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國家能力從何而來?文官制與國家
關燈
小
中
大
這次課,我們繼續讨論“國家能力從何而來”。
上次課,我們談到“戰争締造國家”,談到密集而劇烈的戰争如何導緻國家權力結構的中央集權化。
但是,國家建構僅靠“戰争”顯然是不夠的,因為“打天下”和“坐天下”需要的國家能力很可能不同。
“打天下”靠什麼?極端地說,靠“狠”,越徹底地把國家轉化為一個戰争機器,就越能打赢戰争。
但是,你不能靠戰争機器去“坐天下”,就像你不能靠百米沖刺的速度跑馬拉松。
那麼,除了戰争,國家能力還能從何而來?答案可能很多,這次課我想讨論一個重要因素——文官制。
說到文官制,大家首先想到哪個國家?對,中國。
中國是文官制的發源地,也是文官制登峰造極的集大成者。
這次課我們就來談談中國的文官制,以及為什麼“文官制”對于中國的國家能力建構至關重要。
中國強大的國家能力傳統 在展開讨論之前,有一點必須強調,這也是全世界人有目共睹的一點:中國的國家能力非常強大。
對此,我們生活在中國感受應該最深。
前面說過,暴力壟斷能力是一個國家的核心要素。
我給大家一組數字,大家可能就能理解中國這方面的國家能力了。
2018年,薩爾瓦多每10萬人的謀殺率是52,這是全球最高的謀殺率;美國是5,這在發達國家裡也算很高的了。
中國是多少呢?0.5。
連丹麥,我們之前講到過的模範國家,每10萬人的謀殺率都有1,是中國的兩倍。
即使數字細節也許存在争議,但是無疑,現在中國的治安是非常好的,這不僅僅是和發展中國家比,而且是和發達國家比。
哪怕去巴塞羅那甚至巴黎這樣的發達城市旅行,也會有當地的朋友告誡我,如果你去哪哪哪,一定要小心啊。
但是反過來,如果是我的外國朋友到北京,我通常不會說,哪哪哪你最好不要去。
再舉個例子。
我前兩年聽過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TillettAllison)的一個演講,他在裡面提到一個細節。
他說,2012年,馬薩諸塞州政府決定維修哈佛大學附近的一座橋,計劃花兩年時間。
結果花了多久呢?花了五年時間以及三倍的預算,才修好這座橋。
然後,他拿這個例子和北京三元橋的一次維修相比,工程量類似,北京花了多久呢?43個小時。
這就是中國異乎尋常的國家能力。
最近的例子則近在眼前了。
近年的新冠病毒,中國在防控疫情方面的雷厲風行,也是舉世公認。
我記得2020年6月有幾天,北京的新發地市場發現了100多例新冠患者,當時北京立刻嚴陣以待,出動大批武警封鎖新發地市場,全城鋪開核酸檢測,學校重新停課,很多商業機構也重新停業。
有個小細節我印象很深。
當時有個網民,說他收到政府部門的一條短信,内容是他最近去過新發地,讓他立刻去接受檢測。
他開始還納悶,我最近沒有去過新發地市場啊。
後來猛然想起來,那段時間有一次,他曾經以時速80邁的速度路過新發地附近的京開高速,但就是這樣,還是被“發現”了。
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無論是疫情防控、維穩,還是高鐵的建設、全民醫保體系的建立、精準扶貧、“一帶一路”、大學擴招,等等,都可以看到一個雷厲風行的政府身影。
正是因此,在比較政治學中,中國幾乎成了國家能力的象征。
但是,衆所周知,強大的國家能力在中國,是一個深厚的傳統,而不僅僅是一個當代現象。
為什麼會形成這個傳統?原因很多,上次我們讨論了春秋戰國時期密集的戰争,如何催生中國早熟的中央集權體系。
但是這次課,我想集中讨論另一個因素——發達的文官制。
什麼是文官制?中國曆史上的文官制發達在哪兒?為什麼它對于中國的國家能力至關重要?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這一點,我想分别解析“文官制”裡的這兩個字——“文”與“官”,看看其中有什麼道理。
中國文官制何以發達之一:細密的政治經緯線 首先,我們來看“官”這個字。
“文官制”裡面的“官”是什麼?就是官僚系統。
官僚系統是什麼?就是政府的條條與塊塊——所謂條條,就是各級政府;所謂塊塊,就是政府各部門。
條條與塊塊,就像經線和緯線,編成一個政治網絡,附着在整個社會肌體之上。
大家今天可能覺得,OK,這有什麼了不起的嗎?有層級、分部門的政府,不是每個時代、每個國家都有嗎?當然不是。
哪怕在現代社會,有很多國家的官僚制都是非常薄弱的——他們或者沒有能力和資源建立向下縱深、分工精密的官僚體系,或者就算建立了,這些官僚體系也不聽話,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無組織、無紀律”,結果就是整個國家陷入孤家寡人的“個人統治”,而不是有組織支撐的“官僚統治”。
這種個人統治的政體往往是很脆弱的,我們在前面的課程中談到過一個現象,叫作“弱獨裁者現象”,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情況。
生活常識告訴我們:組織即力量,組織即效率,有組織的10個人,往往能打敗無組織的100個人。
官僚制塑造國家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通過細密的組織網絡,找到了動員、組織或強制社會的着力點,把一個一盤散沙的社會給凝聚了起來。
