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韓國電影中的革命:觀念的水位與制度的變遷
關燈
小
中
大
從這次課開始,我們進入了下一個課程主題——政治文化。
在政治學中,有一個經久不息的問題:到底是什麼因素引起制度變遷?前面講民主轉型的時候,我提到過,過去兩三百年,全球的制度變遷進入一個加速度變化的進程。
在古代,盡管王朝不斷更替,但是制度卻很少發生根本性的變遷,無非是這個朝代姓劉,那個朝代姓李,但是無論姓劉姓李,王朝的權力結構是類似的,制度本身并沒有根本性變化。
但是,到了近現代,變遷的就不僅僅是王朝,而是制度本身了。
這也是為什麼當清王朝遭遇西方槍炮時,李鴻章說,這是“千年未有之變局”。
我們之前也提到過,這種制度變遷在世界各國逐漸顯現出一種多米諾骨牌效應,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展成“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徹底改寫了世界政治圖景。
一個顯然的問題是: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空前的制度變遷? 原因當然很多。
我們前面提到過國際格局的多米諾骨牌效應,簡單來說,這個世界的“老大”是誰,深深影響曆史的前進方向,因為“老大”會試圖在全世界複制自己的形象。
經濟發展也是常常被提及的一個因素——政治學中有一個理論叫作“現代化”理論,根據這個理論,經濟現代化會帶來政治民主化,因為經濟發展了,資源豐富起來,權力不必高度壟斷,民主也就有了物質基礎。
此外,政治精英的改革魄力也是一個常見的解釋——根據這個理論,為什麼會發生轉型?因為開明君主高屋建瓴,看清了曆史的方向,決定順勢而為。
這些因素當然都非常重要。
不過,這次課,我想從一個特定的角度談談這個問題——觀念。
在近現代社會,常常是觀念的變遷引發制度的變遷——事實上,觀念的力量如此強大,它甚至可能突破經濟利益的考慮、暴力機器的壓制、國際格局的約束,撬動制度的變化。
可以說,觀念對于制度,具有一種引力作用。
當社會觀念領先制度太多,它會拉動制度前進;當制度超前于觀念太多,社會觀念又會将制度拽回它的水平。
某種意義上,也隻有經由觀念變遷推動的制度變遷才是牢靠的、堅固的。
因為如果是經濟利益驅動的制度變革,有可能經濟危機一到來就制度動搖了;如果是政治精英推動的變革,有可能換了一任領導人後制度就坍塌了;如果是國際格局變動引起的變革,也可能因為國際局勢的變化而倒退。
隻有制度變革是建立在觀念變革的基礎上的,它才是紮實的、可持續的,因為觀念一旦形成,往往具有相當的韌性。
韓國轉型:觀念驅動的變革 為什麼觀念變遷對于制度變遷很重要?觀念變遷如何推動制度變遷?觀念的變遷又是如何發生的?要回答這些問題,我想從一個國家講起——韓國。
确切地說,我想從幾部韓國電影說起。
如果大家喜歡看電影,可能知道過去十幾年,韓國湧現出了一批反映本國民主轉型的電影。
我看過的就有四部:《華麗的假期》《辯護人》《出租車司機》以及《1987》。
其中,《華麗的假期》和《出租車司機》是講1980年的光州事件;《辯護人》講一個本來及時行樂的律師,如何轉變為民權辯護人的故事;《1987》則是講一個大學生樸鐘哲的死,如何點燃了整個社會的變革決心。
說實話,我還沒有見過哪個新興民主國家如此熱衷于拍攝自己的轉型故事。
而且,雖然是沉重的政治片,并非什麼娛樂片,但是據說,這些片子在韓國刷新了一個又一個票房紀錄,每出一部,就往往是萬人空巷。
可見,對于韓國社會來說,這段曆史不僅僅是曆史,而已經成為他們的精神紀念碑,需要不斷重返、朝拜,以此來理解自身并尋找未來的方向。
為什麼說這幾部電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當代制度轉型的觀念根源?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幾部電影中的“革命者”是誰。
盡管這四部電影的主角身份各有不同,有的是律師,有的是司機,有的是公訴人,但是,他們保護的對象,其實都是同一群人——學生。
在這幾部電影裡,學生運動都是電影的背景,但卻是汪洋大海一樣的背景,他們時刻在窗外、在街頭、在電視報紙上湧動,讓所有的人無法扭過頭去。
事實上,大學生是韓國轉型運動的核心推動力。
其他人,包括電影裡的這些主角,都是被動卷入革命的旋渦的。
不過,大家想想,20世紀80年代以及之前的韓國,還是比較貧窮的,而在一個相對貧窮的國家——能上大學的都是什麼人?一般來說,或者來自精英家庭,或者很快本人将成為社會精英。
所以,如果這些人純粹是從利益的角度出發,他們有必要去鬧革命嗎?沒必要。
他們已經是天之驕子了,像《1987》裡面被打死的樸鐘哲、《華麗的假期》裡的那個學霸弟弟,都是前程似錦的青年精英。
不但他們個人前程似錦,當時韓國的經濟也是蒸蒸日上。
我們往往認為,民衆為什麼會革命?因為民不聊生,對不對?的确,這是很多國家的轉型導火索,比如,1998年的金融危機推動了印尼的民主轉型,居高不下的青年失業率推動了阿拉伯之春的出現。
