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韓國電影中的革命:觀念的水位與制度的變遷
關燈
小
中
大
此,很多轉型國家都并非如此。
韓國在轉型前,經濟發展态勢應該說很好。
樸正熙當政時,1961—1979年,GDP年均增長率是10%。
所謂的“漢江奇迹”,很大一部分就是在樸正熙時代完成的。
既然個人前程似錦,國家也蒸蒸日上,那為什麼要鬧革命?因為觀念的力量。
觀念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着,但它是我們诠釋世界的“翻譯軟件”系統。
要理解這個“翻譯軟件”的重要性,我舉兩個例子。
比如,自發的買賣行為,在自由主義的觀念下,叫“市場交換”,但是在極左觀念下叫什麼?“投機倒把”。
明明是同一件事,在兩個觀念體系裡,聽上去會成為道義上截然相反的事情。
又比如,一個私營企業家投資掙錢了,在自由市場的觀念下叫“投資盈利”,但是在左翼的觀念下叫什麼?叫作“剝削剩餘價值”。
仍然是同一件事,被兩個不同的話語體系诠釋成了褒貶相反的事情。
這就是觀念的力量——它是我們吸收信息的“意義加工軟件”。
具體到韓國當年,學生們為什麼要放棄大好前程去與威權政府抗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接受了那種把政治權利放在個人利益之上的價值體系。
根據這種價值體系,“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抛”。
所以,你觀察電影裡那些示威者喊的口号,不是什麼具體的利益訴求,至少主要不是具體的利益訴求,比如工資、養老金、物價、就業、住房,等等,而是什麼?民主權利本身。
圖4-1 1987年1月14日,首爾大學學生樸鐘哲的死,進一步促發了韓國社會的民主抗争 如果去觀察韓國轉型史,幾次大規模政治運動的爆發,都是與民主選舉有關。
1960年的419運動,是因為李承晚選舉舞弊;1980年的光州事件,是因為全鬥煥政變奪權,使得樸正熙之死創造的轉型機會被浪費;1987年最終推翻威權體制的百萬人大遊行,也是因為全鬥煥6月10日不顧民意,直接指定繼承人,讓好不容易等到他下台的民衆再次幻滅。
所以,韓國的轉型本質上是一場觀念驅動的變革。
在有些曆史情勢下,革命是階級鬥争,通過階級鬥争實現經濟利益的再分配。
但是,韓國的民主運動,盡管有工人運動的成分,卻很難說是一場階級革命,因為它的核心主體恰恰是既得利益階層。
事實上,這不是簡單的韓國現象,曆史上尤其是當代史上很多轉型都是如此。
當初的美國革命,真的是因為英國王室對北美民衆壓迫有多深重嗎?其實未必。
獨立戰争前,北美殖民地交的稅比英國本土還要低。
那為什麼北美要鬧革命?“無代表,不納稅”,關鍵是“代表”二字。
當代世界裡,蘇東劇變真的是因為中東歐民衆窮得過不下去嗎?也不是。
這不是一個經濟階級推翻另一個經濟階級,而是民衆要推翻官僚統治。
為什麼?正如東德電影《他人的生活》所揭示的,因為人們厭倦了謊言與羞辱。
從學生到全民:觀念的擴散 觀念的水位如何影響制度的變遷?簡單來說,就是不斷提高舊制度的運轉成本,使其高到不可能再繼續運轉。
關于這一點,這幾部電影都有清晰的呈現。
我們看到,在電影裡,運動有一個不斷擴散的過程。
最開始隻是學生,但是慢慢地,随着政府暴力的變本加厲,普通的中産階級、白領、勞工階層乃至街頭的大媽大嬸都開始加入。
《辯護人》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本來唯利是圖的稅務律師,因為一個朋友的兒子被刑訊逼供,最終走上了“反抗者”的道路。
《出租車司機》裡的那個司機,《1987》裡那個清純的女學生,《華麗的假期》裡面的女護士……也都是本來完全不關心政治,但是,因為不堪忍受國家暴力而加入抗争。
所以到運動的最後階段,無論是1980年的光州,還是1987年的首爾,都是傾城出動了。
大媽大嬸給陌生人做飯送飯,司機們免費給傷員當志願者,加油站讓所有出租車免費加油,護士們跑到最危險的地方去救死扶傷……那種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互助,非常令人動容。
但是,從國家的角度來說,當司機們、廚師們、清潔工們、教師們、白領們……都成為“異議分子”,這個國家還怎麼運轉?所以,全民抗争會無限提高舊制度運轉的成本。
但是,真正給舊制度帶來緻命一擊的,是體制内的人開始動搖。
在《1987》裡,公訴人拒絕給火化屍體簽字,因為這個學生的死因過于可疑;在《辯護人》裡,一個士兵成為扭轉案情的最關鍵證人;在《華麗的假期》裡,退伍前軍官成為反抗武裝的領袖。
舊制度的螺絲釘一個一個開始松動,整個機器就無法再運轉了。
當然,這是一個過程。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很多體制内人物艱難的掙紮和變化過程,所以,雞蛋怎麼可能戰勝高牆?因為高牆也是由人組成的。
他們也有在讀大學、中學的子女,在當律師或者記者的同學,在工廠參與勞工運動的親友……當整個社會的觀念發生變遷,這個觀念會發生一個“上滲”的效應,軟化堅硬的高牆。
