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美國:國家建構的另類道路(2)

關燈
商業委員會”的權限,并成立了商業和勞工部等機構,開始規範公司活動。

    其中最著名的一項活動就是反壟斷,老羅斯福總統甚至由此獲得“托拉斯殺手”的聲名,因為在任期間,他一口氣起訴了40多個大公司。

     為什麼會在這個階段發生這些變化?客觀背景當然是美國經濟和社會秩序的變化。

    早期的美國,大體而言是個自耕農社會,19世紀後期開始的工業化進程改變了這一點。

    工業化、城市化一旦開始,惡劣的勞工條件、巨大的貧富懸殊、不斷擴大的貧民窟、無法控制的失業風險等問題接踵而來。

    人們發現,以前的生活是有根的,而現在卻是在一個巨大的旋渦中打轉,完全不由自主,不知道下一刻會撞上什麼。

     從19世紀末開始興起的各種進步主義運動,正是對這個旋渦的反抗。

    各種罷工、抗議、新聞調查、工會、政黨……湧現出來,要求政府出面約束壟斷資本、改善勞工條件、提供公共服務。

    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一個新的美國誕生了。

    著名的“扒糞者”運動,大家可能都聽說過,一批記者和作家,通過各種社會調查報道來推動社會變革。

    其中最著名的是厄普頓·辛克萊(UptonSinclair),以《叢林》(又譯《屠場》)這本書揭露美國肉類加工行業慘無人道的勞動條件和衛生條件,直接推動了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成立。

     另一個不那麼有名的例子,則是煤礦業監管的出現。

    大家可以看一下上面這張童工照片(圖3-4),他們就是煤礦童工,被稱為breakerboys,因為他們專門負責坐在機器前分揀煤塊,有時候一天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

    童工隻是煤礦業的問題之一,其他問題還包括缺乏勞動安全、工資低、工時長、沒有健康防護,等等。

    這些惡劣條件的後果,就是20世紀最初的10年,美國平均每年有2000個工人死于礦難。

     圖3-4 20世紀初美國的煤礦童工 (圖片來源:LewisHine,TheU.S.NationalArchives) 不過,大家留意一下這張照片,這張照片其實包含着兩個信息:一個當然是這些童工悲慘的生活,這一點相信大家都能看到并深感同情;另一個信息我們卻很容易忽略,那就是這張照片本身。

    這是誰照的?為什麼照的?不是所有的悲慘都能留下這樣的記錄,事實上,曆史上絕大多數悲慘不能留下任何記錄。

    而這些breakerboys能夠為全世界所知,以至100多年後的今天,遠在地球另一邊的我們還在談論他們,正是因為攝影家路易斯·海因(LewisHine)的記錄。

    他留下了數千張反映勞工悲慘生活的照片,而這些照片通過喚起公衆的關注,直接推動了相關改革。

    1910年煤礦局的成立,1912年兒童局的成立,以及之後更多相關立法的誕生,都與之相關。

    所以說,這個世界上,比悲慘更可怕的,是不為人知的悲慘。

    一旦有了信息的開放和流通,社會就有了推動變化的杠杆。

     美國國家建構台階二:羅斯福新政 美國國家建構的第二個台階,也是其國家建構過程中最大的台階,是小羅斯福當政時期。

    如果說在進步主義時代,美國社會對政府擴大職能還舉棋不定,到了小羅斯福時代,這個棋子就落下了。

    關于羅斯福新政的内容,大家中學曆史應該都學過一些,我就不多說了。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羅斯福新政一共創建了69個新的聯邦政府部門。

    因為這些機構名稱都太長,都有字母縮寫,什麼AAA、CCC、NRA、FCC、FWA……以至一些人把這些聯邦機構稱為“字母湯機構”,意思就是羅斯福端了一大鍋的“字母湯”出來。

     光聽這些機構的名稱,大家就知道聯邦政府的職能已經大大拓展。

    比如PWA,公共工程管理局,政府大興土木來解決失業問題;又比如NLRB,國家勞資關系委員會,處理勞資糾紛;FCC,聯邦通信委員會,監管媒體内容,今天我們看美國的電視節目,但凡碰到說髒話的地方,會發出“Beep,Beep”的聲音,就是FCC監管的結果。

    總之,以前人們認為“政府不得入内”的地方,現在常常邀請政府介入。

     這些變化是如何發生的?固然,羅斯福個人的理念,對于聯邦政府的角色改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羅斯福政府之所以能夠成立這麼多機構,大刀闊斧地做這麼多事,根本而言,是因為他背後有洶湧的民意。

    羅斯福新政有多受歡迎呢?這從1936年羅斯福競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