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美國:國家建構的另類道路(1)
關燈
小
中
大
療創新,也可能制造大政府。
所以,在美國,反對政府接管醫保的不僅僅是一小撮共和黨政客,而是有相當的草根基礎。
2010年左右“新茶黨運動”興起的時候,我和學生說,這正是美國最獨特的地方,它可能是地球上唯一一個很多底層民衆動員起來、反對政府給自己增加福利的國家。
所以,美國的“反國家主義”傳統,哪怕在西方世界,其程度也是非常獨特的。
去年的新冠疫情,很多人對美國的疫情防控能力之低下感到震驚。
固然,特朗普政府的無能和反智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其實,放在美國的“反國家主義”傳統下,這一點或許又不是那麼難以理解。
畢竟,美國這個國家的優勢從來不是國家能力,而是個體創造性和社會活力,是喬布斯和馬斯克,是愛迪生和邁克爾·傑克遜。
碰到需要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時候,除非是極大的危機來臨,它往往團結不起來,經常是特别遲緩和笨拙,不同層級和部門之間打來打去、互相拆台。
可以說,美國這個國家,由于對國家權力的極度警覺,導緻了一種“制度化的混亂”。
立憲時刻:反國家主義的源頭 這種反國家的政治傳統從何而來?從美國的立國精神而來。
1776年北美為什麼會爆發獨立戰争?因為北美民衆痛恨那個遙遠的、高高在上的、試圖中央集權的英國政府,所以在立國的過程中,他們處處把獨立戰争前的英國作為假想敵來對待,無數制度設計都是為了防止另一個遙遠的、高高在上的、中央集權的政府出現。
事實上,獨立戰争後,北美的民衆一開始就沒打算建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我們知道,獨立戰争前,北美不是1個殖民地,而是13個,這13個殖民地的關系,幾乎相當于13個獨立的主權國家。
趕跑英國之後,大家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了,軍隊也解散了,華盛頓本人都回家種地去了。
因此,最開始北美成立的并不是聯邦,而是邦聯,也就是13個獨立的國家組成一個聯合體,連中央政府都沒有,隻有一個議員都經常不來上班的國會,類似于我們今天的聯合國。
但是後來,一批被稱為“聯邦黨人”的政治家,比如漢密爾頓、麥迪遜,他們實在不甘心,他們覺得,如此天時地利、風雲際會,為什麼不建立一個更強大的國家?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曆史機會。
而且,從現實的角度來說,獨立戰争打仗的錢都還沒有還上呢,你們這些州往哪跑? 于是,他們召集了著名的費城會議,也就是美國的制憲會議,推動松散的“邦聯”結合成更加緊密的“聯邦”。
當時很多趕到費城開會的州代表,是到了之後才知道,原來這個會議不僅僅是為了修補一下邦聯,而是要立憲、要建立更強大的聯邦政府,所以有些人當場憤而退會。
55個人到會,最後隻有39個人簽署費城憲法,那16個人,就這樣白白錯過了成為“開國之父”的機會。
費城的制憲過程,充滿了聯邦黨人和反聯邦黨人的鬥争。
為什麼鬥争?簡言之,聯邦黨人主張強化聯邦政府,反聯邦黨人認為權力應該更多地交給各州和民衆。
所以,這是一場國家建構的路線鬥争。
大家想想,在中文裡,“聯邦”這個詞包含着什麼樣的心理暗示?分散、離心,對不對?如果有人說,要把中國聯邦化,大家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很多人可能會拍案而起——你想幹什麼?分裂祖國嗎?因為我們中國的政治傳統是大一統,而聯邦就意味着分散。
但是,在1787年的美國,“聯邦”這個詞的含義剛好相反,它意味着“集中”,意味着“凝聚”,為什麼?因為獨立之前的美國傳統完全是自治,所以,聯邦就意味着分散的13個州結合到一起。
所以,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含義可能是截然相反的。
就國家建構而言,我們不可碰觸的下限,卻是他們難以企及的上限。
理解“聯邦”這個詞在美國的語境中意味着“集中”,而且是非常可疑的“集中”,那麼你就找到了理解美國政治的入口。
聯邦黨人和反聯邦黨人在費城打得不可開交,最後誰赢了?表面上看,是聯邦黨人赢了,因為美國畢竟從“邦聯”變成了“聯邦”,建立了聯邦政府,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但是,這場戰鬥,實際上隻能說雙方各有勝負,因為聯邦黨人的每一個得分,都有反聯邦黨人的得分與之對應,所有可能着火的地方,他們都給配上了一個滅火器。
比如,聯邦黨人的确成功建立了常備軍,也就是說,美國終于有個國家軍隊了。
但是,為了防止國家軍隊像當年的英國軍隊一樣為所欲為,反聯邦黨人通過憲法第二修正案設立了一個對沖機制——民衆持槍權。
聯邦政府必須有軍隊,好,那我們民衆也可以成立民兵,也可以持有武器,将來你們要鎮壓我們的時候,我們不至于手無寸鐵。
又比如,聯邦黨人通過憲法第一條第八款賦予了聯邦政府一系列權力,但是,為了防止聯邦政府權力失控,反聯邦黨人加入了憲法第十修正案,也就是“州權保留條款”,它規定:“憲法未授予合衆國、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權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
