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文明的沖突:一個過時的預言?(1)
關燈
小
中
大
一般來說,一個知名學者通常以一兩本代表作揚名天下,很少有學者幾乎每本書都引起轟動。
亨廷頓卻是一個例外。
他的幾乎每本書都像是一顆小型原子彈,在公共領域激起激烈的辯論和持久的關注。
這未必是因為他的某個具體觀點本身多麼深得人心,而是因為他是個超級“議題設定者”——也就是說,你同意他也好,不同意他也好,你總是在情不自禁地讨論他抛出的問題。
大家可能有印象,我們這個課程就屢次提到過他。
在講“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時,我提到了他,因為這個概念是他發明的。
在講“重新帶回國家”的時候,我也提到了他,因為他的《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這本書,引領了一個思想潮流。
這次課,我們又要以他為引子,來談論另一個極具争議的話題——文明的沖突。
一個不合時宜的預言 1996年,亨廷頓出版了一本書,叫作《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這本書的基本觀點,其實已經包含在标題裡了,大意就是:冷戰結束了,以意識形态為分野的沖突走到了盡頭,從現在開始,文明将成為政治沖突的分界線。
換句話說,以前是左右之争,現在是文化之争。
他把世界文明分為七八個闆塊:西方文明、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東正教文明、日本、印度、拉美等。
但是,如果進一步簡化,他實際上是把文明分成了三個陣營:一個是西方,一個是東方,還有就是一堆“騎牆派”。
用他的話來說,就是“theWestvs.theRest”(西方對其他),以及一堆swingcivilizations(搖擺的文明)。
今天來看,這本書最有意思的地方,不是它的具體觀點,而是它的發表時間。
這本書出版于1996年。
事實上,亨廷頓在1992年就做了“文明沖突”的報告,1996年的書,隻是對這個報告的拓展。
也就是說,幾乎是冷戰剛剛結束,當時整個西方還陶醉在“勝利的喜悅”中時,亨廷頓卻不識時務地抛出了這個冷峻的觀點——“文明的沖突”正在到來。
當時,他的觀點一抛出,立刻受到了無數批評:有的批評他好戰,在煽動戰争;有的批評他西方中心主義,将西方文明看得高人一等;有的批評他不區分政治和文化,将政治的沖突統統歸結為文明的沖突;甚至有人批評他不過是聳人聽聞、嘩衆取寵。
但是,一個事件的發生,讓無數批評的聲音愣住了,頃刻間,在一些人眼中,亨廷頓從一個沙袋變成了一個“預言家”。
什麼事件?大家可能猜到了:911。
911的發生,讓很多人開始正視“文明的沖突”這種可能性。
紐約的世貿大樓,幾乎可以說是西方文明的象征,眼睜睜地被兩架飛機撞倒,而劫持這兩架飛機的,是19個伊斯蘭極端分子。
人們可以從無數個角度诠釋這個匪夷所思的事件,但是無疑,文化沖突是其中一個重要視角。
911是一個戲劇化的事件,另一個事件,不那麼戲劇化,而是緩緩發生,但是它的沖擊波,同樣被視為是“文明沖突論”的論據,這個事件,就是中國的崛起。
在一些人看來,近年中美矛盾不斷升級,似乎是印證了亨廷頓的觀點。
特朗普上台之前,中美沖突還隻是時隐時現,特朗普上台之後,由于他“酒駕”般的施政風格,沖突開始白熱化。
從中美貿易戰到科技戰,從香港問題到新冠病毒之争,雙方不斷地陷入劍拔弩張的狀态。
我們有種感覺,窗外的曆史似乎不再閑庭信步了,而是開始加速奔跑,至于它将要跑到哪裡,沒有人知道,但是這個速度本身,就足以讓人感到緊張。
同樣,中美矛盾的清晰化,或許有各種原因,但是無疑,文化的沖突是其中一個重要邏輯。
所以,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被很多學者判了死刑,在21世紀卻起死回生了。
救它的不是别的學者或者理論,而是現實本身。
現實曲曲折折,卻還是繞到了亨廷頓的筆下。
人們不情願地發現,theWestvs.theRest,這個說法雖然如此粗糙,如此經不起細節的推敲,但是,作為一個大緻的框架,卻似乎比25年前,也就是亨廷頓剛剛寫下《文明的沖突》的時候,更有說服力了。
更重要的是,人們擔心,這種“說服力”僅僅是剛剛開始。
到底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是個先知性的預言,還是過時的危言聳聽?我想和大家分享一
