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何為民主文化?泰國困局

關燈
境,來談談什麼是民主文化。

     參與精神=民主文化? 什麼是民主文化?什麼樣的文化最有利于民主運轉?關于這一點,比較政治學裡面其實有很多種說法。

    比如,一個著名的理論,叫作“社會資本”理論,其代表性學者是帕特南(RobertPutnam)。

    根據這個理論,一個國家的“社會資本”豐富與否,決定了它的民主能否走向穩固和良性運轉。

    什麼叫“社會資本”?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社會自發結社的習性。

    如果在一個社會裡,很多人習慣于通過自發結社來解決問題,民主就容易走向穩固。

    為什麼?因為自發結社培養公民的參與感、責任感、協商精神、合作精神等,而這些習性對于民主的落地生根都至關重要。

    哪怕這些社團并非政治性社團,而隻是——比如說,讀書會、爬山社、減肥小組,甚至廣場舞大媽團體,它也可能通過培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合作而給民主的運行提供潤滑劑。

     除了“社會資本”理論,另一個近年頗受關注的“民主文化”理論是“後現代文化”理論,其代表性人物是我們之前也提到過的英格爾哈特。

    根據這個理論,當一個社會的經濟模式從前現代模式抵達現代工業模式,然後再穿越現代工業模式抵達後現代模式,也就是知識經濟、服務經濟為主的模式,“後現代文化”就容易出現,而這種文化最有利于民主的運行。

     什麼是“後現代文化”?簡單來說,就是“自我表達的文化”,也就是強調個體自主性和選擇的文化。

    在英格爾哈特看來,工業經濟強調流水線、紀律感、集體性、整齊劃一,而後工業時代的經濟則要求個體的創造性、主動性和表達欲。

    當人們越來越習慣于通過自主的個體選擇去塑造自身命運和社會命運,民主就越可能出現和穩固。

    他甚至通過數據回歸分析,給這種可能性做了非常精确的計算。

    他的結論是:當一個社會30%的人口強調“自我表達的價值”時,形式上的民主傾向于出現;而當一個社會45%的人口強調“自我表達的價值”時,實質性的民主傾向于出現。

    當然了,社會科學家給的這些精确數字,大家參考一下就行了,不必過于較真兒,畢竟社會科學家也不是星相大師,不能指定民主轉型的黃道吉日。

     可以看出來,不管是“社會資本”理論,還是“自我表達”理論,其實都強調一點——參與精神。

    畢竟,民主和威權的最根本區别,就是一個人說了算,還是很多人說了算。

    如果一個社會大多數人都不關心公共生活、不參與政治,事不關己高高挂起,那民主不可能運轉起來。

    政治參與的形式可能多種多樣,可以是投票,可以是參加競選動員,可以是上街遊行或者簽署請願書,還可以是遊說活動……甚至可以是寫文章、轉發文章、點贊跟帖。

    有一句話不是說嗎,圍觀就是力量。

    當然了,用更新的網絡語言來表達,就是“吃瓜就是力量”。

    其實沒錯,吃瓜就是力量。

    無論是政治家的監督、政治議題的設定,還是政策的出台和實施,往往都需要民衆廣泛的參與,而虎視眈眈就是參與的一種形式。

     泰國民衆的政治激情 那麼,問題來了。

    如果參與精神是民主運行的根本性文化條件,那麼泰國的民主屢屢崩潰,是因為他們的政治文化中缺乏參與精神嗎?其實,對過去20年的泰國政治史稍做了解,就會意識到,情況絕非如此。

    事實上,在當代泰國,不但整個社會不缺乏政治參與感,甚至可以說政治參與感過剩。

    要理解泰國人的這種政治熱情,我們不妨回顧一下當代泰國政治極簡史。

     要講述這個極簡史,必須首先提及一個人物,泰國前總理他信。

    可以說,他是理解當代泰國政治的一把鑰匙。

    這是個什麼人呢?長話短說,他是一個具有民粹主義色彩的億萬富翁。

    泰國是一個農業人口為主的國家,所以他信的民粹主義主要表現為對農村和農民的各種傾斜,比如,給糧價提供大量補貼、給農民提供大量優惠貸款、在農村興建各種鄉鎮企業等。

     這些政策是好是壞,不是我們這次課要評述的内容,我們隻需要知道一點,就是這些聚焦于農民和農村的政策,得罪了很多城市中産階級,因為這些政策不但将更多資源導向了農村,而且将政治權力的重心從中産精英轉移到了農民手裡。

    這些城市中産和精英對此難以接受,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就是一種間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