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國家能力從何而來?文官制與國家
關燈
小
中
大
險的、離心的。
科舉制的一大功能,就是把四處沖撞的精英沖動,納入到一個軌道上來,那就是讀書做官,為皇帝效力。
這就類似于面對四處蔓延的洪流,給挖一個溝渠,把所有的水都給引到這一個水渠當中,讓水勢變得可控。
所以,科舉制的厲害之處,不僅僅在于選拔了一批人才,而且是通過利益和價值導向制造了一個龐大的士人階層。
10,000個人去參加考試,最後可能隻取100個人做官,但是科舉的功能不僅僅是找到這100個人,而是讓那9900個人也加入這個遊戲,這就是科舉制政治吸納的功能。
所以,在古代中國,無論是窮人富人、商人地主、士族門閥,但凡能供得起的,幾乎都讓孩子去讀書、考試、做官,而不是說,這孩子畫畫天賦挺高,咱培養他做個達·芬奇;或者,這孩子這麼會做買賣,就讓他去創業吧。
這種崇尚讀書做官、抑制武人、貶低經商、貶低技術的文化,從我們漢語裡一些常用詞彙,都可以看得出來,在其他國家的曆史上,騎士、武士往往是榮譽的象征,但是在中國,我們把習武之人叫什麼?叫作“一介武夫”。
其他行業也類似,商人經常被叫作“奸商”,技術創新被視為“奇淫巧技”,音樂叫作“靡靡之音”。
但是讀書人呢?“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這就是科舉制的妙處,它把社會精英的能量都吸附到政治角逐當中,越靠近權力中心,就越被視為成功。
當然,知識分子入仕之後,也不完全是皇帝的附庸。
文官集團也常常根據“四書五經”去規勸皇帝,“皇上,你要勤政愛民啊”“皇上,你不能任人唯親啊”“皇上,酒喝多了傷身體啊”,等等等等。
曆史上有氣節的清官名臣,我們聽說過很多,魏征、海瑞等,最有名的就是方孝孺,因為反對明成祖朱棣篡位而被株連十族。
所以有學者說,中國曆來有政統和道統之分野,政統就是皇帝的權力,而道統則由儒生來诠釋,換句話說,你有暴力,我有道理;你有高牆,我有雞蛋;就算你把我打死,我還是能通過我的死把你給釘到曆史的恥辱柱上。
但是,總的來說,有氣節、有原則的文官隻是一小部分。
更重要的是,文官集團能給皇帝帶去的約束是軟約束,是道德壓力,是苦口婆心,至于皇帝聽不聽,那要看運氣了。
碰到唐太宗這樣心胸寬廣的,會傳下君臣關系的佳話,碰到明成祖這樣的,那就是自殺襲擊了。
而掌握槍杆子的武人集團、掌握錢袋子的财閥集團,他們對王權的約束則是硬約束,他們靠的不是苦口婆心,而是兵臨城下,是釜底抽薪。
所以,中國的皇權最後選中文官集團來施政,實行“學而優則仕”,而不是“武而優則仕”“商而優則仕”,自有它的合理性。
回顧中國兩千年的皇權史,為什麼後一千年比前一千年政權更穩定?科舉是一個分水嶺,宋代是科舉制走向成熟的朝代。
宋之前,皇權經常被各種諸侯、門閥、豪強、士族、藩鎮侵蝕;宋之後,除了外敵,很少有什麼社會勢力能挑戰皇權,“封建回歸的壓力”逐漸消退。
一定程度上,這就是科舉制的力量。
所以,總結一下,為什麼說文官制對于中國的國家能力意義重大?首先,文官制中的“官”,也就是官僚集團,通過一個細密的組織網絡,把一個龐大的帝國給捆到一起,産生了巨大的組織紅利。
其次,文官制中的“文”,則通過抑制武人、财閥、宗教力量等,把社會精英引流到了讀書做官、為皇帝服務的道路上來。
這兩個機制相結合,文官制大大強化了古代中國的國家能力,并使這種能力成為一種深厚的傳統。
王朝可以亡,政治文明卻不會亡;國家可以改名換姓,但是國家主義卻可以生生不息。
直到今天,我們還在親身經曆着強大文官制帶來的很多優勢,比如前面講到的,中國基建的神速、疫情防控的高效、治安狀況的良好等。
但是,另一方面,過于細密的官僚體系、過于強大的國家能力,也可能意味着國家淹沒社會、國家取消社會。
就中國而言,曆朝曆代“官”對“民”的壓迫,我們從各種曆史記載中早已熟知。
杜甫的名篇《石壕吏》就是對這種壓迫的寫照:“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這種官與民的不對稱,帶來無數的悲劇。
對“讀書做官”的過度推崇,在曆史上也長期抑制了中國社會其他維度的發展,工商業的萎靡、科技的落後、軍事戰鬥力的萎縮等,都與此相關。
所以,古代中國早期雖然秩序沒有那麼穩固,但是相對生機勃勃,越到後期就越暮氣沉沉。
有一些學者認為,中國最早發明了文官制度,所以中國是最早的現代政治國家。
對此,或許可以存疑。
思想家韋伯曾指出,古代中國的官僚制,本質上是家産官僚制,不同于政治中立的現代官僚制。
家産官僚制,意味着這個官僚機構再精細、再高效,它是有姓的——在漢代,它姓劉;在宋朝,它姓趙;在唐朝,它姓李;在清朝,它姓愛新覺羅。
當一個官僚集團頭上頂着“一家之姓”的時候,它能否真的成為天下之公器?黃宗羲說:“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
