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何為民主文化?泰國困局
關燈
小
中
大
上次課,我們讨論了推動民主轉型的觀念動力,這次課,我們再往前走一步,談談民主穩固的文化基礎。
注意,在比較政治學當中,“民主轉型”和“民主穩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的動力、機制和結果都不同。
相對而言,“民主轉型”更容易出現——它可能因為觀念變遷或者經濟發展出現,但也可能因為一場戰争、一次經濟危機、一個領導人的去世或者一次政變等随機性的因素而發生,但是“民主穩固”則要艱難得多,它往往需要各種結構性或者文化性的條件,比如需要各方政治勢力具有妥協精神,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國家能力,可能還需要一定的國際條件等。
這就像一個人去參加馬拉松比賽并不需要很多條件,甚至可能一時興起就去了,但是要以較好的成績跑完馬拉松,條件就太多了,你得有體力、有耐力、有策略、有訓練、有相關的安全知識等。
在這個意義上,世界上可能有“偶然的民主轉型”,但是沒有“偶然的民主穩固”。
上次課我們讨論轉型的觀念動力時,使用的案例是韓國,這次課我們讨論民主穩固的觀念基礎,或許可以觀察另一個亞洲國家——泰國。
泰國的政變之謎 現代史上,哪個國家發生政變的次數最多? 說實話,如果不是學習政治學,我怎麼也猜不到是泰國。
我們都知道,泰國基本上是個佛教國家,90%以上的國民是佛教徒,而佛教徒通常以安靜祥和著稱。
事實上,泰國常常也被稱為“微笑之國”。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去過泰國旅行,我曾經去過一次普吉島,普吉島上的泰國人确實是印證了我心目中的佛教徒形象。
他們對陌生人非常友好,經常是雙手合十,一句溫柔的“薩瓦迪卡”問候得你心都化了。
但是,這樣一個溫柔的“微笑之國”,居然成為現代史上政變最多的國家。
據統計,20世紀30年代以來,泰國已經發生過21次政變,其中13次是成功的政變。
也就是說,平均4年左右就會發生一次政變。
說實話,看到這個數字時,我的第一反應是,泰國的中學生好慘,他們背曆史的時候怎麼背啊,21次政變,這要考試的時候不出錯也太難了。
不過,這裡需要做一個說明,我們一聽說“政變”這個詞,往往會想到刀光劍影、血流成河,但是,其實很多政變是不流血的。
泰國曆史上的多數政變也是不流血的,包括2014年這次,也就是最近的一次。
像印尼的蘇哈托那樣,政變完了殺幾十萬人,或者阿根廷那樣,政變之後展開數年的“肮髒戰争”,這在泰國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泰國人的溫柔,甚至可以說反映到了他們的政變裡。
泰國那麼多次政變,并不是每次推翻的都是民主政權,因為有時候是一個軍政府推翻另一個軍政府。
但是,至少就過去四五十年而言,除了一次以外,所有政變推翻的,都是民選政府。
2014年,政變推翻的是民選的英拉政府;2006年,推翻的是民選的他信政府;1991年,推翻的是民選的差猜政府;1976年,推翻的則是剛剛建立三年的民主政府。
可見,在當代泰國,真正困難的,不是推動民主轉型,而是實現民主穩固。
轉型本身對泰國人來說并不難,人家南非人奮鬥五十年才推動一次民主轉型,泰國人信手拈來就轉了四五次。
簡直可以說,他們是一言不合就民主轉型,但問題是,再一言不合,又民主崩潰。
為什麼?為什麼民主政體難以在泰國站穩腳跟?是因為軍隊過于強大和野蠻,以至民主難以維系嗎?表面上看的确如此。
但是,大家反過來想一想,泰國不斷在軍人執政和民主政權之間搖擺,也恰恰說明軍人政權沒有那麼強大。
因為如果真有那麼強大,那就不需要那麼多次政變了,一次就搞定了,對不對?它能夠允許民主轉型不斷發生,恰恰是因為它并不能真正有效地壟斷權力。
事實上,泰國2014年和2006年的政變,正如埃及2013年的政變,軍隊并非真正的主導者,很大程度上,他們隻是在政治對峙已經造成局勢失控的情況下出來收拾殘局而已。
那麼,為什麼泰國的民主總是難以沉澱?這個問題可以從無數個角度去談,社會結構、政治傳統、經濟模式等,不過,這次課,我想從政治文化的角度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我想借着泰國的民主困境,确切地說,泰國21世紀初的民主困
