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何為民主文化?泰國困局
關燈
小
中
大
政變能夠幫助他們實現目标,于是,他們幾乎是邀請了政變。
我們知道,獨裁者常常因為“一己之私”而破壞民主,其實,社會力量也可能因為“一群之私”而摧毀民主。
過度的政治熱情使得泰國的政治制度化變得極其困難。
黃衫軍與紅衫軍對峙的那些年,泰國民衆簡直可以說陷入了政治高燒狀态。
年輕人去占領機場、堵高速公路也就罷了,連農村老太太都成群結夥地趕到首都,聲援抗議隊伍。
有個細節就體現了這種政治激情的程度:在一場紅衫軍的抗議中,組織者決定把抗議者的鮮血灑到政府門口,以示他們視死如歸的心情。
結果數千人排隊去獻血,盡管隻是一人一小管血,但最後足足收集了1000升血,全都嘩嘩地倒在了政府門口。
這種政治激情對于民主穩固可以是緻命的。
民主政治要走向穩固,一個關鍵的節點,就是轉型過程中“廣場政治”慢慢過渡為“常态政治”。
所謂“廣場政治”,就是萬民上街,為制度的那關鍵一躍提供助推力,它的力量來自激情;而“常态政治”則意味着,在民主政治的框架内,公衆從街頭逐漸隐退,将政治駕駛的鑰匙交給其政治代表,它的力量來自協商。
這種移交不僅僅是因為公共政策有一定的專業性,往往需要頗為專業的讨論協商,也因為很多時候,退出廣場,必要的政治妥協才可能達成。
固然,即使在常态政治中,街頭政治也有其功能,但是,街頭政治本身的常态化和無限化,使得維系民主穩固的政治妥協極難達成。
為什麼?因為誰也不想在衆目睽睽之下示弱對不對?幾千個人的血灑政府門前了,還怎麼妥協?任何妥協都會被視為背叛,越極端越被視為英雄主義。
于是,運動隻能進不能退,泰國的政治溫度越升越高,最後,軍隊的出動成為局勢唯一的冷卻劑。
所以,什麼是民主文化?它既是一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參與精神,也是一種對規則的服從精神,還是一種“允許專業之人辦專業之事”的政治節制感。
激情燃燒,在特定的曆史時刻可能助推制度的躍遷,但是在民主的基本框架已經落地之後,激情過度燃燒則可能把這個框架本身也燒掉。
泰國的民主,就是這樣一次一次地被過度的政治熱情給燒毀的。
其實,過度的政治動員和參與熱情導緻民主崩潰,不僅僅發生在泰國。
民主的街頭邏輯傾覆民主的選票邏輯,是新生民主崩潰的一種常見模式。
回顧近現代世界的第一場真正的民主革命——法國大革命,能看到其民主走向崩潰也是沿着相似路徑。
在1792年選舉出來的國民公會中,山嶽派和吉倫特派大體勢均力敵。
派系鬥争雖然激烈,但并不注定民主崩潰——英國革命中的托利黨和輝格黨,美國革命中的聯邦黨人和反聯邦黨人,都是一邊鬥争一邊維系了民主穩固。
但是在法國革命中,這一派系鬥争卻導緻了革命的“脫軌”。
何以如此?很大程度上,就是無套褲漢們無度的街頭運動颠覆了民主的制度化運行。
1793年6月,無套褲漢們在雅各賓派的煽動下包圍國民公會,要求逮捕所有的吉倫特派,在這個關鍵節點之後,法國革命無可挽回地滑向了恐怖統治。
在當代,這種情況也屢見不鮮。
我們之前談到過的埃及,情形類似——政治世俗派拒絕等待下一次的選舉機會,拒絕穆爾西的妥協方案,以數百萬人的超級動員推翻了穆爾西政府,但同時也推翻了埃及的新生民主。
很多國家的曆史上,或多或少都有過類似的情節,西班牙第二共和國、韓國第二共和國、當代烏克蘭與玻利維亞等,都有過類似的經曆。
我們常常說,某某革命失敗,是因為革命不徹底,其實,很多革命的失敗,恰恰是因為它太追求徹底。
仔細想想,這也并不奇怪。
物極必反是個樸素的道理,卻包含無窮的智慧。
資本主義需要從“叢林資本主義”中拯救自身,宗教信仰需要從“原教旨主義”中拯救自身,愛國主義需要從“沙文主義”中拯救自身,民主,也同樣需要從過度的政治激情中拯救自身。
隻可惜,無數道理,每一個國家、每一代人,往往都需要親自撞得頭破血流才能真正領悟。
有時候,甚至撞得頭破血流也難以領悟。
或許是因為,很多時候,耐心比勇氣更難達至,節制比熱情更需要技藝。
在這個意義上,民主是對公民美德的嘉獎,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挽留它的途徑。
