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何為民主文化?泰國困局
關燈
小
中
大
。
2011年上台,2013年年底,黃衫軍抗議風雲又起,又是占領政府大樓、占領電視台、堵路、堵機場,各種暴力沖突。
最終,2014年5月,憲法法院解除了英拉的職位。
什麼理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憲法法院指控英拉政府某個大米補貼政策給國家造成巨額損失,而且她更換某個部長的程序是非法的。
總之,英拉下台,軍方接管。
之後,軍方執政至今。
民主文化是一種混合文化 從泰國當代極簡史可以看出,我們可以批評泰國政治和社會中的種種問題,但是唯獨不能批評泰國民衆沒有政治參與精神。
2005—2015年這10年左右,泰國人民簡直是無時無刻地在進行政治參與,黃衫軍、紅衫軍,你方唱罷我登場,街頭運動成為一個永不落幕的劇場。
既然泰國人的政治參與如此熱情洋溢,而參與精神是民主文化的核心,那麼,泰國的民主為什麼會反複崩潰?問題出在哪兒?在我看來,問題恰恰出在泰國人太有政治參與精神了,讓民主的街頭邏輯碾壓了民主的選票邏輯。
沒有邊界感和節制感的政治參與,讓泰國的民主每次都是剛剛被建立,就又被推翻。
過度的政治熱情、過高的政治要價、過于急迫的政治通牒以及“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戰鬥精神,每每讓泰國的新生民主不堪重負,走向崩潰。
所以,真正支撐民主運轉的,未必是無節制的參與精神,而更可能是一種有限度的參與意識。
關于這一點,政治文化學者阿爾蒙德(GabrielA.Almond)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說得很透徹了。
他在《公民文化》這本書中,比較了五個國家的政治觀念。
雖然書中關于實證材料的部分已經過時了,但是他的基本結論,今天來看,卻是曆久彌新。
什麼是“民主文化”?我們通常認為,越熱衷于政治參與的文化就越是民主文化,但這本書認為,實際上,真正的民主文化,恰恰是參與精神、服從意識以及政治冷淡這三種東西之間的混合體。
換句話說,民主文化未必是一種純粹的“參與文化”,而是一種“混合文化”。
為什麼參與和服從、熱情和冷淡之間的混合對于民主運轉非常重要?因為參與精神助推民主所需要的政治動員,而服從意識則助推民主所需要的政治秩序。
熱情形成政治改革的動力,而一定的政治冷感則給過熱的政治氛圍降溫。
其實,觀察相對成熟的民主政治,我們會發現,在這些國家,其民衆不但政治參與意識很強,他們的規則意識、政治邊界意識也相對較強,而後面這兩個元素常常被忽略。
以英國而言,2016年的退歐公投,幾乎是恰好一半人支持退歐,一半人反對退歐,雙方可以說勢均力敵、水火不容,但是,當公投結果出來後,哪怕退歐派的優勢非常微弱(51.9%比48.1%),留歐派是否訴諸了無窮的政治運動去推翻這個結果、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并沒有。
哪怕後來一度有民調顯示,一部分“退歐派”其實後悔了,導緻雙方比例有所反轉,但是公投結果就是公投結果,不能随便取消和抵賴。
相比之下,我們發現,泰國人對政治參與極有熱情,但是缺乏一種對規則的服從意識來平衡。
在這一點上,黃衫軍陣營尤其明顯。
民主選舉本來就應該是一個願賭服輸的事情,而黃衫軍的表現卻像個一輸棋就掀翻棋盤的棋手。
2006年,他們以他信家族企業變賣過程腐敗為由,要求他下台,但是相關委員會的調查并沒有找到交易過程中的硬傷。
2008年,頌猜以合法程序上台,但黃衫軍僅僅因為頌猜參加了廚藝秀,便堅持要他下台。
在一次示威中,示威者沖進政府大樓,迫使政府轉移到一個秘密空軍基地辦公。
當頌猜按憲法規定,在入職15天内前往議會進行政策報告時,示威者又堵住議會入口,不讓他完成其憲法職責。
最後,黃衫軍幹脆堵高速公路、占領機場,導緻無數人無法出行。
2014年,黃衫軍又因為争議性的經濟政策要求英拉下台,英拉同意解散政府、提前大選,但是,因為黃衫軍知道自己每選必輸,所以他們最後的招數就是,不但自己罷選,而且到處組織糾察隊堵住投票站,不讓紅衫軍的人投票,導緻憲法法院作廢選舉。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黃衫軍不斷将自身的派系訴求放到既定的規則之上,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最後,隻有
