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美國:國家建構的另類道路(1)
關燈
小
中
大
就是說,畫個圓圈,圓裡面是聯邦政府的權力,圓外面是州權和民權,相互牽制與平衡。
所以,從一開始,美國人建立的就是一個“反國家的國家”,它把中央集權視為洪水猛獸,處處對之進行提防。
體現在國家結構上,就是所謂的“平行權力”結構,也就是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各有自己的權力領地,彼此是平行關系,而不是上下級關系。
直到今天,相當程度上仍然如此。
在中國,部級幹部大于廳級幹部,廳級幹部大于處級幹部,這其中有清晰的等級關系。
美國的聯邦制卻不能這樣理解。
特朗普的聯邦政府說要驅趕非法移民的子女,很多市政府卻說,歡迎非法移民的子女到我們這裡來避難。
特朗普說,美國要退出《巴黎協定》,很多州政府卻說,你想退就退,但是我們不退,以至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幾年後,其實美國還有65%的人口還留在《巴黎協定》中。
有一段時間特朗普刁難外國留學生,說如果學校有網課,今年秋天你們就不用來美國了,但這個政策宣布之後,美國立刻有18個州宣布要起訴聯邦政府。
所以,美國政府并不是鐵闆一塊,總統也不是一言既出、驷馬難追——事實上,總統一言既出,各州、各市、各法院、各議員幾百匹馬可以去追。
我們知道,美國這個國家的英文全稱是UnitedStatesofAmerica。
其中,State這個詞是加了s的,是個複數,美國是States,而不是State。
理解了這個s,是理解美國人的“國家觀”一把最關鍵的鑰匙。
19世紀:平行權力結構的繼續 正是因為這種去中心化的“國家觀”,美國的聯邦政府從一開始就“先天不足”。
我們上次課講到,唐代中國設立了極其發達的文官制,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九寺五監十二衛,禦史台、觀察使、節度使……1000年後的美國,聯邦政府剛成立時一共有多少個部門呢?四個。
一個國務院,一個戰争部,一個财政部,一個檢察長,所以美國第一個内閣的畫像裡,加上華盛頓一共是五個人,也就剛夠一桌麻将的人數加一個替補。
一開始美國的常備軍是多少人呢?隻有幾百人,到1800年,也就是美國宣布獨立已經20多年之後,美國常備軍也隻有3000多人。
同一個時期,英國的軍隊是20萬人。
所以,無論是從哪個角度來看,當時的美國就其國家能力而言,隻能用“寒酸”兩個字來形容。
此後的100多年裡,美國也沒有擺脫這種“寒酸”。
其實,1787年制憲會議,隻是聯邦黨人和反聯邦黨人鬥争的第一個回合,之後,這種鬥争不斷變形、重生、體現到美國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19世紀上半葉,美國的兩個黨派主要在為什麼而鬥争呢?今天看來,這場鬥争的焦點簡直很無聊——為要不要建立一個國家銀行而打得不可開交。
我們今天會覺得,一個國家有一個中央銀行,這再正常不過了,金融市場需要政府調控嘛,對不對?而且,反聯邦黨人不讓聯邦政府征收收入稅,那聯邦黨人通過銀行借錢還不行嗎?你們到底要怎樣? 但是,在當時很多美國人看來,國家銀行因為沾了“國家”兩個字,就顯得非常邪惡。
他們覺得,賦予政府借錢的權力、貸款的權力,把錢和權力交到同一隻手上,這太可怕了,這不就是一個腐敗許可證嗎?所以傑弗遜說,銀行比常備軍還要可怕。
整個19世紀上半葉,美國的兩黨就為這個事情打得不可開交,最後,反國家銀行的傑克遜總統1832年連任就職,美國的國家銀行于1836年解散。
反聯邦黨人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又比如,美國為什麼會打内戰?相當程度上,還是因為美國的“平行權力”體系。
我們都知道,美國内戰的根源是奴隸制問題,北方反對蓄奴,南方依賴蓄奴。
如果換在大一統的國家,這問題還不好解決?國王頒個聖旨不就得了?“各總督聽令,即日起,各州不得蓄奴,違者格殺勿論,欽此”,不就解決了? 但是,林肯總統做不到。
為什麼?因為在美國的憲法體系中,國有國權,州有州權。
在南部各州看來,你們北方要讓我們廢奴,這是違反憲法第十修正案,侵犯了我們的“保留州權”。
甚至,在他們看來,北方的聯邦政府成了新的英國王室,既然當年你們可以向英國宣布獨立,為什麼今天我們不能向你們宣布獨立?所以,明明是一場道德上的善惡之争、經濟上的利益之争,最後,因為美國的國家結構,表現為一場聯邦權和州權的鬥争。
1861年,美國内戰爆發。
按理說,這應該是美國國家建構的大好時機。
我們之前的課談到,戰争是國家建構的動力。
事實上,内戰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國的國家建構。
比如,美國第一次征收聯邦收入稅,就是在1861年。
當時為了打仗,林肯政府不得不頒布法令征稅,當然,稅率很低。
但是,美國人的反國家主義基因太強大了,戰争結束不久,1872年,他們居然就把聯邦收入稅給取消了。
