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韓國電影中的革命:觀念的水位與制度的變遷

關燈
人的執着。

    要知道,韓國的民主運動不是1987年才開始的,甚至不是1980年光州事件後才開始的。

    可以說,它斷斷續續進行了30年。

    從1960年的419運動,到1972年抗議獨裁的“維新憲法”,到1980年的5月抗争,直到1987年的全民抗争,這是一個漫長的接力過程。

    而且,這個過程充滿艱難險阻,無數大學生被開除、被毆打、被抓捕甚至被判死刑。

    僅1980—1987年,就有12萬多名大學生被開除學籍,到1986年還在押的3000多個政治犯中,85%是學生。

    [1]為了進行勞工維權,數千名大學生假扮工人進入工廠,組織工會,一旦被發現被抓,新一波的大學生又跟上,這叫“排隊入獄”。

    在電影中我們看到,有大量民衆被毆打、被射殺的鏡頭,學生被刑訊逼供的情節。

    所以,韓國人的民主真的是他們用幾代人的血與淚争取來的。

     正因為韓國的民主運動是一個漫長的、不斷滲透和擴散的過程,從轉型的人心基礎來說,韓國的轉型是特别“紮實”的,因為幾乎家家、人人都有所參與,所以,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新生民主制的“原始股東”,它不僅僅屬于某個階層、某個政黨或者一小批革命義士。

    我記得1997年,我當時還在國内讀研究生,給一個韓國留學生當家教,教他中文,不過,這個留學生年齡比較大了,大概有40歲左右。

    有一天我給他上課,那天正好是韓國大選的日子,課上到一半,消息傳來,金大中獲勝,我那個學生立刻陷入了狂喜,激動得把我給抱了起來,在房間裡轉了三圈。

    我當時非常尴尬,覺得學生對老師這樣不大合适吧。

    但是今天回想起這個細節,我才意識到,根據他的年齡,他應該就是20世紀80年代初的韓國大學生,當年就是在街頭被毆打、被噴催淚彈的青年之一,而金大中當時是韓國最著名的反對派,幾代韓國人的精神教父。

     這也是為什麼直到今天,韓國會有那麼多反映轉型故事的電影出來,而這些電影在韓國會如此受歡迎,因為這個抗争過程已經成為集體記憶的一部分,成為“韓國精神”的一部分。

    這種幾代人添磚加瓦構建出來的民主,和那種短平快的轉型是不同的。

    比如阿拉伯之春,之前阿拉伯地區幾乎沒有任何民主運動,2011年星星之火突然燎原,表面上看埃及、也門、利比亞很快在一兩年内就舉行了選舉,然而,來得快的勝利往往去得也快,沒有觀念的廣泛變遷作為轉型的基礎,制度即使變遷也可能很快倒退。

     而韓國不同,共同澆灌出來的民主大樹,每個人都很珍惜。

    說實話,在看這幾部電影的過程中,我意識到,電影對曆史過于簡化了,黑白過于分明了。

    比如,其實韓國學生運動後期有不少暴力行為,但是電影對此幾乎完全沒有反映,而電影裡的壞人也非常臉譜化,似乎是一群喪心病狂的瘋子。

    不過,這些電影可能本來就不僅僅是要講曆史,而是要塑造一個民族的圖騰。

    每個民族都需要自己的神話,韓國人的民主抗争,成了他們的民族神話。

     觀念從何而來? 一個很自然的問題是:如果說觀念是制度變遷的推動力,觀念又是從何而來?“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抛”,并不是一個自然的觀念狀态,更自然的觀念狀态可能是“過好小日子就行了,談什麼政治”,或者“政治能當飯吃嗎”。

    明哲保身,以求現世安穩,是大多數普通人的價值觀。

    為什麼當年韓國社會會形成這種“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抛”的政治觀念?甚至,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左右,這種觀念成了韓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對此,當然存在很多的解釋。

    比如,學者英格爾哈特(RonaldInglehart)和韋爾策爾(ChristianWelzel)就論證說,觀念的變化本質上是經濟發展的結果。

    如果用一句樸素的中國諺語來概括,就是“倉廪實而知禮節”,吃飽穿暖了,人們就開始關心權利和自由等價值了。

    英格爾哈特也的确用大量的數據展示,大體而言,經濟發展的水平與民主觀念的深入程度呈正比。

    韋爾策爾甚至寫過一篇論文,駁斥所謂的“亞洲例外論”,因為根據他的發現,在經濟發展帶來觀念變化這一點上,亞洲并不是什麼例外。

     但是,就韓國這個個案而言,經濟發展的解釋說服力有限。

    的确,到20世紀80年代,韓國經濟已經實現了相當的發展,這可能能部分解釋為什麼到80年代,民主觀念逐漸從學生向全民擴散。

    但是,即使到80年代,韓國的人均GDP也隻有2800美元左右,遠不是一個發達國家,所以在這幾部電影裡,經常會有一些角色表示:韓國經濟不夠發達,現在還不能民主化。

    像《辯護人》中的一個海歸商人,非常語重心長地告誡男主角宋律師:韓國的國民收入至少還要翻三倍,才能啟動民主化。

    宋律師的回答則是:我以前也是這麼想的,但是現在不這麼認為。

     相比“經濟發展”的解釋,更有說服力的,可能是所謂的“政治機會”理論。

    政治機會理論是什麼意思?我們以前經常聽到一個說法,叫作“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但是,“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