而那些缺乏官僚制的國家,就
上次課,我們談到“戰争締造國家”,談到密集而劇烈的戰争如何導緻國家權力結構的中央集權化。
但是,國家建構僅靠“戰争”顯然是不夠的,因為“打天下”和“坐天下”需要的國家能力很可能不同。
“打天下”靠什麼?極端地說,靠“狠”,越徹底地把國家轉化為一個戰争機器,就越能打赢戰争。
但是,你不能靠戰争機器去“坐天下”,就像你不能靠百米沖刺的速度跑馬拉松。
那麼,除了戰争,國家能力還能從何而來?答案可能很多,這次課我想讨論一個重要因素——文官制。
說到文官制,大家首先想到哪個國家?對,中國。
中國是文官制的發源地,也是文官制登峰造極的集大成者。
這次課我們就來談談中國的文官制,以及為什麼“文官制”對于中國的國家能力建構至關重要。
中國強大的國家能力傳統 在展開讨論之前,有一點必須強調,這也是全世界人有目共睹的一點:中國的國家能力非常強大。
對此,我們生活在中國感受應該最深。
前面說過,暴力壟斷能力是一個國家的核心要素。
我給大家一組數字,大家可能就能理解中國這方面的國家能力了。
2018年,薩爾瓦多每10萬人的謀殺率是52,這是全球最高的謀殺率;美國是5,這在發達國家裡也算很高的了。
中國是多少呢?0.5。
連丹麥,我們之前講到過的模範國家,每10萬人的謀殺率都有1,是中國的兩倍。
即使數字細節也許存在争議,但是無疑,現在中國的治安是非常好的,這不僅僅是和發展中國家比,而且是和發達國家比。
哪怕去巴塞羅那甚至巴黎這樣的發達城市旅行,也會有當地的朋友告誡我,如果你去哪哪哪,一定要小心啊。
但是反過來,如果是我的外國朋友到北京,我通常不會說,哪哪哪你最好不要去。
再舉個例子。
我前兩年聽過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TillettAllison)的一個演講,他在裡面提到一個細節。
他說,2012年,馬薩諸塞州政府決定維修哈佛大學附近的一座橋,計劃花兩年時間。
結果花了多久呢?花了五年時間以及三倍的預算,才修好這座橋。
然後,他拿這個例子和北京三元橋的一次維修相比,工程量類似,北京花了多久呢?43個小時。
這就是中國異乎尋常的國家能力。
最近的例子則近在眼前了。
近年的新冠病毒,中國在防控疫情方面的雷厲風行,也是舉世公認。
我記得2020年6月有幾天,北京的新發地市場發現了100多例新冠患者,當時北京立刻嚴陣以待,出動大批武警封鎖新發地市場,全城鋪開核酸檢測,學校重新停課,很多商業機構也重新停業。
有個小細節我印象很深。
當時有個網民,說他收到政府部門的一條短信,内容是他最近去過新發地,讓他立刻去接受檢測。
他開始還納悶,我最近沒有去過新發地市場啊。
後來猛然想起來,那段時間有一次,他曾經以時速80邁的速度路過新發地附近的京開高速,但就是這樣,還是被“發現”了。
這種例子不勝枚舉。
無論是疫情防控、維穩,還是高鐵的建設、全民醫保體系的建立、精準扶貧、“一帶一路”、大學擴招,等等,都可以看到一個雷厲風行的政府身影。
正是因此,在比較政治學中,中國幾乎成了國家能力的象征。
但是,衆所周知,強大的國家能力在中國,是一個深厚的傳統,而不僅僅是一個當代現象。
為什麼會形成這個傳統?原因很多,上次我們讨論了春秋戰國時期密集的戰争,如何催生中國早熟的中央集權體系。
但是這次課,我想集中讨論另一個因素——發達的文官制。
什麼是文官制?中國曆史上的文官制發達在哪兒?為什麼它對于中國的國家能力至關重要?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這一點,我想分别解析“文官制”裡的這兩個字——“文”與“官”,看看其中有什麼道理。
中國文官制何以發達之一:細密的政治經緯線 首先,我們來看“官”這個字。
“文官制”裡面的“官”是什麼?就是官僚系統。
官僚系統是什麼?就是政府的條條與塊塊——所謂條條,就是各級政府;所謂塊塊,就是政府各部門。
條條與塊塊,就像經線和緯線,編成一個政治網絡,附着在整個社會肌體之上。
大家今天可能覺得,OK,這有什麼了不起的嗎?有層級、分部門的政府,不是每個時代、每個國家都有嗎?當然不是。
哪怕在現代社會,有很多國家的官僚制都是非常薄弱的——他們或者沒有能力和資源建立向下縱深、分工精密的官僚體系,或者就算建立了,這些官僚體系也不聽話,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無組織、無紀律”,結果就是整個國家陷入孤家寡人的“個人統治”,而不是有組織支撐的“官僚統治”。
這種個人統治的政體往往是很脆弱的,我們在前面的課程中談到過一個現象,叫作“弱獨裁者現象”,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情況。
生活常識告訴我們:組織即力量,組織即效率,有組織的10個人,往往能打敗無組織的100個人。
官僚制塑造國家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通過細密的組織網絡,找到了動員、組織或強制社會的着力點,把一個一盤散沙的社會給凝聚了起來。
而那些缺乏官僚制的國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