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惡真的平庸嗎?暴民考古學
關燈
小
中
大
為什麼人會作惡?這恐怕是思想史上最引人注目、最經久不息的問題之一。
無數學術問題最後往往演變為學者們内部的文字遊戲,但是,“為什麼人會作惡”,确切地說,“為什麼人會在特定情境下變得邪惡”這個問題,卻翻越了學術的高牆,成為令幾乎所有人着迷的大衆話題。
人們試圖理解:為什麼會發生盧旺達大屠殺、達爾富爾大屠殺、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慘劇?為什麼會有火刑或者淩遲,而所謂“群衆”會去津津有味地圍觀這些酷刑?為什麼戰争過後,勝利方會活埋幾十萬的俘虜?為什麼會有奴隸制?為什麼ISIS會把砍頭拍成錄像,再放到網上去傳播?等等。
我們之所以着迷這些話題,不僅僅是因為這些話題本身的重量,而且是因為我們知道,這樣的邪惡不是一兩個獨裁者所能做到的,往往需要密密麻麻的普通人去參與。
令人驚悚的是,在另一個時空裡,這些普普通通的人可能是我們的鄰居、我們的親友,甚至,可能是我們自己。
“平庸之惡” 在所有關于人類邪惡的曆史事件中,最受研究者關注的,恐怕是德國納粹對600萬猶太人的屠殺。
這不僅僅是因為這件事本身的恐怖程度,而且是因為這件事發生在啟蒙運動發生了兩百年之後,發生在誕生了康德、黑格爾、貝多芬等偉大人物的德國。
我們無法理解,為什麼在現代文明的腹地,人會突然變成野獸?某種意義上,過去70多年,人類從未真正從對這一邪惡的震驚中恢複過來。
我們一遍遍地從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角度去解釋這種荒誕的邪惡,解釋普通人為什麼會參與其中,但是解釋完之後我們又總是感到不滿足,又不斷去尋找新的答案,似乎如果我們真的完成了對它的解釋,這種理解本身也構成對受害者的背叛。
在不斷浮現的各種理論中,有一個理論抓住了很多人的心,更确切地說,是一個概念——平庸之惡。
大家可能知道,這是政治理論家漢娜·阿倫特發明的概念,用來形容一個叫作艾希曼的納粹黨人。
事實上,她寫了一本書,書名就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于平庸的惡的報告”。
或許,分析艾希曼這個人,能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人會作惡”這個問題,幫助我們探測當下的自我和那個潛在的邪惡自我之間的距離。
誰是艾希曼?這是德國納粹黨中的一個中層官員,雖然職務不算很高,但是位置很關鍵——他負責整個帝國的“猶太事務”,相當于“黨衛軍猶太事務辦公室主任”。
第三帝國早期的猶太政策是強制驅逐,而不是屠殺,那時候艾希曼主要負責組織猶太人的驅逐和财産沒收,後來帝國政策轉為所謂的“最後方案”,也就是集中營毒氣室殺戮方案,他就負責将歐洲各地的猶太人登記、集中、運送到集中營去。
作為一個反猶的樞紐型人物,艾希曼可以說罪大惡極,理應作為戰犯被審判。
但是,“二戰”之後,他神秘消失了。
直到15年後,也就是1960年,以色列的情報組織摩薩德在阿根廷的一個小鎮找到了他。
于是,摩薩德綁架了艾希曼,把他押送到耶路撒冷,之後,以色列展開了對他的審判。
在這場全球矚目的審判(圖4-4)中,阿倫特作為《紐約客》雜志的特約撰稿人參加了庭審,并記錄了她的觀感。
這就是那本書的由來。
圖4-4 1961年,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審 (圖片來源:USHMMPhotoArchives) 為什麼阿倫特用“平庸之惡”來形容艾希曼?因為她通過觀察發現,艾希曼似乎并不是什麼天性殘忍、頭腦扭曲的變态狂魔,而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路人甲,用阿倫特的原話來說,艾希曼身上充滿了“奇怪的空白”(bizzarrvacuousness)。
精神醫生對他的分析報告也顯示,這個人并沒有什麼心理或精神疾病,對工作、對家庭,甚至頗有責任心。
在其逃亡過的一個小鎮裡,人們記憶中的艾希曼是一個愛拉小提琴、喜歡給兒童巧克力,還時不時幫助鄰居維修各種器械的“暖男大叔”。
他的罪行,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執行上級命令、做了本職工作而已”。
在他的叙述裡,他既不是這場屠殺的編劇,也不是它的導演,更不是它的制片人,他隻是其中一個可以随時被替代的“演員”而已。
在阿倫特看來,這就是“平庸之惡”。
這種惡不需要創造性、戲劇性、思想性或任何所謂“惡之花”的美感,隻需要一點盲目而已。
在阿倫特對艾希曼的解讀裡,一個最關鍵的詞彙,就是“不假思索”(thoughtlessness)。
在她看來,無法反思性地看待自己的所作所為,是艾希曼罪惡的核心要素。
