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國家建構的瓶頸:阿富汗的悲劇

關燈
發現,自己踏入了一個難以醒來的噩夢。

    2001年,全世界都認為美軍已經趕跑了塔利班,但是很快,塔利班卷土重來,到2019年,政府隻控制着35%的領土,塔利班占領了阿富汗13%的土地,而在另外一半的領土上雙方展開拉鋸戰。

    [2] 與此同時,因為安全局勢的惡化,其他所有的治理維度都不可能真正改善。

    到2020年,阿富汗的貧困率高達人口的一半,鴉片成為阿富汗的支柱性産業,10%的人口吸毒,80%的阿富汗人表示害怕在境内旅行,2/3的人表示害怕投票。

    為什麼害怕投票?因為塔利班屢次襲擊投票站。

    阿富汗政府軟弱無力的一個幾乎是羞辱性的證明,是特朗普規劃美軍完全撤離的方案時,其談判對象是塔利班,而不是阿富汗政府。

    事實上,塔利班和美國談判的條件之一,就是不許阿富汗政府參加談判。

    一個連“上桌吃飯”的權利都被剝奪的政府,談何國家能力? 所以,回顧阿富汗的當代簡史,我們發現,阿富汗過去40多年的災難延綿不絕,在所有可能逃離災難的出口,阿富汗都錯過了。

    注意,在我剛才描述的簡史中,不是某一個政府或者某一種政體難以建構暴力壟斷的國家,而是任何政府、任何政體都難以建構國家。

    大家想想,過去40餘年,阿富汗嘗試過君主立憲、威權共和、極左政權、神權政治、美式民主以及無政府,可以說神農嘗百草,嘗試了所有可能的政體,但是,在所有這些政體實驗中,國家建構全都失敗了。

    我們可能都聽說過一個說法,把阿富汗叫作“帝國的墳場”,其實,阿富汗豈止是“帝國的墳場”,也是“制度的墳場”。

     但也正是因為阿富汗的國家建構如此失敗,也給了我們一個理論窗口,去觀察國家建構的各種阻礙性因素。

    為什麼阿富汗的國家建構如此之難?在我看來,至少有四個因素。

    對這四個因素的分析,或許不但可以幫助大家理解阿富汗的悲劇,也有助于理解其他地方“國家建構”的失敗原因。

     國家建構失敗因素之一:多山地形 首先是地理因素。

    自然和政治有沒有關系?關系非常之大。

    事實上,有相當一批學者研究石油儲備、出海口數量、降雨分布、河流走向、平原面積等地理因素對政治的影響。

    在這些研究中,有一個重要的變量是“多山與否”。

    為什麼?因為多山,至少在一個傳統時代,往往意味着政府的觸角有限,也意味着叛軍容易找到藏身之所。

     阿富汗就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一個幾乎完全被山地覆蓋的國家,人類隻是聚居在山間的峽谷地帶而已。

    可以想象,在這種地形地勢中,交通通信不發達的時代,不同社區之間交往非常困難,建立大一統的中央政府更是困難重重,因為在這種地形地貌中,看上去似乎出門買個菜都像是去西天取經一樣困難。

     所以,自古以來,阿富汗的政治傳統都是部落長老式的自治。

    直到1747年,阿富汗才建立了以當地人認同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式國家,也就是延續了200多年、1973年被達烏德推翻的杜蘭尼王朝。

    大家注意,1747年,這在中國已經是乾隆年間了,是中華王朝帝國的尾聲了。

    但是,對于阿富汗,這時候它的國家建構才剛剛開始。

    即使是杜蘭尼王朝,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間接統治,王室所真正控制的僅僅是幾個大城市而已,其他地方主要還是各部落長老說了算。

     所以,把阿富汗叫作“帝國的墳場”,聽上去似乎是阿富汗人多麼厲害,仔細想想,其實阿富汗最厲害的不是他們的人,而是他們的山。

    我們都知道,1842年,英國在中國打赢了鴉片戰争,但是同一年,大英帝國在阿富汗卻遭遇了慘敗。

    為什麼?因為海戰是英國的長項,而在山上打遊擊,英國人不會啊。

    最後,在阿富汗冬天的群山之中,上萬英國人凍死的凍死,餓死的餓死。

     後來1979年蘇軍入侵、2001年美軍入侵,也是發現他們的武器再先進,面對這種延綿不絕的山脈難以發揮威力。

    道理很簡單:你根本找不到敵人。

    這些遊擊隊員在山裡鑽來鑽去,出則為戰士,退則為農民,沒什麼軍人和平民的分野,你炸來炸去就是炸石頭而已。

    問題在于,這種讓帝國征服變得很困難的地理因素,同樣也讓國家建構變得很困難。

    所以,它是“帝國的墳場”,也是“國家的墳場”。

     國家建構失敗因素之二:地緣位置 說完了多山地形,再來看阿富汗國家建構的第二個障礙。

    這個障礙還是與地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