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國家能力從何而來?文官制與國家
關燈
小
中
大
梁”。
在古羅馬,恺撒、屋大維這樣的武将最終壓倒參議院,将共和國改造成帝國。
在奧斯曼帝國,禁衛軍勢力不斷坐大,不但把握各種政府要職,甚至會推翻不聽話的蘇丹。
在普魯士,軍事貴族,也就是所謂的容克集團,主導了其國家建構過程,最終使德國走向軍國主義。
大家最熟悉的例子,莫過于日本。
日本的法西斯化,直接原因就是軍部壓倒文官。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的軍人頻繁刺殺文官,連首相都接二連三地被刺殺,這是日本武人當政的直接表現。
除了武将和軍人當政,西方曆史上還有基督教教士從政的傳統,像法國近代早期,很多“名臣”,比如著名的首相黎塞留,就是教士出身。
還有商人當政,最典型的就是英國,幹脆把東印度公司,一個公司,當作一個行政機構來用。
總之,在許多國家的國家建構過程中,除了王權本身,舞台上活躍的是将軍、貴族、商人、教士,反正沒有讀書人什麼事。
有些國王也喜歡讀書人,比如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特别喜歡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會把他找過來求教,但也就僅限于談談人生和理想,他不會對伏爾泰說,你這麼有學問,要不給你個部長當當? 為什麼中國會形成獨特的“文官”傳統?讀書人什麼都沒有,皇權為什麼要依靠他們來治國?其實,仔細想想會發現,皇權尋求與讀書人結盟,一定程度上恰恰是因為他們什麼都沒有。
因為他們什麼都沒有,沒有自己的軍事基礎,沒有自己的經濟基礎,沒有自己的宗教基礎,所以對皇權不構成真正有力的威脅,恰恰可以成為王權最安全的盟友。
更重要的是,誰說讀書人什麼都沒有?他們有筆杆子啊。
打天下的時候,可能是槍杆子裡出政權,但是坐天下的時候,很大程度上就是筆杆子裡出政權了。
槍杆子讓人“口服”,筆杆子才讓人“心服”。
社會學家邁克爾·曼(MichaelMann)曾經說,權力有四種形态:軍事權力、經濟權力、政治權力,還有就是意識形态權力。
文人所掌握的,正是這第四種權力。
事實上,中國的國家建構,面臨的挑戰和其他國家非常相似——那就是,在中央集權的過程中,離心力量不斷湧現:貴族勢力坐大,門閥财閥權力坐大,武裝力量失控,奇奇怪怪的宗教勢力不斷冒出來,等等。
我把這些離心力量的不斷湧現統稱為“封建回歸的壓力”。
當然,這不是指“封建制”作為一種正式制度回歸,而是指“封建性”的回歸,即權力分散化、碎片化、蜂巢化的自然趨勢。
像西漢的“七王之亂”、東漢的豪強政治、三國的軍閥割據、北朝的關隴集團、唐代的門閥政治、唐中期的藩鎮割據,都是這種“封建回歸”壓力的體現。
為了穩固統治,皇權不得不和這些豪強、門閥、軍閥勢力結盟,但是一旦結盟,這些勢力又有可能喧賓奪主。
所以,中國的國家建構,也不是商鞅頒布一個法令、一夜之間就完成了,而是在跨越千年的進化過程中,反反複複、斷斷續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但是,最終,中國的皇權克服了“封建回歸”的壓力,走向了相對穩定的中央集權體系。
皇權是怎麼做到的?關鍵字,就是文官制中的這個“文”字。
突出“文”,就必須抑武、抑财、抑商、抑教;也隻有聯合“文”,才能抑武、抑财、抑商、抑教。
比如,在中國曆史上,比較成功的皇帝都要抑武削藩,打擊可能坐大的軍事勢力。
這方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不用我多說,劉邦貶韓信、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朱元璋殺開國功臣,都是這種傳統的體現。
又比如,打擊豪強,抑制工商,鉗制可能坐大的經濟勢力,也是中國古代皇權的長期鬥争方向。
秦始皇“徙天下富豪于鹹陽十二萬戶”,漢武帝“算缗告缗”,都是抑制商業勢力的表現。
中國很多朝代都有“抑兼并”的措施,防止土地變得過于集中,防止豪強地主勢力出現,這其中有養民惜民的成分,但是防止經濟權力挑戰政治權力,也是一個重要考慮。
所以,在中國曆史上,很少有能世代積累的财富,因為你一旦富到一定程度,官家常常就盯上你了,把你打回原形。
我看學者王毅寫的《中國皇權制度研究》裡面提到,為什麼中國人的虛無主義精神傳統比較發達?“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等等,正是與皇權下缺乏産權保護的制度結構相關。
打掉了更具獨立性的經濟勢力、軍事勢力、宗教勢力,讀書人集團就浮上來了。
靠什麼機制浮上來?最開始是“察舉”,後來發展出了舉世聞名的“科舉”。
科舉制的優點,大家都知道,它以擇優錄取的方式為官僚機構提供了一批能人,為寒門子弟上升流動提供了一個通道,讓社會競争變得更加公平。
但是,從國家建構的角度來說,它另一個重要的功能,是對社會精英的馴服。
什麼意思?我們知道,每個社會都有向上流動的需要,底層想上升為精英、小精英想上升為大精英,這種沖動如何釋放?在有的社會,是通過戰場功勳,有的通過經商緻富,有的通過土地積累,有的通過教會教職,最不濟的,幹脆通過革命。
但是,所有這些渠道,都可能培養皇權之外的獨立力量,都是危
