耳其和阿富汗同屬穆斯林國家,但是因為經濟水平和政治制度的差異,其政治觀念也截然不同。

    我在上次課講到,2013年皮尤中心的一個調查顯示,阿富汗有78%的穆斯林認為退教者應該被處死,土耳其的同一數字是多少呢?2%。

    可謂天壤之别。

    最鮮明的對比,恐怕還是朝鮮和韓國,曆史上,這兩個國家的文化傳統應該非常接近,但是今天,它們的政治文化相似嗎?可以說是南轅北轍。

    一個動辄抗議,總統不下台決不罷休;另一個則安靜得多。

    可見,就塑造政治文化而言,政治的力量、經濟的力量有可能比傳統文明的力量更強大。

    亨廷頓僅僅因為某些國家在曆史上屬于同一個傳統,就把這些國家在當代也劃入同一個文明圈,這一點看上去越來越可疑。

     國家間沖突:未必是文明的沖突 在第一個層面,曆史上的文明圈内部,各國未必團結起來。

    那麼,文明的沖突會不會在第二個層面,也就是以國家為單位的層面上展開呢?比如,最近受到熱議的中美矛盾,會不會就是“文明的沖突”? 顯然,在很多重大問題上,中美之間的确存在着重大價值差異。

    比如,港台問題、新疆西藏問題,不同的價值排序帶來無窮的政治摩擦。

    我們中國相信“領土主權神聖不可侵犯”,所以中國的内部事務,不容他國說三道四,更不容他國插手幹預。

    但是對于美國來說,“二戰”後它就以“世界警察”的身份自居,國界線在它眼裡如若無物,根本不是它傳播自身價值的障礙物。

     又比如,前面講經濟全球化的時候,我說到過,中美貿易戰背後,相當程度上是經濟發展模式的差異,而經濟發展模式的差異背後,又有價值觀的沖突。

    紀錄片《美國工廠》,其實就深刻地反映着這種價值沖突。

    在中國工廠,加班加點被視為“吃苦耐勞”的美德,而在美國工廠,則被視為侵犯勞工權利,這種觀念的差異,可以說體現在兩國關系的方方面面。

     但是,在這裡,我覺得有必要強調一點: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未必就是“文明的沖突”,隻有當沖突是因為“價值差異”而發生時,我們才說這是“文明的沖突”。

    這一點大家能理解嗎?不同的文明之間完全可能因為利益、因為權力而打架,這時候,我們就不能說這種沖突是“文明的沖突”。

    比如巴以沖突,我們能說這主要是“文明的沖突”嗎?雖然它的确發生在不同的文明之間,但是更主要的是生存空間的鬥争,和價值排序沒有太大關系。

     從這個角度來看,很難說中美目前的矛盾在多大程度上是“文明的沖突”,在多大程度上是利益的沖突、權力的沖突。

    比如華為和TikTok的争端,這裡面“文明的沖突”成分可能很少。

    簡單而言,就是兩大強國在科技前沿、科技市場份額上的利益競争。

    老實說,華為當年努力學習IBM的管理模式、TikTok體現的娛樂主義,這裡面借鑒的,恰恰是當代西方文化的精神。

    如果不是因為利益競争,美國應該為西方文明的傳播而高興才對。

     各國内部:“文明沖突”的主要戰場 現在,我已經簡要分析了兩個層面,“文明的沖突”并沒有在“曆史文明圈”的層面上發生,國家層面上的沖突又未必是“文明”的沖突,也可能是利益的沖突、權力的沖突。

    那麼,在何種意義上,“文明的沖突”最真實而激烈地存在?在各個國家的内部。

     這是我要分析的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