因為仗都打完了,怎麼好意思還接着收稅?1894年的時候,政府因為出現财政問題
所以,從一開始,美國人建立的就是一個“反國家的國家”,它把中央集權視為洪水猛獸,處處對之進行提防。
體現在國家結構上,就是所謂的“平行權力”結構,也就是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各有自己的權力領地,彼此是平行關系,而不是上下級關系。
直到今天,相當程度上仍然如此。
在中國,部級幹部大于廳級幹部,廳級幹部大于處級幹部,這其中有清晰的等級關系。
美國的聯邦制卻不能這樣理解。
特朗普的聯邦政府說要驅趕非法移民的子女,很多市政府卻說,歡迎非法移民的子女到我們這裡來避難。
特朗普說,美國要退出《巴黎協定》,很多州政府卻說,你想退就退,但是我們不退,以至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幾年後,其實美國還有65%的人口還留在《巴黎協定》中。
有一段時間特朗普刁難外國留學生,說如果學校有網課,今年秋天你們就不用來美國了,但這個政策宣布之後,美國立刻有18個州宣布要起訴聯邦政府。
所以,美國政府并不是鐵闆一塊,總統也不是一言既出、驷馬難追——事實上,總統一言既出,各州、各市、各法院、各議員幾百匹馬可以去追。
我們知道,美國這個國家的英文全稱是UnitedStatesofAmerica。
其中,State這個詞是加了s的,是個複數,美國是States,而不是State。
理解了這個s,是理解美國人的“國家觀”一把最關鍵的鑰匙。
19世紀:平行權力結構的繼續 正是因為這種去中心化的“國家觀”,美國的聯邦政府從一開始就“先天不足”。
我們上次課講到,唐代中國設立了極其發達的文官制,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九寺五監十二衛,禦史台、觀察使、節度使……1000年後的美國,聯邦政府剛成立時一共有多少個部門呢?四個。
一個國務院,一個戰争部,一個财政部,一個檢察長,所以美國第一個内閣的畫像裡,加上華盛頓一共是五個人,也就剛夠一桌麻将的人數加一個替補。
一開始美國的常備軍是多少人呢?隻有幾百人,到1800年,也就是美國宣布獨立已經20多年之後,美國常備軍也隻有3000多人。
同一個時期,英國的軍隊是20萬人。
所以,無論是從哪個角度來看,當時的美國就其國家能力而言,隻能用“寒酸”兩個字來形容。
此後的100多年裡,美國也沒有擺脫這種“寒酸”。
其實,1787年制憲會議,隻是聯邦黨人和反聯邦黨人鬥争的第一個回合,之後,這種鬥争不斷變形、重生、體現到美國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19世紀上半葉,美國的兩個黨派主要在為什麼而鬥争呢?今天看來,這場鬥争的焦點簡直很無聊——為要不要建立一個國家銀行而打得不可開交。
我們今天會覺得,一個國家有一個中央銀行,這再正常不過了,金融市場需要政府調控嘛,對不對?而且,反聯邦黨人不讓聯邦政府征收收入稅,那聯邦黨人通過銀行借錢還不行嗎?你們到底要怎樣? 但是,在當時很多美國人看來,國家銀行因為沾了“國家”兩個字,就顯得非常邪惡。
他們覺得,賦予政府借錢的權力、貸款的權力,把錢和權力交到同一隻手上,這太可怕了,這不就是一個腐敗許可證嗎?所以傑弗遜說,銀行比常備軍還要可怕。
整個19世紀上半葉,美國的兩黨就為這個事情打得不可開交,最後,反國家銀行的傑克遜總統1832年連任就職,美國的國家銀行于1836年解散。
反聯邦黨人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又比如,美國為什麼會打内戰?相當程度上,還是因為美國的“平行權力”體系。
我們都知道,美國内戰的根源是奴隸制問題,北方反對蓄奴,南方依賴蓄奴。
如果換在大一統的國家,這問題還不好解決?國王頒個聖旨不就得了?“各總督聽令,即日起,各州不得蓄奴,違者格殺勿論,欽此”,不就解決了? 但是,林肯總統做不到。
為什麼?因為在美國的憲法體系中,國有國權,州有州權。
在南部各州看來,你們北方要讓我們廢奴,這是違反憲法第十修正案,侵犯了我們的“保留州權”。
甚至,在他們看來,北方的聯邦政府成了新的英國王室,既然當年你們可以向英國宣布獨立,為什麼今天我們不能向你們宣布獨立?所以,明明是一場道德上的善惡之争、經濟上的利益之争,最後,因為美國的國家結構,表現為一場聯邦權和州權的鬥争。
1861年,美國内戰爆發。
按理說,這應該是美國國家建構的大好時機。
我們之前的課談到,戰争是國家建構的動力。
事實上,内戰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國的國家建構。
比如,美國第一次征收聯邦收入稅,就是在1861年。
當時為了打仗,林肯政府不得不頒布法令征稅,當然,稅率很低。
但是,美國人的反國家主義基因太強大了,戰争結束不久,1872年,他們居然就把聯邦收入稅給取消了。
因為仗都打完了,怎麼好意思還接着收稅?1894年的時候,政府因為出現财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