注意,在比較政治學當中,“民主轉型”和“民主穩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的動力、機制和結果都不同。
相對而言,“民主轉型”更容易出現——它可能因為觀念變遷或者經濟發展出現,但也可能因為一場戰争、一次經濟危機、一個領導人的去世或者一次政變等随機性的因素而發生,但是“民主穩固”則要艱難得多,它往往需要各種結構性或者文化性的條件,比如需要各方政治勢力具有妥協精神,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國家能力,可能還需要一定的國際條件等。
這就像一個人去參加馬拉松比賽并不需要很多條件,甚至可能一時興起就去了,但是要以較好的成績跑完馬拉松,條件就太多了,你得有體力、有耐力、有策略、有訓練、有相關的安全知識等。
在這個意義上,世界上可能有“偶然的民主轉型”,但是沒有“偶然的民主穩固”。
上次課我們讨論轉型的觀念動力時,使用的案例是韓國,這次課我們讨論民主穩固的觀念基礎,或許可以觀察另一個亞洲國家——泰國。
泰國的政變之謎 現代史上,哪個國家發生政變的次數最多? 說實話,如果不是學習政治學,我怎麼也猜不到是泰國。
我們都知道,泰國基本上是個佛教國家,90%以上的國民是佛教徒,而佛教徒通常以安靜祥和著稱。
事實上,泰國常常也被稱為“微笑之國”。
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去過泰國旅行,我曾經去過一次普吉島,普吉島上的泰國人确實是印證了我心目中的佛教徒形象。
他們對陌生人非常友好,經常是雙手合十,一句溫柔的“薩瓦迪卡”問候得你心都化了。
但是,這樣一個溫柔的“微笑之國”,居然成為現代史上政變最多的國家。
據統計,20世紀30年代以來,泰國已經發生過21次政變,其中13次是成功的政變。
也就是說,平均4年左右就會發生一次政變。
說實話,看到這個數字時,我的第一反應是,泰國的中學生好慘,他們背曆史的時候怎麼背啊,21次政變,這要考試的時候不出錯也太難了。
不過,這裡需要做一個說明,我們一聽說“政變”這個詞,往往會想到刀光劍影、血流成河,但是,其實很多政變是不流血的。
泰國曆史上的多數政變也是不流血的,包括2014年這次,也就是最近的一次。
像印尼的蘇哈托那樣,政變完了殺幾十萬人,或者阿根廷那樣,政變之後展開數年的“肮髒戰争”,這在泰國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泰國人的溫柔,甚至可以說反映到了他們的政變裡。
泰國那麼多次政變,并不是每次推翻的都是民主政權,因為有時候是一個軍政府推翻另一個軍政府。
但是,至少就過去四五十年而言,除了一次以外,所有政變推翻的,都是民選政府。
2014年,政變推翻的是民選的英拉政府;2006年,推翻的是民選的他信政府;1991年,推翻的是民選的差猜政府;1976年,推翻的則是剛剛建立三年的民主政府。
可見,在當代泰國,真正困難的,不是推動民主轉型,而是實現民主穩固。
轉型本身對泰國人來說并不難,人家南非人奮鬥五十年才推動一次民主轉型,泰國人信手拈來就轉了四五次。
簡直可以說,他們是一言不合就民主轉型,但問題是,再一言不合,又民主崩潰。
為什麼?為什麼民主政體難以在泰國站穩腳跟?是因為軍隊過于強大和野蠻,以至民主難以維系嗎?表面上看的确如此。
但是,大家反過來想一想,泰國不斷在軍人執政和民主政權之間搖擺,也恰恰說明軍人政權沒有那麼強大。
因為如果真有那麼強大,那就不需要那麼多次政變了,一次就搞定了,對不對?它能夠允許民主轉型不斷發生,恰恰是因為它并不能真正有效地壟斷權力。
事實上,泰國2014年和2006年的政變,正如埃及2013年的政變,軍隊并非真正的主導者,很大程度上,他們隻是在政治對峙已經造成局勢失控的情況下出來收拾殘局而已。
那麼,為什麼泰國的民主總是難以沉澱?這個問題可以從無數個角度去談,社會結構、政治傳統、經濟模式等,不過,這次課,我想從政治文化的角度來談一談這個問題。
我想借着泰國的民主困境,确切地說,泰國21世紀初的民主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