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國家建構的瓶頸:阿富汗的悲劇
關燈
小
中
大
前面我們花了好幾次課的時間談論國家能力的來源,我們談到了戰争、文官制、社會運動等因素的作用,不過,談論這些因素的時候,我們都是在談論國家建構比較成功的案例——西歐、中國、美國等。
這次課,我卻想談論一個“失敗國家”——阿富汗。
在我們這個課程的開頭我就說過,比較政治學要避免“優勝者偏見”,要把失敗者也帶入比較的視野,才能做出平衡的分析。
在國家能力方面,阿富汗正是這樣一個反面案例。
阿富汗當代簡史:從災難走向災難 說到阿富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恐怕是戰火、恐怖襲擊、貧困、落後。
沒錯,這确實是個非常悲劇的國家。
閱讀阿富汗史的時候,我發現一個有趣的對比。
對于我們中國人,整個20世紀,1978年之前,生活是頗為動蕩的,但是1978年之後,過去40多年,生活不斷改善。
但是,阿富汗的經曆剛好相反,就20世紀而言,1978年之前,他們的生活是大體平靜的,連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沒有卷入。
很多人可能在網上看到過一些20世紀五六十年代喀布爾的照片,比如上面這張圖片(圖3-6),那時候的喀布爾街道秩序井然,女性時尚現代,整個國家朝氣蓬勃,但是1978年之後,一切都急轉直下,40多年來,阿富汗人再也沒有目睹過真正的和平與發展。
圖3-6 20世紀70年代阿富汗喀布爾街頭的女性 (圖片來源:HometownWeekly,2018-09-13) 1978年,阿富汗到底發生了什麼?一場政變。
在這場被稱為“沙爾革命”的政變中,極左的人民民主黨推翻了達烏德政府,建立了一個激進左翼政權,從此開啟了阿富汗的噩夢模式。
這裡需要交代一下,達烏德1973年也是通過政變上台的,當時,他認為阿富汗王室過于保守,而他希望推動更加左翼的社會變革,所以推翻了阿富汗王室,建立了阿富汗共和國。
結果5年之後,他本人又被更左翼的人民民主黨推翻,結局可以說非常反諷。
1978年沙爾革命後,人民民主黨上台,開始推行更激進的改革,但是,沒想到阿富汗人民并不領情,進行了激烈的反抗。
新政權很快挺不住了,于是向蘇聯求援。
1979年,蘇軍開着坦克就進來了,戰争由此開始,一邊是政府及其後台蘇軍,一邊則是武裝民衆。
本來,根本沒有什麼軍事訓練的民衆,怎麼可能打得過蘇聯的飛機大炮?但是,适逢冷戰高峰,阿富汗的武裝民衆背後湧現出一批熱情的大哥:美國、巴基斯坦和沙特等。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本·拉登毅然抛棄了他在沙特的富豪生活,作為一個國際主義戰士,來到了阿富汗。
所以,在他成為美國的頭号敵人之前,他确實曾是美國的親密戰友。
于是,在所有這些力量的攪和下,一場本來可能短平快的軍事行動演變成了一場長達10年的噩夢。
1989年蘇東巨變,蘇聯撤軍。
事實證明,蘇聯的入侵是一個悲劇,蘇聯的撤退則是一個更大的悲劇。
蘇軍撤離後,蘇聯支持的納吉布拉政府勉強掙紮了3年,于1992年垮台。
本來,這是阿富汗結束戰争、回歸常态的機會。
事實上,蘇聯倒台、冷戰結束後,有一批陷入左右内戰的國家都陸陸續續結束了内戰,畢竟,老大哥都不在了,小弟們也不用再打了。
但是,阿富汗卻回不去了。
1992—1996年,當初共同抵抗蘇聯的武裝組織開始相互厮殺。
如果和蘇聯的戰鬥隻是摧毀了半個阿富汗,蘇聯撤離後的内戰,則摧毀了另外半個阿富汗。
也正是在這個階段,喀布爾被打回了石器時代。
混亂的内戰,最後的确産生了一個最終的勝利者,隻不過,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勝利者,而是塔利班。
本來,塔利班即使不能構建一個美好的國家,也應該能構建一個有效的國家,但是,因為塔利班太奇葩了,各種倒行逆施,導緻原先相互厮殺的小夥伴們紛紛團結起來與它對抗,這就是著名的“北方聯盟”。
因此,即使塔利班上台,阿富汗内戰還在繼續,直到2001年塔利班政權被美軍推翻。
據估算,1978年到2001年,阿富汗大約有150萬~200萬人戰死,有400萬人逃亡到巴基斯坦和伊朗,還有數百萬人在國内流離失所。
[1]對于一個總人口3000萬左右的國家,這是難以想象的人間慘劇。