”也
所以,在美國,反對政府接管醫保的不僅僅是一小撮共和黨政客,而是有相當的草根基礎。
2010年左右“新茶黨運動”興起的時候,我和學生說,這正是美國最獨特的地方,它可能是地球上唯一一個很多底層民衆動員起來、反對政府給自己增加福利的國家。
所以,美國的“反國家主義”傳統,哪怕在西方世界,其程度也是非常獨特的。
去年的新冠疫情,很多人對美國的疫情防控能力之低下感到震驚。
固然,特朗普政府的無能和反智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其實,放在美國的“反國家主義”傳統下,這一點或許又不是那麼難以理解。
畢竟,美國這個國家的優勢從來不是國家能力,而是個體創造性和社會活力,是喬布斯和馬斯克,是愛迪生和邁克爾·傑克遜。
碰到需要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時候,除非是極大的危機來臨,它往往團結不起來,經常是特别遲緩和笨拙,不同層級和部門之間打來打去、互相拆台。
可以說,美國這個國家,由于對國家權力的極度警覺,導緻了一種“制度化的混亂”。
立憲時刻:反國家主義的源頭 這種反國家的政治傳統從何而來?從美國的立國精神而來。
1776年北美為什麼會爆發獨立戰争?因為北美民衆痛恨那個遙遠的、高高在上的、試圖中央集權的英國政府,所以在立國的過程中,他們處處把獨立戰争前的英國作為假想敵來對待,無數制度設計都是為了防止另一個遙遠的、高高在上的、中央集權的政府出現。
事實上,獨立戰争後,北美的民衆一開始就沒打算建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我們知道,獨立戰争前,北美不是1個殖民地,而是13個,這13個殖民地的關系,幾乎相當于13個獨立的主權國家。
趕跑英國之後,大家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了,軍隊也解散了,華盛頓本人都回家種地去了。
因此,最開始北美成立的并不是聯邦,而是邦聯,也就是13個獨立的國家組成一個聯合體,連中央政府都沒有,隻有一個議員都經常不來上班的國會,類似于我們今天的聯合國。
但是後來,一批被稱為“聯邦黨人”的政治家,比如漢密爾頓、麥迪遜,他們實在不甘心,他們覺得,如此天時地利、風雲際會,為什麼不建立一個更強大的國家?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曆史機會。
而且,從現實的角度來說,獨立戰争打仗的錢都還沒有還上呢,你們這些州往哪跑? 于是,他們召集了著名的費城會議,也就是美國的制憲會議,推動松散的“邦聯”結合成更加緊密的“聯邦”。
當時很多趕到費城開會的州代表,是到了之後才知道,原來這個會議不僅僅是為了修補一下邦聯,而是要立憲、要建立更強大的聯邦政府,所以有些人當場憤而退會。
55個人到會,最後隻有39個人簽署費城憲法,那16個人,就這樣白白錯過了成為“開國之父”的機會。
費城的制憲過程,充滿了聯邦黨人和反聯邦黨人的鬥争。
為什麼鬥争?簡言之,聯邦黨人主張強化聯邦政府,反聯邦黨人認為權力應該更多地交給各州和民衆。
所以,這是一場國家建構的路線鬥争。
大家想想,在中文裡,“聯邦”這個詞包含着什麼樣的心理暗示?分散、離心,對不對?如果有人說,要把中國聯邦化,大家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很多人可能會拍案而起——你想幹什麼?分裂祖國嗎?因為我們中國的政治傳統是大一統,而聯邦就意味着分散。
但是,在1787年的美國,“聯邦”這個詞的含義剛好相反,它意味着“集中”,意味着“凝聚”,為什麼?因為獨立之前的美國傳統完全是自治,所以,聯邦就意味着分散的13個州結合到一起。
所以,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含義可能是截然相反的。
就國家建構而言,我們不可碰觸的下限,卻是他們難以企及的上限。
理解“聯邦”這個詞在美國的語境中意味着“集中”,而且是非常可疑的“集中”,那麼你就找到了理解美國政治的入口。
聯邦黨人和反聯邦黨人在費城打得不可開交,最後誰赢了?表面上看,是聯邦黨人赢了,因為美國畢竟從“邦聯”變成了“聯邦”,建立了聯邦政府,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但是,這場戰鬥,實際上隻能說雙方各有勝負,因為聯邦黨人的每一個得分,都有反聯邦黨人的得分與之對應,所有可能着火的地方,他們都給配上了一個滅火器。
比如,聯邦黨人的确成功建立了常備軍,也就是說,美國終于有個國家軍隊了。
但是,為了防止國家軍隊像當年的英國軍隊一樣為所欲為,反聯邦黨人通過憲法第二修正案設立了一個對沖機制——民衆持槍權。
聯邦政府必須有軍隊,好,那我們民衆也可以成立民兵,也可以持有武器,将來你們要鎮壓我們的時候,我們不至于手無寸鐵。
又比如,聯邦黨人通過憲法第一條第八款賦予了聯邦政府一系列權力,但是,為了防止聯邦政府權力失控,反聯邦黨人加入了憲法第十修正案,也就是“州權保留條款”,它規定:“憲法未授予合衆國、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權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