在艾希曼的眼中,他隻是坐在辦公室裡,傳達一些信息,執行一些命令,怎麼就成了殺人犯了?他反複強調:“我從來沒有殺過一個猶太人,事實上,我沒有殺過任何人。
” 然而
無數學術問題最後往往演變為學者們内部的文字遊戲,但是,“為什麼人會作惡”,确切地說,“為什麼人會在特定情境下變得邪惡”這個問題,卻翻越了學術的高牆,成為令幾乎所有人着迷的大衆話題。
人們試圖理解:為什麼會發生盧旺達大屠殺、達爾富爾大屠殺、南京大屠殺這樣的慘劇?為什麼會有火刑或者淩遲,而所謂“群衆”會去津津有味地圍觀這些酷刑?為什麼戰争過後,勝利方會活埋幾十萬的俘虜?為什麼會有奴隸制?為什麼ISIS會把砍頭拍成錄像,再放到網上去傳播?等等。
我們之所以着迷這些話題,不僅僅是因為這些話題本身的重量,而且是因為我們知道,這樣的邪惡不是一兩個獨裁者所能做到的,往往需要密密麻麻的普通人去參與。
令人驚悚的是,在另一個時空裡,這些普普通通的人可能是我們的鄰居、我們的親友,甚至,可能是我們自己。
“平庸之惡” 在所有關于人類邪惡的曆史事件中,最受研究者關注的,恐怕是德國納粹對600萬猶太人的屠殺。
這不僅僅是因為這件事本身的恐怖程度,而且是因為這件事發生在啟蒙運動發生了兩百年之後,發生在誕生了康德、黑格爾、貝多芬等偉大人物的德國。
我們無法理解,為什麼在現代文明的腹地,人會突然變成野獸?某種意義上,過去70多年,人類從未真正從對這一邪惡的震驚中恢複過來。
我們一遍遍地從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角度去解釋這種荒誕的邪惡,解釋普通人為什麼會參與其中,但是解釋完之後我們又總是感到不滿足,又不斷去尋找新的答案,似乎如果我們真的完成了對它的解釋,這種理解本身也構成對受害者的背叛。
在不斷浮現的各種理論中,有一個理論抓住了很多人的心,更确切地說,是一個概念——平庸之惡。
大家可能知道,這是政治理論家漢娜·阿倫特發明的概念,用來形容一個叫作艾希曼的納粹黨人。
事實上,她寫了一本書,書名就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于平庸的惡的報告”。
或許,分析艾希曼這個人,能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人會作惡”這個問題,幫助我們探測當下的自我和那個潛在的邪惡自我之間的距離。
誰是艾希曼?這是德國納粹黨中的一個中層官員,雖然職務不算很高,但是位置很關鍵——他負責整個帝國的“猶太事務”,相當于“黨衛軍猶太事務辦公室主任”。
第三帝國早期的猶太政策是強制驅逐,而不是屠殺,那時候艾希曼主要負責組織猶太人的驅逐和财産沒收,後來帝國政策轉為所謂的“最後方案”,也就是集中營毒氣室殺戮方案,他就負責将歐洲各地的猶太人登記、集中、運送到集中營去。
作為一個反猶的樞紐型人物,艾希曼可以說罪大惡極,理應作為戰犯被審判。
但是,“二戰”之後,他神秘消失了。
直到15年後,也就是1960年,以色列的情報組織摩薩德在阿根廷的一個小鎮找到了他。
于是,摩薩德綁架了艾希曼,把他押送到耶路撒冷,之後,以色列展開了對他的審判。
在這場全球矚目的審判(圖4-4)中,阿倫特作為《紐約客》雜志的特約撰稿人參加了庭審,并記錄了她的觀感。
這就是那本書的由來。
圖4-4 1961年,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審 (圖片來源:USHMMPhotoArchives) 為什麼阿倫特用“平庸之惡”來形容艾希曼?因為她通過觀察發現,艾希曼似乎并不是什麼天性殘忍、頭腦扭曲的變态狂魔,而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路人甲,用阿倫特的原話來說,艾希曼身上充滿了“奇怪的空白”(bizzarrvacuousness)。
精神醫生對他的分析報告也顯示,這個人并沒有什麼心理或精神疾病,對工作、對家庭,甚至頗有責任心。
在其逃亡過的一個小鎮裡,人們記憶中的艾希曼是一個愛拉小提琴、喜歡給兒童巧克力,還時不時幫助鄰居維修各種器械的“暖男大叔”。
他的罪行,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執行上級命令、做了本職工作而已”。
在他的叙述裡,他既不是這場屠殺的編劇,也不是它的導演,更不是它的制片人,他隻是其中一個可以随時被替代的“演員”而已。
在阿倫特看來,這就是“平庸之惡”。
這種惡不需要創造性、戲劇性、思想性或任何所謂“惡之花”的美感,隻需要一點盲目而已。
在阿倫特對艾希曼的解讀裡,一個最關鍵的詞彙,就是“不假思索”(thoughtlessness)。
在她看來,無法反思性地看待自己的所作所為,是艾希曼罪惡的核心要素。
在艾希曼的眼中,他隻是坐在辦公室裡,傳達一些信息,執行一些命令,怎麼就成了殺人犯了?他反複強調:“我從來沒有殺過一個猶太人,事實上,我沒有殺過任何人。
” 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