2011年上台,2013年年底,黃衫軍抗議風雲又起,又是占領政府大樓、占領電視台、堵路、堵機場,各種暴力沖突。
最終,2014年5月,憲法法院解除了英拉的職位。
什麼理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憲法法院指控英拉政府某個大米補貼政策給國家造成巨額損失,而且她更換某個部長的程序是非法的。
總之,英拉下台,軍方接管。
之後,軍方執政至今。
民主文化是一種混合文化 從泰國當代極簡史可以看出,我們可以批評泰國政治和社會中的種種問題,但是唯獨不能批評泰國民衆沒有政治參與精神。
2005—2015年這10年左右,泰國人民簡直是無時無刻地在進行政治參與,黃衫軍、紅衫軍,你方唱罷我登場,街頭運動成為一個永不落幕的劇場。
既然泰國人的政治參與如此熱情洋溢,而參與精神是民主文化的核心,那麼,泰國的民主為什麼會反複崩潰?問題出在哪兒?在我看來,問題恰恰出在泰國人太有政治參與精神了,讓民主的街頭邏輯碾壓了民主的選票邏輯。
沒有邊界感和節制感的政治參與,讓泰國的民主每次都是剛剛被建立,就又被推翻。
過度的政治熱情、過高的政治要價、過于急迫的政治通牒以及“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戰鬥精神,每每讓泰國的新生民主不堪重負,走向崩潰。
所以,真正支撐民主運轉的,未必是無節制的參與精神,而更可能是一種有限度的參與意識。
關于這一點,政治文化學者阿爾蒙德(GabrielA.Almond)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說得很透徹了。
他在《公民文化》這本書中,比較了五個國家的政治觀念。
雖然書中關于實證材料的部分已經過時了,但是他的基本結論,今天來看,卻是曆久彌新。
什麼是“民主文化”?我們通常認為,越熱衷于政治參與的文化就越是民主文化,但這本書認為,實際上,真正的民主文化,恰恰是參與精神、服從意識以及政治冷淡這三種東西之間的混合體。
換句話說,民主文化未必是一種純粹的“參與文化”,而是一種“混合文化”。
為什麼參與和服從、熱情和冷淡之間的混合對于民主運轉非常重要?因為參與精神助推民主所需要的政治動員,而服從意識則助推民主所需要的政治秩序。
熱情形成政治改革的動力,而一定的政治冷感則給過熱的政治氛圍降溫。
其實,觀察相對成熟的民主政治,我們會發現,在這些國家,其民衆不但政治參與意識很強,他們的規則意識、政治邊界意識也相對較強,而後面這兩個元素常常被忽略。
以英國而言,2016年的退歐公投,幾乎是恰好一半人支持退歐,一半人反對退歐,雙方可以說勢均力敵、水火不容,但是,當公投結果出來後,哪怕退歐派的優勢非常微弱(51.9%比48.1%),留歐派是否訴諸了無窮的政治運動去推翻這個結果、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并沒有。
哪怕後來一度有民調顯示,一部分“退歐派”其實後悔了,導緻雙方比例有所反轉,但是公投結果就是公投結果,不能随便取消和抵賴。
相比之下,我們發現,泰國人對政治參與極有熱情,但是缺乏一種對規則的服從意識來平衡。
在這一點上,黃衫軍陣營尤其明顯。
民主選舉本來就應該是一個願賭服輸的事情,而黃衫軍的表現卻像個一輸棋就掀翻棋盤的棋手。
2006年,他們以他信家族企業變賣過程腐敗為由,要求他下台,但是相關委員會的調查并沒有找到交易過程中的硬傷。
2008年,頌猜以合法程序上台,但黃衫軍僅僅因為頌猜參加了廚藝秀,便堅持要他下台。
在一次示威中,示威者沖進政府大樓,迫使政府轉移到一個秘密空軍基地辦公。
當頌猜按憲法規定,在入職15天内前往議會進行政策報告時,示威者又堵住議會入口,不讓他完成其憲法職責。
最後,黃衫軍幹脆堵高速公路、占領機場,導緻無數人無法出行。
2014年,黃衫軍又因為争議性的經濟政策要求英拉下台,英拉同意解散政府、提前大選,但是,因為黃衫軍知道自己每選必輸,所以他們最後的招數就是,不但自己罷選,而且到處組織糾察隊堵住投票站,不讓紅衫軍的人投票,導緻憲法法院作廢選舉。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黃衫軍不斷将自身的派系訴求放到既定的規則之上,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最後,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