但是,韓國并非如
在政治學中,有一個經久不息的問題:到底是什麼因素引起制度變遷?前面講民主轉型的時候,我提到過,過去兩三百年,全球的制度變遷進入一個加速度變化的進程。
在古代,盡管王朝不斷更替,但是制度卻很少發生根本性的變遷,無非是這個朝代姓劉,那個朝代姓李,但是無論姓劉姓李,王朝的權力結構是類似的,制度本身并沒有根本性變化。
但是,到了近現代,變遷的就不僅僅是王朝,而是制度本身了。
這也是為什麼當清王朝遭遇西方槍炮時,李鴻章說,這是“千年未有之變局”。
我們之前也提到過,這種制度變遷在世界各國逐漸顯現出一種多米諾骨牌效應,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展成“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徹底改寫了世界政治圖景。
一個顯然的問題是: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空前的制度變遷? 原因當然很多。
我們前面提到過國際格局的多米諾骨牌效應,簡單來說,這個世界的“老大”是誰,深深影響曆史的前進方向,因為“老大”會試圖在全世界複制自己的形象。
經濟發展也是常常被提及的一個因素——政治學中有一個理論叫作“現代化”理論,根據這個理論,經濟現代化會帶來政治民主化,因為經濟發展了,資源豐富起來,權力不必高度壟斷,民主也就有了物質基礎。
此外,政治精英的改革魄力也是一個常見的解釋——根據這個理論,為什麼會發生轉型?因為開明君主高屋建瓴,看清了曆史的方向,決定順勢而為。
這些因素當然都非常重要。
不過,這次課,我想從一個特定的角度談談這個問題——觀念。
在近現代社會,常常是觀念的變遷引發制度的變遷——事實上,觀念的力量如此強大,它甚至可能突破經濟利益的考慮、暴力機器的壓制、國際格局的約束,撬動制度的變化。
可以說,觀念對于制度,具有一種引力作用。
當社會觀念領先制度太多,它會拉動制度前進;當制度超前于觀念太多,社會觀念又會将制度拽回它的水平。
某種意義上,也隻有經由觀念變遷推動的制度變遷才是牢靠的、堅固的。
因為如果是經濟利益驅動的制度變革,有可能經濟危機一到來就制度動搖了;如果是政治精英推動的變革,有可能換了一任領導人後制度就坍塌了;如果是國際格局變動引起的變革,也可能因為國際局勢的變化而倒退。
隻有制度變革是建立在觀念變革的基礎上的,它才是紮實的、可持續的,因為觀念一旦形成,往往具有相當的韌性。
韓國轉型:觀念驅動的變革 為什麼觀念變遷對于制度變遷很重要?觀念變遷如何推動制度變遷?觀念的變遷又是如何發生的?要回答這些問題,我想從一個國家講起——韓國。
确切地說,我想從幾部韓國電影說起。
如果大家喜歡看電影,可能知道過去十幾年,韓國湧現出了一批反映本國民主轉型的電影。
我看過的就有四部:《華麗的假期》《辯護人》《出租車司機》以及《1987》。
其中,《華麗的假期》和《出租車司機》是講1980年的光州事件;《辯護人》講一個本來及時行樂的律師,如何轉變為民權辯護人的故事;《1987》則是講一個大學生樸鐘哲的死,如何點燃了整個社會的變革決心。
說實話,我還沒有見過哪個新興民主國家如此熱衷于拍攝自己的轉型故事。
而且,雖然是沉重的政治片,并非什麼娛樂片,但是據說,這些片子在韓國刷新了一個又一個票房紀錄,每出一部,就往往是萬人空巷。
可見,對于韓國社會來說,這段曆史不僅僅是曆史,而已經成為他們的精神紀念碑,需要不斷重返、朝拜,以此來理解自身并尋找未來的方向。
為什麼說這幾部電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當代制度轉型的觀念根源?首先,我們來看看這幾部電影中的“革命者”是誰。
盡管這四部電影的主角身份各有不同,有的是律師,有的是司機,有的是公訴人,但是,他們保護的對象,其實都是同一群人——學生。
在這幾部電影裡,學生運動都是電影的背景,但卻是汪洋大海一樣的背景,他們時刻在窗外、在街頭、在電視報紙上湧動,讓所有的人無法扭過頭去。
事實上,大學生是韓國轉型運動的核心推動力。
其他人,包括電影裡的這些主角,都是被動卷入革命的旋渦的。
不過,大家想想,20世紀80年代以及之前的韓國,還是比較貧窮的,而在一個相對貧窮的國家——能上大學的都是什麼人?一般來說,或者來自精英家庭,或者很快本人将成為社會精英。
所以,如果這些人純粹是從利益的角度出發,他們有必要去鬧革命嗎?沒必要。
他們已經是天之驕子了,像《1987》裡面被打死的樸鐘哲、《華麗的假期》裡的那個學霸弟弟,都是前程似錦的青年精英。
不但他們個人前程似錦,當時韓國的經濟也是蒸蒸日上。
我們往往認為,民衆為什麼會革命?因為民不聊生,對不對?的确,這是很多國家的轉型導火索,比如,1998年的金融危機推動了印尼的民主轉型,居高不下的青年失業率推動了阿拉伯之春的出現。
但是,韓國并非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