我們知道,獨裁者常常因為“一己之私”而破壞民主,其實,社會力量也可能因為“一群之私”而摧毀民主。
過度的政治熱情使得泰國的政治制度化變得極其困難。
黃衫軍與紅衫軍對峙的那些年,泰國民衆簡直可以說陷入了政治高燒狀态。
年輕人去占領機場、堵高速公路也就罷了,連農村老太太都成群結夥地趕到首都,聲援抗議隊伍。
有個細節就體現了這種政治激情的程度:在一場紅衫軍的抗議中,組織者決定把抗議者的鮮血灑到政府門口,以示他們視死如歸的心情。
結果數千人排隊去獻血,盡管隻是一人一小管血,但最後足足收集了1000升血,全都嘩嘩地倒在了政府門口。
這種政治激情對于民主穩固可以是緻命的。
民主政治要走向穩固,一個關鍵的節點,就是轉型過程中“廣場政治”慢慢過渡為“常态政治”。
所謂“廣場政治”,就是萬民上街,為制度的那關鍵一躍提供助推力,它的力量來自激情;而“常态政治”則意味着,在民主政治的框架内,公衆從街頭逐漸隐退,将政治駕駛的鑰匙交給其政治代表,它的力量來自協商。
這種移交不僅僅是因為公共政策有一定的專業性,往往需要頗為專業的讨論協商,也因為很多時候,退出廣場,必要的政治妥協才可能達成。
固然,即使在常态政治中,街頭政治也有其功能,但是,街頭政治本身的常态化和無限化,使得維系民主穩固的政治妥協極難達成。
為什麼?因為誰也不想在衆目睽睽之下示弱對不對?幾千個人的血灑政府門前了,還怎麼妥協?任何妥協都會被視為背叛,越極端越被視為英雄主義。
于是,運動隻能進不能退,泰國的政治溫度越升越高,最後,軍隊的出動成為局勢唯一的冷卻劑。
所以,什麼是民主文化?它既是一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參與精神,也是一種對規則的服從精神,還是一種“允許專業之人辦專業之事”的政治節制感。
激情燃燒,在特定的曆史時刻可能助推制度的躍遷,但是在民主的基本框架已經落地之後,激情過度燃燒則可能把這個框架本身也燒掉。
泰國的民主,就是這樣一次一次地被過度的政治熱情給燒毀的。
其實,過度的政治動員和參與熱情導緻民主崩潰,不僅僅發生在泰國。
民主的街頭邏輯傾覆民主的選票邏輯,是新生民主崩潰的一種常見模式。
回顧近現代世界的第一場真正的民主革命——法國大革命,能看到其民主走向崩潰也是沿着相似路徑。
在1792年選舉出來的國民公會中,山嶽派和吉倫特派大體勢均力敵。
派系鬥争雖然激烈,但并不注定民主崩潰——英國革命中的托利黨和輝格黨,美國革命中的聯邦黨人和反聯邦黨人,都是一邊鬥争一邊維系了民主穩固。
但是在法國革命中,這一派系鬥争卻導緻了革命的“脫軌”。
何以如此?很大程度上,就是無套褲漢們無度的街頭運動颠覆了民主的制度化運行。
1793年6月,無套褲漢們在雅各賓派的煽動下包圍國民公會,要求逮捕所有的吉倫特派,在這個關鍵節點之後,法國革命無可挽回地滑向了恐怖統治。
在當代,這種情況也屢見不鮮。
我們之前談到過的埃及,情形類似——政治世俗派拒絕等待下一次的選舉機會,拒絕穆爾西的妥協方案,以數百萬人的超級動員推翻了穆爾西政府,但同時也推翻了埃及的新生民主。
很多國家的曆史上,或多或少都有過類似的情節,西班牙第二共和國、韓國第二共和國、當代烏克蘭與玻利維亞等,都有過類似的經曆。
我們常常說,某某革命失敗,是因為革命不徹底,其實,很多革命的失敗,恰恰是因為它太追求徹底。
仔細想想,這也并不奇怪。
物極必反是個樸素的道理,卻包含無窮的智慧。
資本主義需要從“叢林資本主義”中拯救自身,宗教信仰需要從“原教旨主義”中拯救自身,愛國主義需要從“沙文主義”中拯救自身,民主,也同樣需要從過度的政治激情中拯救自身。
隻可惜,無數道理,每一個國家、每一代人,往往都需要親自撞得頭破血流才能真正領悟。
有時候,甚至撞得頭破血流也難以領悟。
或許是因為,很多時候,耐心比勇氣更難達至,節制比熱情更需要技藝。
在這個意義上,民主是對公民美德的嘉獎,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挽留它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