”這才是真正的現代精神,這種文官集團所運行的,才是真正的現代國家。
科舉制的一大功能,就是把四處沖撞的精英沖動,納入到一個軌道上來,那就是讀書做官,為皇帝效力。
這就類似于面對四處蔓延的洪流,給挖一個溝渠,把所有的水都給引到這一個水渠當中,讓水勢變得可控。
所以,科舉制的厲害之處,不僅僅在于選拔了一批人才,而且是通過利益和價值導向制造了一個龐大的士人階層。
10,000個人去參加考試,最後可能隻取100個人做官,但是科舉的功能不僅僅是找到這100個人,而是讓那9900個人也加入這個遊戲,這就是科舉制政治吸納的功能。
所以,在古代中國,無論是窮人富人、商人地主、士族門閥,但凡能供得起的,幾乎都讓孩子去讀書、考試、做官,而不是說,這孩子畫畫天賦挺高,咱培養他做個達·芬奇;或者,這孩子這麼會做買賣,就讓他去創業吧。
這種崇尚讀書做官、抑制武人、貶低經商、貶低技術的文化,從我們漢語裡一些常用詞彙,都可以看得出來,在其他國家的曆史上,騎士、武士往往是榮譽的象征,但是在中國,我們把習武之人叫什麼?叫作“一介武夫”。
其他行業也類似,商人經常被叫作“奸商”,技術創新被視為“奇淫巧技”,音樂叫作“靡靡之音”。
但是讀書人呢?“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這就是科舉制的妙處,它把社會精英的能量都吸附到政治角逐當中,越靠近權力中心,就越被視為成功。
當然,知識分子入仕之後,也不完全是皇帝的附庸。
文官集團也常常根據“四書五經”去規勸皇帝,“皇上,你要勤政愛民啊”“皇上,你不能任人唯親啊”“皇上,酒喝多了傷身體啊”,等等等等。
曆史上有氣節的清官名臣,我們聽說過很多,魏征、海瑞等,最有名的就是方孝孺,因為反對明成祖朱棣篡位而被株連十族。
所以有學者說,中國曆來有政統和道統之分野,政統就是皇帝的權力,而道統則由儒生來诠釋,換句話說,你有暴力,我有道理;你有高牆,我有雞蛋;就算你把我打死,我還是能通過我的死把你給釘到曆史的恥辱柱上。
但是,總的來說,有氣節、有原則的文官隻是一小部分。
更重要的是,文官集團能給皇帝帶去的約束是軟約束,是道德壓力,是苦口婆心,至于皇帝聽不聽,那要看運氣了。
碰到唐太宗這樣心胸寬廣的,會傳下君臣關系的佳話,碰到明成祖這樣的,那就是自殺襲擊了。
而掌握槍杆子的武人集團、掌握錢袋子的财閥集團,他們對王權的約束則是硬約束,他們靠的不是苦口婆心,而是兵臨城下,是釜底抽薪。
所以,中國的皇權最後選中文官集團來施政,實行“學而優則仕”,而不是“武而優則仕”“商而優則仕”,自有它的合理性。
回顧中國兩千年的皇權史,為什麼後一千年比前一千年政權更穩定?科舉是一個分水嶺,宋代是科舉制走向成熟的朝代。
宋之前,皇權經常被各種諸侯、門閥、豪強、士族、藩鎮侵蝕;宋之後,除了外敵,很少有什麼社會勢力能挑戰皇權,“封建回歸的壓力”逐漸消退。
一定程度上,這就是科舉制的力量。
所以,總結一下,為什麼說文官制對于中國的國家能力意義重大?首先,文官制中的“官”,也就是官僚集團,通過一個細密的組織網絡,把一個龐大的帝國給捆到一起,産生了巨大的組織紅利。
其次,文官制中的“文”,則通過抑制武人、财閥、宗教力量等,把社會精英引流到了讀書做官、為皇帝服務的道路上來。
這兩個機制相結合,文官制大大強化了古代中國的國家能力,并使這種能力成為一種深厚的傳統。
王朝可以亡,政治文明卻不會亡;國家可以改名換姓,但是國家主義卻可以生生不息。
直到今天,我們還在親身經曆着強大文官制帶來的很多優勢,比如前面講到的,中國基建的神速、疫情防控的高效、治安狀況的良好等。
但是,另一方面,過于細密的官僚體系、過于強大的國家能力,也可能意味着國家淹沒社會、國家取消社會。
就中國而言,曆朝曆代“官”對“民”的壓迫,我們從各種曆史記載中早已熟知。
杜甫的名篇《石壕吏》就是對這種壓迫的寫照:“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這種官與民的不對稱,帶來無數的悲劇。
對“讀書做官”的過度推崇,在曆史上也長期抑制了中國社會其他維度的發展,工商業的萎靡、科技的落後、軍事戰鬥力的萎縮等,都與此相關。
所以,古代中國早期雖然秩序沒有那麼穩固,但是相對生機勃勃,越到後期就越暮氣沉沉。
有一些學者認為,中國最早發明了文官制度,所以中國是最早的現代政治國家。
對此,或許可以存疑。
思想家韋伯曾指出,古代中國的官僚制,本質上是家産官僚制,不同于政治中立的現代官僚制。
家産官僚制,意味着這個官僚機構再精細、再高效,它是有姓的——在漢代,它姓劉;在宋朝,它姓趙;在唐朝,它姓李;在清朝,它姓愛新覺羅。
當一個官僚集團頭上頂着“一家之姓”的時候,它能否真的成為天下之公器?黃宗羲說:“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
”這才是真正的現代精神,這種文官集團所運行的,才是真正的現代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