這種軟化之所以會發生,在這裡,不得不提到韓國
韓國在轉型前,經濟發展态勢應該說很好。
樸正熙當政時,1961—1979年,GDP年均增長率是10%。
所謂的“漢江奇迹”,很大一部分就是在樸正熙時代完成的。
既然個人前程似錦,國家也蒸蒸日上,那為什麼要鬧革命?因為觀念的力量。
觀念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着,但它是我們诠釋世界的“翻譯軟件”系統。
要理解這個“翻譯軟件”的重要性,我舉兩個例子。
比如,自發的買賣行為,在自由主義的觀念下,叫“市場交換”,但是在極左觀念下叫什麼?“投機倒把”。
明明是同一件事,在兩個觀念體系裡,聽上去會成為道義上截然相反的事情。
又比如,一個私營企業家投資掙錢了,在自由市場的觀念下叫“投資盈利”,但是在左翼的觀念下叫什麼?叫作“剝削剩餘價值”。
仍然是同一件事,被兩個不同的話語體系诠釋成了褒貶相反的事情。
這就是觀念的力量——它是我們吸收信息的“意義加工軟件”。
具體到韓國當年,學生們為什麼要放棄大好前程去與威權政府抗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接受了那種把政治權利放在個人利益之上的價值體系。
根據這種價值體系,“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抛”。
所以,你觀察電影裡那些示威者喊的口号,不是什麼具體的利益訴求,至少主要不是具體的利益訴求,比如工資、養老金、物價、就業、住房,等等,而是什麼?民主權利本身。
圖4-1 1987年1月14日,首爾大學學生樸鐘哲的死,進一步促發了韓國社會的民主抗争 如果去觀察韓國轉型史,幾次大規模政治運動的爆發,都是與民主選舉有關。
1960年的419運動,是因為李承晚選舉舞弊;1980年的光州事件,是因為全鬥煥政變奪權,使得樸正熙之死創造的轉型機會被浪費;1987年最終推翻威權體制的百萬人大遊行,也是因為全鬥煥6月10日不顧民意,直接指定繼承人,讓好不容易等到他下台的民衆再次幻滅。
所以,韓國的轉型本質上是一場觀念驅動的變革。
在有些曆史情勢下,革命是階級鬥争,通過階級鬥争實現經濟利益的再分配。
但是,韓國的民主運動,盡管有工人運動的成分,卻很難說是一場階級革命,因為它的核心主體恰恰是既得利益階層。
事實上,這不是簡單的韓國現象,曆史上尤其是當代史上很多轉型都是如此。
當初的美國革命,真的是因為英國王室對北美民衆壓迫有多深重嗎?其實未必。
獨立戰争前,北美殖民地交的稅比英國本土還要低。
那為什麼北美要鬧革命?“無代表,不納稅”,關鍵是“代表”二字。
當代世界裡,蘇東劇變真的是因為中東歐民衆窮得過不下去嗎?也不是。
這不是一個經濟階級推翻另一個經濟階級,而是民衆要推翻官僚統治。
為什麼?正如東德電影《他人的生活》所揭示的,因為人們厭倦了謊言與羞辱。
從學生到全民:觀念的擴散 觀念的水位如何影響制度的變遷?簡單來說,就是不斷提高舊制度的運轉成本,使其高到不可能再繼續運轉。
關于這一點,這幾部電影都有清晰的呈現。
我們看到,在電影裡,運動有一個不斷擴散的過程。
最開始隻是學生,但是慢慢地,随着政府暴力的變本加厲,普通的中産階級、白領、勞工階層乃至街頭的大媽大嬸都開始加入。
《辯護人》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本來唯利是圖的稅務律師,因為一個朋友的兒子被刑訊逼供,最終走上了“反抗者”的道路。
《出租車司機》裡的那個司機,《1987》裡那個清純的女學生,《華麗的假期》裡面的女護士……也都是本來完全不關心政治,但是,因為不堪忍受國家暴力而加入抗争。
所以到運動的最後階段,無論是1980年的光州,還是1987年的首爾,都是傾城出動了。
大媽大嬸給陌生人做飯送飯,司機們免費給傷員當志願者,加油站讓所有出租車免費加油,護士們跑到最危險的地方去救死扶傷……那種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互助,非常令人動容。
但是,從國家的角度來說,當司機們、廚師們、清潔工們、教師們、白領們……都成為“異議分子”,這個國家還怎麼運轉?所以,全民抗争會無限提高舊制度運轉的成本。
但是,真正給舊制度帶來緻命一擊的,是體制内的人開始動搖。
在《1987》裡,公訴人拒絕給火化屍體簽字,因為這個學生的死因過于可疑;在《辯護人》裡,一個士兵成為扭轉案情的最關鍵證人;在《華麗的假期》裡,退伍前軍官成為反抗武裝的領袖。
舊制度的螺絲釘一個一個開始松動,整個機器就無法再運轉了。
當然,這是一個過程。
在影片中,我們看到很多體制内人物艱難的掙紮和變化過程,所以,雞蛋怎麼可能戰勝高牆?因為高牆也是由人組成的。
他們也有在讀大學、中學的子女,在當律師或者記者的同學,在工廠參與勞工運動的親友……當整個社會的觀念發生變遷,這個觀念會發生一個“上滲”的效應,軟化堅硬的高牆。
這種軟化之所以會發生,在這裡,不得不提到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