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何為民主文化?泰國困局

關燈
賄選,或者說政治腐敗,他信以各種動聽的名義給農民發錢,而農民把他選上台。

     在此需要說明一點,相比很多其他國家,泰國的精英階層是比較保守和右翼的。

    曆史上,它的周邊國家,像柬埔寨、老撾、越南,都發生過轟轟烈烈的左翼革命,但泰國卻基本上繞開了這個浪潮,很可能與精英的保守主義傾向有關。

     以上是背景。

    現在我們來看看過去20年泰國發生了什麼。

    2001年,他信赢得大選,到2005年,他成為泰國曆史上第一個完整地完成一個任期的民選領袖,并又以壓倒性優勢重新當選。

    看上去,似乎泰國的民主終于步入正軌了。

    然而,2005年後,泰國民主的命運急轉直下,政治進入過山車模式。

     第一次危機,是2005—2006年。

    他信的農村民粹主義早已得罪了一批城市階層,到2005年,反對他的情緒終于有了一個爆發的導火索。

    當年,他信家族把一個企業賣給了一家新加坡公司。

    反對派認為這次收購事件涉及腐敗和逃稅,支持者則認為這完全是一場正常的商業交易。

    不管怎麼說,這個事件點燃了泰國人的反他信熱情,一場浩浩蕩蕩的反他信運動就此開始,著名的黃衫軍登上曆史舞台。

    經過近一年的抗議示威,軍隊坐不住了,2006年9月發動政變,他信從此流亡海外。

    當然,他信的支持者也不是等閑之輩,他們也組織動員了起來,這就是著名的紅衫軍。

     圖4-2 黃衫軍遊行示威 從此,泰國的政治對決大幕拉開。

    黃衫軍的主要構成是城市精英階層,而且媒體、法官、軍隊甚至王室大體而言都站在他們這邊,陣容非常強大。

    但黃衫軍有一個弱點,而這個弱點在民主社會中恰恰是緻命的——人數。

    畢竟,紅衫軍的核心成員是農民,而農民占泰國人口的三分之二。

    所以,紅衫軍什麼都占劣勢,但是他們人多勢衆。

     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無解的政治對峙。

    為什麼無解?因為民主的兩種邏輯在泰國這裡打成了死結:一種是選票邏輯,就是多數說了算;另一種則是街頭邏輯,誰呐喊的嗓門大,誰說了算。

    在選票邏輯下,紅衫軍是赢家;在街頭邏輯下,黃衫軍是赢家——畢竟,黃衫軍生活在大城市,更容易動員起來占領街頭。

    你可能會說,既然民主的核心機制是選舉,那還是應該選票說了算吧?但是,當幾萬人、幾十萬人甚至幾百萬人湧上街頭,憤怒地發出呐喊,你能說那不是人民的呼聲嗎? 圖4-3 紅衫軍在街頭遊行 所以,選票邏輯和街頭邏輯的這個死結,注定了泰國政治的困局。

    2006年,雖然他信被趕跑了,但是他的勢力還在。

    2007年大選,被視為他信代理人的沙馬克當選。

    黃衫軍又不幹了,轟轟烈烈又上街了。

    泰國法院以沙馬克參加一個廚藝節目、有利益沖突為由,解除了他的總理職位。

    隻在台上待了9個月,沙馬克就下台了。

     沙馬克下台了,沒關系。

    他信又有了一個新“馬甲”,他的妹夫頌猜。

    2008年9月,頌猜通過議會選舉上台,他信的勢力又一次卷土重來。

    于是,黃衫軍又一次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抗議示威,他們圍困了議會,将幾百名議員變成人質,頌猜本人不得不從議會的後門逃跑。

    最終,憲法法院解散了人民力量黨,隻在台上待了3個月,頌猜被迫辭職。

     這下黃衫軍終于迎來了春天。

    憲法法院解散人民力量黨并禁止其領導人從政後,2008年12月,黃衫軍陣營的領導人阿披實終于被任命為總理。

    然而,這個“春天”非常短暫。

    為什麼?大家肯定猜到了,紅衫軍不幹了。

    對于紅衫軍來說,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把我們的人選上去,而你們一次又一次作廢選舉結果,現在你們想要歲月靜好?沒門。

    于是,紅衫軍又挑起了抗議的大旗,要求重新組織大選。

    抗議不斷升級,最大的一次沖突導緻近百人喪生,數千人受傷。

    阿披實本人的汽車也直接被紅衫軍攻擊,差點未能逃生。

    最後,阿披實不得不宣布接受提前大選。

     2011年大選的結果怎麼樣?大家恐怕猜到了。

    他信的第三個“馬甲”,他妹妹英拉,又一次勝選。

    這裡不得不感慨一下,他信一家真是打不死的小強,太有韌性了,前仆後繼地去當總理。

    隻可惜,雖然英拉溫柔又親民,也不能拯救她的哥哥。

    她上台後,可以說把她哥哥在任時的劇情又原封不動地演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