2001年美軍入侵,一度被視為阿富汗的轉機。
然而,正如20多年前的蘇聯,美軍也逐漸
這次課,我卻想談論一個“失敗國家”——阿富汗。
在我們這個課程的開頭我就說過,比較政治學要避免“優勝者偏見”,要把失敗者也帶入比較的視野,才能做出平衡的分析。
在國家能力方面,阿富汗正是這樣一個反面案例。
阿富汗當代簡史:從災難走向災難 說到阿富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恐怕是戰火、恐怖襲擊、貧困、落後。
沒錯,這确實是個非常悲劇的國家。
閱讀阿富汗史的時候,我發現一個有趣的對比。
對于我們中國人,整個20世紀,1978年之前,生活是頗為動蕩的,但是1978年之後,過去40多年,生活不斷改善。
但是,阿富汗的經曆剛好相反,就20世紀而言,1978年之前,他們的生活是大體平靜的,連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沒有卷入。
很多人可能在網上看到過一些20世紀五六十年代喀布爾的照片,比如上面這張圖片(圖3-6),那時候的喀布爾街道秩序井然,女性時尚現代,整個國家朝氣蓬勃,但是1978年之後,一切都急轉直下,40多年來,阿富汗人再也沒有目睹過真正的和平與發展。
圖3-6 20世紀70年代阿富汗喀布爾街頭的女性 (圖片來源:HometownWeekly,2018-09-13) 1978年,阿富汗到底發生了什麼?一場政變。
在這場被稱為“沙爾革命”的政變中,極左的人民民主黨推翻了達烏德政府,建立了一個激進左翼政權,從此開啟了阿富汗的噩夢模式。
這裡需要交代一下,達烏德1973年也是通過政變上台的,當時,他認為阿富汗王室過于保守,而他希望推動更加左翼的社會變革,所以推翻了阿富汗王室,建立了阿富汗共和國。
結果5年之後,他本人又被更左翼的人民民主黨推翻,結局可以說非常反諷。
1978年沙爾革命後,人民民主黨上台,開始推行更激進的改革,但是,沒想到阿富汗人民并不領情,進行了激烈的反抗。
新政權很快挺不住了,于是向蘇聯求援。
1979年,蘇軍開着坦克就進來了,戰争由此開始,一邊是政府及其後台蘇軍,一邊則是武裝民衆。
本來,根本沒有什麼軍事訓練的民衆,怎麼可能打得過蘇聯的飛機大炮?但是,适逢冷戰高峰,阿富汗的武裝民衆背後湧現出一批熱情的大哥:美國、巴基斯坦和沙特等。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本·拉登毅然抛棄了他在沙特的富豪生活,作為一個國際主義戰士,來到了阿富汗。
所以,在他成為美國的頭号敵人之前,他确實曾是美國的親密戰友。
于是,在所有這些力量的攪和下,一場本來可能短平快的軍事行動演變成了一場長達10年的噩夢。
1989年蘇東巨變,蘇聯撤軍。
事實證明,蘇聯的入侵是一個悲劇,蘇聯的撤退則是一個更大的悲劇。
蘇軍撤離後,蘇聯支持的納吉布拉政府勉強掙紮了3年,于1992年垮台。
本來,這是阿富汗結束戰争、回歸常态的機會。
事實上,蘇聯倒台、冷戰結束後,有一批陷入左右内戰的國家都陸陸續續結束了内戰,畢竟,老大哥都不在了,小弟們也不用再打了。
但是,阿富汗卻回不去了。
1992—1996年,當初共同抵抗蘇聯的武裝組織開始相互厮殺。
如果和蘇聯的戰鬥隻是摧毀了半個阿富汗,蘇聯撤離後的内戰,則摧毀了另外半個阿富汗。
也正是在這個階段,喀布爾被打回了石器時代。
混亂的内戰,最後的确産生了一個最終的勝利者,隻不過,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勝利者,而是塔利班。
本來,塔利班即使不能構建一個美好的國家,也應該能構建一個有效的國家,但是,因為塔利班太奇葩了,各種倒行逆施,導緻原先相互厮殺的小夥伴們紛紛團結起來與它對抗,這就是著名的“北方聯盟”。
因此,即使塔利班上台,阿富汗内戰還在繼續,直到2001年塔利班政權被美軍推翻。
據估算,1978年到2001年,阿富汗大約有150萬~200萬人戰死,有400萬人逃亡到巴基斯坦和伊朗,還有數百萬人在國内流離失所。
[1]對于一個總人口3000萬左右的國家,這是難以想象的人間慘劇。
2001年美軍入侵,一度被視為阿富汗的轉機。
然而,正如20多年前的蘇聯,美軍也逐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