在古羅馬,恺撒、屋大維這樣的武将最終壓倒參議院,将共和國改造成帝國。
在奧斯曼帝國,禁衛軍勢力不斷坐大,不但把握各種政府要職,甚至會推翻不聽話的蘇丹。
在普魯士,軍事貴族,也就是所謂的容克集團,主導了其國家建構過程,最終使德國走向軍國主義。
大家最熟悉的例子,莫過于日本。
日本的法西斯化,直接原因就是軍部壓倒文官。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20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的軍人頻繁刺殺文官,連首相都接二連三地被刺殺,這是日本武人當政的直接表現。
除了武将和軍人當政,西方曆史上還有基督教教士從政的傳統,像法國近代早期,很多“名臣”,比如著名的首相黎塞留,就是教士出身。
還有商人當政,最典型的就是英國,幹脆把東印度公司,一個公司,當作一個行政機構來用。
總之,在許多國家的國家建構過程中,除了王權本身,舞台上活躍的是将軍、貴族、商人、教士,反正沒有讀書人什麼事。
有些國王也喜歡讀書人,比如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特别喜歡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會把他找過來求教,但也就僅限于談談人生和理想,他不會對伏爾泰說,你這麼有學問,要不給你個部長當當? 為什麼中國會形成獨特的“文官”傳統?讀書人什麼都沒有,皇權為什麼要依靠他們來治國?其實,仔細想想會發現,皇權尋求與讀書人結盟,一定程度上恰恰是因為他們什麼都沒有。
因為他們什麼都沒有,沒有自己的軍事基礎,沒有自己的經濟基礎,沒有自己的宗教基礎,所以對皇權不構成真正有力的威脅,恰恰可以成為王權最安全的盟友。
更重要的是,誰說讀書人什麼都沒有?他們有筆杆子啊。
打天下的時候,可能是槍杆子裡出政權,但是坐天下的時候,很大程度上就是筆杆子裡出政權了。
槍杆子讓人“口服”,筆杆子才讓人“心服”。
社會學家邁克爾·曼(MichaelMann)曾經說,權力有四種形态:軍事權力、經濟權力、政治權力,還有就是意識形态權力。
文人所掌握的,正是這第四種權力。
事實上,中國的國家建構,面臨的挑戰和其他國家非常相似——那就是,在中央集權的過程中,離心力量不斷湧現:貴族勢力坐大,門閥财閥權力坐大,武裝力量失控,奇奇怪怪的宗教勢力不斷冒出來,等等。
我把這些離心力量的不斷湧現統稱為“封建回歸的壓力”。
當然,這不是指“封建制”作為一種正式制度回歸,而是指“封建性”的回歸,即權力分散化、碎片化、蜂巢化的自然趨勢。
像西漢的“七王之亂”、東漢的豪強政治、三國的軍閥割據、北朝的關隴集團、唐代的門閥政治、唐中期的藩鎮割據,都是這種“封建回歸”壓力的體現。
為了穩固統治,皇權不得不和這些豪強、門閥、軍閥勢力結盟,但是一旦結盟,這些勢力又有可能喧賓奪主。
所以,中國的國家建構,也不是商鞅頒布一個法令、一夜之間就完成了,而是在跨越千年的進化過程中,反反複複、斷斷續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但是,最終,中國的皇權克服了“封建回歸”的壓力,走向了相對穩定的中央集權體系。
皇權是怎麼做到的?關鍵字,就是文官制中的這個“文”字。
突出“文”,就必須抑武、抑财、抑商、抑教;也隻有聯合“文”,才能抑武、抑财、抑商、抑教。
比如,在中國曆史上,比較成功的皇帝都要抑武削藩,打擊可能坐大的軍事勢力。
這方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不用我多說,劉邦貶韓信、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朱元璋殺開國功臣,都是這種傳統的體現。
又比如,打擊豪強,抑制工商,鉗制可能坐大的經濟勢力,也是中國古代皇權的長期鬥争方向。
秦始皇“徙天下富豪于鹹陽十二萬戶”,漢武帝“算缗告缗”,都是抑制商業勢力的表現。
中國很多朝代都有“抑兼并”的措施,防止土地變得過于集中,防止豪強地主勢力出現,這其中有養民惜民的成分,但是防止經濟權力挑戰政治權力,也是一個重要考慮。
所以,在中國曆史上,很少有能世代積累的财富,因為你一旦富到一定程度,官家常常就盯上你了,把你打回原形。
我看學者王毅寫的《中國皇權制度研究》裡面提到,為什麼中國人的虛無主義精神傳統比較發達?“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等等,正是與皇權下缺乏産權保護的制度結構相關。
打掉了更具獨立性的經濟勢力、軍事勢力、宗教勢力,讀書人集團就浮上來了。
靠什麼機制浮上來?最開始是“察舉”,後來發展出了舉世聞名的“科舉”。
科舉制的優點,大家都知道,它以擇優錄取的方式為官僚機構提供了一批能人,為寒門子弟上升流動提供了一個通道,讓社會競争變得更加公平。
但是,從國家建構的角度來說,它另一個重要的功能,是對社會精英的馴服。
什麼意思?我們知道,每個社會都有向上流動的需要,底層想上升為精英、小精英想上升為大精英,這種沖動如何釋放?在有的社會,是通過戰場功勳,有的通過經商緻富,有的通過土地積累,有的通過教會教職,最不濟的,幹脆通過革命。
但是,所有這些渠道,都可能培養皇權之外的獨立力量,都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