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國家能力從何而來?文官制與國家

關燈
像網眼過于大、同時網線還不結實的網兜,你一拎起來,東西就會稀裡嘩啦地往下掉。

     如果不橫向比較,而是曆史地看,官僚制就更是一種制度創新——隻不過,在中國,這個制度創新出現得如此之早,以至我們早已不認為它有任何新意。

    為什麼說官僚制是創新?或許,隻有站在封建社會的角度,才能理解“河對岸”的官僚制新鮮在哪兒。

    我們上次課講到,政治學意義上的國家建構,就是去封建諸侯,立中央集權。

    封建社會的結構大體而言是蜂巢型的,在每個蜂巢的内部,諸侯享有極大的自主權。

    而且,他們的爵位是世襲的——世襲就意味着,權力是這些宗室貴族的“私有财産”,天子也不能随便僭越。

    但是,官僚制的結構是金字塔狀的,天子在塔頂,官員隻是天子的代理人,官職不是官員的私有财産,隻是天子“租”給你用。

    開封的老百姓不能說:包大人,您如此深得民心,不如把您的官位傳給您兒子吧。

    那不行。

    在官僚制中,所謂的官職都是皇帝可以随時收回的帽子。

     這種制度變革對于皇權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的。

    封建制下,爵位是不可再生資源,一次就分配完了,面對諸侯,天子再也沒有牌可打了,所以封建制總是很快産生離心力,無論是中國東周時期的三家分晉,還是西歐曆史上查理曼帝國的瓦解,都是這種離心力的表現。

    但是在官僚制中,官職成了可再生資源,天子可以不斷地再分配同一個職位,在每一次再分配中,天子都重新确立了自己的權威。

    這就好像一個導演如果把一個重要角色固定給了某個演員,那麼這個演員就沒有動力繼續讨好這個導演了,反正他抱的是“鐵飯碗”,但是如果每次演出,導演都重新選角,那麼這個劇團裡所有的演員都會向導演競相邀寵。

    這就是官僚制的向心力。

     這種向心力對于中國格外重要。

    為什麼?因為中國大。

    我們知道,越大的疆域越難整合。

    我記得以前看過一個科普文章,講為什麼最大的陸生動物也就是大型恐龍那麼大,而不可能像電影《金剛》裡的那個巨型猩猩那麼大,原因是動物骨骼結構的支撐力有限。

    帝國也是一樣——太大了就容易散架,這也是為什麼像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蒙古帝國,擴張到一定程度,就開始散架。

    這一點,在交通通信極其不發達的古代,尤其如此。

    中國的中原地帶,也就是古代中國最核心的地帶,和整個西歐差不多大,西歐曆史上四分五裂,連這些碎片内部都很難維持凝聚力,而古代中國長期維持着大一統,和官僚制強大的向心力關系巨大。

     中國的官僚制非常早熟。

    有人說起始于戰國,也有人說起始于春秋,甚至還有人說起始于西周。

    不管起點在哪兒,官僚制在秦漢以後日益成熟,到了唐朝則登峰造極。

    以唐朝的中央政府為例,最著名的是其“三省六部制”,這個大家中學課本應該都學過。

    中書省負責起草政令,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又各有四司,一共24司,各司其職。

    除此之外,還有九寺五監,以及管理軍隊的十二衛。

    為了監察這麼多幹部,又設立了有監察權的禦史台。

     這還僅僅是中央層面,也就是“塊塊”,還有條條,也就是地方政府。

    唐玄宗時期,中國有350多個州、1500多個縣。

    州又分上中下三種,縣也分上中下三種。

    為了保持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又設各種“監察使”“節度使”“觀察使”。

    官位官職可謂密密麻麻、四通八達。

    因為我是江西人,出于好奇,我曾經查過“江西”這個名字的由來,發現就是來源于唐代的“地方監察”制度。

    為了監察地方官員,唐代在全國設立了15個監察區,稱為“道”,其中一個“道”叫“江南西道”,這就是江西省名字的由來。

    可以說,這個名字本身,就是古代中國發達官僚制的見證。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來,這是極其精細複雜、幾乎是密不透風的組織網絡。

    這些密密麻麻的經緯線把龐大的中國給捆到一起,深深地嵌入中國社會的肌理。

    就在同時期的歐洲君主為組織幾千人馬而焦頭爛額時,唐朝通過府兵制可以集結40萬~80萬士兵。

    錢穆先生談到唐代的時候感慨:“1000多年前,全國戶口就調查得很清楚了,而且還依照各家經濟情況分成了9個等級,那是何等的細密。

    ”“細密”這個詞,是對中國古代官僚制最好的概括。

    古代中國政府的超級動員能力、财政能力、維穩能力,就是從這個細密的官僚體制當中來。

     圖3-2 唐代官制 中國文官制何以發達之二:文人當政 好,說完“官”,我再來說說文官制裡的“文”。

    這裡的“文”,顯然是指文人、讀書人。

    讀書人當官,學而優則仕,是中國的古老傳統。

    但是,同樣,因為這個傳統在中國太根深蒂固了,我們反而意識不到它有多麼獨特。

    其實,放在比較曆史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頗為“奇怪”的現象。

    因為在其他國家的國家建構過程中,系統地培養讀書人當官很少見,武将當政、财閥當政、教士當政才更常見、更自然。

    因為這些人掌握着各種資源,王權需要與之結盟。

    相比之下,讀書人有什麼?除了一支筆杆子,什麼都沒有。

    百無一用是書生,天子為什麼要與你們結盟? 在很多國家,武将才是“國家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