亨廷頓卻是一個例外。
他的幾乎每本書都像是一顆小型原子彈,在公共領域激起激烈的辯論和持久的關注。
這未必是因為他的某個具體觀點本身多麼深得人心,而是因為他是個超級“議題設定者”——也就是說,你同意他也好,不同意他也好,你總是在情不自禁地讨論他抛出的問題。
大家可能有印象,我們這個課程就屢次提到過他。
在講“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時,我提到了他,因為這個概念是他發明的。
在講“重新帶回國家”的時候,我也提到了他,因為他的《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這本書,引領了一個思想潮流。
這次課,我們又要以他為引子,來談論另一個極具争議的話題——文明的沖突。
一個不合時宜的預言 1996年,亨廷頓出版了一本書,叫作《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這本書的基本觀點,其實已經包含在标題裡了,大意就是:冷戰結束了,以意識形态為分野的沖突走到了盡頭,從現在開始,文明将成為政治沖突的分界線。
換句話說,以前是左右之争,現在是文化之争。
他把世界文明分為七八個闆塊:西方文明、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東正教文明、日本、印度、拉美等。
但是,如果進一步簡化,他實際上是把文明分成了三個陣營:一個是西方,一個是東方,還有就是一堆“騎牆派”。
用他的話來說,就是“theWestvs.theRest”(西方對其他),以及一堆swingcivilizations(搖擺的文明)。
今天來看,這本書最有意思的地方,不是它的具體觀點,而是它的發表時間。
這本書出版于1996年。
事實上,亨廷頓在1992年就做了“文明沖突”的報告,1996年的書,隻是對這個報告的拓展。
也就是說,幾乎是冷戰剛剛結束,當時整個西方還陶醉在“勝利的喜悅”中時,亨廷頓卻不識時務地抛出了這個冷峻的觀點——“文明的沖突”正在到來。
當時,他的觀點一抛出,立刻受到了無數批評:有的批評他好戰,在煽動戰争;有的批評他西方中心主義,将西方文明看得高人一等;有的批評他不區分政治和文化,将政治的沖突統統歸結為文明的沖突;甚至有人批評他不過是聳人聽聞、嘩衆取寵。
但是,一個事件的發生,讓無數批評的聲音愣住了,頃刻間,在一些人眼中,亨廷頓從一個沙袋變成了一個“預言家”。
什麼事件?大家可能猜到了:911。
911的發生,讓很多人開始正視“文明的沖突”這種可能性。
紐約的世貿大樓,幾乎可以說是西方文明的象征,眼睜睜地被兩架飛機撞倒,而劫持這兩架飛機的,是19個伊斯蘭極端分子。
人們可以從無數個角度诠釋這個匪夷所思的事件,但是無疑,文化沖突是其中一個重要視角。
911是一個戲劇化的事件,另一個事件,不那麼戲劇化,而是緩緩發生,但是它的沖擊波,同樣被視為是“文明沖突論”的論據,這個事件,就是中國的崛起。
在一些人看來,近年中美矛盾不斷升級,似乎是印證了亨廷頓的觀點。
特朗普上台之前,中美沖突還隻是時隐時現,特朗普上台之後,由于他“酒駕”般的施政風格,沖突開始白熱化。
從中美貿易戰到科技戰,從香港問題到新冠病毒之争,雙方不斷地陷入劍拔弩張的狀态。
我們有種感覺,窗外的曆史似乎不再閑庭信步了,而是開始加速奔跑,至于它将要跑到哪裡,沒有人知道,但是這個速度本身,就足以讓人感到緊張。
同樣,中美矛盾的清晰化,或許有各種原因,但是無疑,文化的沖突是其中一個重要邏輯。
所以,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被很多學者判了死刑,在21世紀卻起死回生了。
救它的不是别的學者或者理論,而是現實本身。
現實曲曲折折,卻還是繞到了亨廷頓的筆下。
人們不情願地發現,theWestvs.theRest,這個說法雖然如此粗糙,如此經不起細節的推敲,但是,作為一個大緻的框架,卻似乎比25年前,也就是亨廷頓剛剛寫下《文明的沖突》的時候,更有說服力了。
更重要的是,人們擔心,這種“說服力”僅僅是剛剛開始。
到底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是個先知性的預言,還是過時的危言聳聽?我想和大家分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