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文明的沖突:一個過時的預言?(1)

關燈
主權。

    這就是為什麼文明的沖突常常到達你死我活的程度。

    2013年的一項皮尤調查顯示,64%的巴基斯坦穆斯林,63%的埃及穆斯林,78%的阿富汗穆斯林認為退教——就是離開伊斯蘭教——可以被判死刑,如此強烈的宗教情懷,一旦與宗教自由的世界觀相遇,沖突可以說在所難免。

     遭遇不但可能帶來沖突,甚至可能會造成觀念的兩極化。

    這一點,我想所有在網上辯論過的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

    之前談到瑞典的時候,我曾經講到過一個概念——“文化反彈”。

    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為了抵禦西化威脅,東方各國多少都出現了“傳統複興”現象;而最近20年移民難民浪潮的出現,同樣也開始激發西方世界的右翼民粹主義,以此抵禦他們心目中的“東方化”威脅。

    這種各自保守化的趨勢恰恰是“文明遭遇”的階段性後果。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我們談到過的阿富汗,一個本來正在走向世俗化的國家,為了抵制蘇聯帶來的極左意識形态,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宗教原教旨主義狂熱,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其他國家可能沒有那麼極端,但是保守力量崛起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常見趨勢,印尼、土耳其、印度、巴西、匈牙利、俄羅斯等國家都有此迹象。

    哪怕是中國,這些年對傳統文化的強調,大家也都有目共睹。

    我記得我小時候,學校是不學《三字經》《弟子規》的,但是現在我女兒,小小年紀,在那搖頭晃腦念:“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搞得我還得偷偷百度,才知道她在說些什麼。

     當然,對外來文化,各國的态度不一定僅僅是抵制,更多的時候是“半推半就”:一邊抵抗,一邊學習;今天抵抗,明天學習;一部分人抵抗,一部分人學習……這種半推半就的暧昧态度,其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所有文化都向着現代化的方向變遷。

    但是,這種殊途同歸的現象,是否意味着文化沖突不會爆發?有趣的是,未必。

    事實上,英格爾哈特和韋爾策爾的研究就發現,雖然世界各國民衆都在或多或少向着更自由、民主、平等的政治價值移動,但是文化沖突的風險仍然可能增加。

    為什麼?因為移動的速度不同。

    簡單來說,如果跑在前面的人跑得更快,就算跑在後面的人和他方向一緻,雙方的距離還是會越來越遠。

    遺憾的是,從“世界觀念調查”的數據來看,這恰恰是當下各文明演進中所發生的情況。

     總結一下,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我認為,在兩點上是對的:第一,在特定的曆史時刻,政治文化的差異是真實存在的。

    即使這種差異可能是特定政治制度、曆史條件、經濟水平等因素的産物,而不是什麼亘古不變的“民族性”或者“宗教特征”,但是,作為一個因變量存在的它,也可能作為一個自變量深刻地影響着政治的穩定性。

    第二,在一個全球化加速的時代,文化差異可能帶來激烈的沖突。

    哪怕我們都認為A和B都重要,但是,當你相信A比B重要,而我相信B比A重要,你我在一起生活,就可能出現各種摩擦。

    事實上,相互遭遇不但可能呈現矛盾,還可能造成觀念的兩極化。

    當代世界各國,無論東西,都出現了保守主義的複興,就是這種兩極化的一個表現。

    即使這種保守主義的複興,隻是文化演進大方向中的旋渦,由于不同文明演進的速度不同,文明沖突的風險仍然有可能不斷增加。

     認可上述兩點,是否意味着認可亨廷頓的總體性判斷,也就是說,一場東西文明的大對決即将上演呢?大家可能都看過《權力的遊戲》,都知道這個故事的大緻發展軌迹:一開始,是無數分散的勢力相互混戰,但是慢慢地,大魚吃小魚,合并同類項,最後演變成了小龍女和瑟曦在君臨城的對決。

    其實,亨廷頓所描述的未來世界,有點像“權力的遊戲”:不同文明圈大魚吃小魚,合并同類項,最終,世界格局走向theWestvs.theRest的對壘。

    國際格局真的會這樣演變嗎?未來世界真的會如此好萊塢嗎?我不這麼認為。

    為什麼?我們下次課再讨論。

     *** [1]RichardWike,“Theboundariesoffreespeechandafreepress,”PewResearchCenter,GlobalAttitudesandTrends,Nov.18,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