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文明的沖突:一個過時的預言?(1)

關燈
想主義的“文化多元主義”觀念。

     根據這種觀點,不同文化如果彼此尊重,完全可能和諧共處。

    因此,移民難民的加速化不會帶來什麼文化的沖突,少數族裔也沒有必要向主流文化靠近、進行文化同化。

    用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的話來說:多樣性是我們的力量(Diversityisourstrength)。

    所以,為什麼要害怕文化差異?文化差異恰恰應該是一個社會應當慶祝的事情。

     顯然,特魯多的說法非常有吸引力,我們都向往一個不同文化和諧共處、各美其美的社會。

    但是,這種和諧的前提是“相互尊重”,而這是一個巨大的、經常被現實打耳光的“如果”。

    如果塔利班能夠接受民主選舉,阿富汗就不會再打内戰;如果埃及人都接受穆兄會的勝選,那麼埃及民主就不會崩潰;如果烏克蘭人都承認歐盟比俄羅斯更好,烏克蘭内戰就會迎刃而解……但問題是,世界上哪有那麼多省心的“如果”。

     成功的“多元文化主義”需要所有文化群體同時恪守自由、寬容、民主的底線,而這是一個極高的底線。

    美國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其種族關系問題仍然是一個不斷發炎的政治傷口。

    印度作為發展中世界的老牌民主國家,其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沖突近年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

    在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華裔在那裡已經紮根數百年,仍然成為時不時爆發的反華浪潮的受害者。

    在尼日利亞,基督徒和穆斯林從獨立開始就不停沖突,直到今天,幾乎每次大選都因為族群關系而成為火藥桶事件。

    顯然,在這方面,相比其他國家,加拿大相當成功,但是即使成功如加拿大,其魁北克問題也曾引起嚴重撕裂。

    到今天,它也有移民難民的限額,有擇優過關的移民過濾标準,而在難民湧入有失控迹象之際,它也開始悄悄地調整自己的政策,把門關得更緊。

    更重要的是,到現在,加拿大仍然是個文化同質程度相當高的國家,其有色人種的人口比例遠遠低于美國,非法移民問題更是與美國不可同日而語,在這種情況下,與其說加拿大已經成功應對了文化多元主義的挑戰,不如說真正的挑戰可能還沒有到來。

     事實上,文化在相互遭遇的過程中發生沖突,無論是在曆史還是現實中,可以說比比皆是。

    對此,我們中國人可以說有長達200多年的切身體驗。

    當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訪,一個跪還是不跪的問題,就引發了巨大的外交危機。

    這個危機的背後是什麼?是價值的沖突。

    對當時的大清王朝而言,連大臣見到皇上,都得三跪九叩、自稱“奴才”,何況你一個外國使節?而對英國使節來說,我連自家國王都不跪,為什麼要給你們跪?不同的權力觀,帶來文化的沖突。

    馬戛爾尼訪華暴露的禮儀沖突,隻是後面200多年巨大文化沖撞的一個引子而已。

     今天,全世界的文化沖突仍然無處不在。

    一個典型例子,是2015年的“查理周刊事件”。

    這件事大家應該都知道,法國的一個雜志《查理周刊》,因為刊登冒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遭遇極端分子的報複,10餘人被打死。

    2020年10月,一個法國教師又因為在課堂上展示這個漫畫,被一個穆斯林極端分子砍頭。

    對于法國主流社會來說,言論自由是至高的價值,哪怕這種自由有時候意味着對虔誠宗教信徒的冒犯;對于極端主義穆斯林來說,宗教信仰是至高的價值,哪怕這意味着有時候要抑制言論自由。

    于是,不同價值排序的文化相互遭遇時,沖突爆發。

     圖4-7 馬戛爾尼觐見乾隆帝 1793年,馬戛爾尼(McCartney)觐見乾隆帝。

    雙方就禮儀事宜産生多次争執,最終達成協議,英國作為獨立國家,其使節行單膝下跪禮,不必叩頭。

     所以,文化差異造成沖突,這是一個不斷上演的曆史事實,而不僅僅是保守主義者的臆想。

    在一個全球化程度不高的時代,觀念不同的人還可能相安無事,畢竟,大家相距遙遠,可以井水不犯河水。

    全球化則把遠在天邊的“異己者”帶到了眼前。

    從經濟上而言,全球化對于絕大多數人顯然是好事,畢竟,全球化可以通過把蛋糕做大而實現雙赢。

    但是,文化全球化則不同,因為價值觀念常常隻能非此即彼:你不能既認可同性戀的婚姻權,又反對同性戀的婚姻權;既認同退教權,又不認同退教權;既相信主權高于人權,又相信人權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