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國家能力從何而來?戰争
關燈
小
中
大
前面我們談到,國家能力雖然未必越強越好,但是強大的國家能力非常重要。
很多國家,正是因為國家能力的低下,出現持續的沖突、公共服務水平低下以及經濟發展的瓶頸。
一個顯然的問題是:國家能力從何而來?為什麼有的國家國家能力非常強大,而有的則軟弱無力?在接下來的幾講中,我想談談這個問題。
這一講,我想讨論一個大家可能會覺得意外的因素——戰争。
說到戰争,我們可能都有會一種本能的反感。
毫無疑問,戰争給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可以說罄竹難書。
但是,一個反諷的曆史事實是:在很多層面上,戰争又是現代文明之母。
戰争加速了科技發展,遠至鑄鐵技術的進步,近至核能源、計算機、超聲波等技術的開發和發展,都與戰争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戰争還是現代金融之母,因為打仗要錢,在王室稅收有限的情況下,各路人馬不得不進行金融創新,于是有了債券,有了彙票,有了抵押貸款,有了中央銀行。
戰争甚至還催生了現代民主,為什麼?同樣是因為打仗要錢。
國王要錢而王公貴族不想給,雙方相持不下,最後貴族們說:行,你要錢可以,你得讓我們成立一個議會,凡事得通過議會和我們商量才行。
這就是代議民主的最初起源。
所以,戰争加速科技進步、塑造現代金融、催生代議民主,和我們今天的主題相關的則是,戰争還締造國家。
戰争推動政治結構“中央集權化” 戰争締造國家,這是什麼意思?簡單來說,就是在“弱肉強食,适者生存”的淘汰過程中,戰争強化那些幸存國家的國家能力。
當然,這個觀點不是我個人的發現,而是一批學者的看法。
學者蒂利(CharlesTilly)的名言就是:“戰争締造國家,國家制造戰争。
”(Warsmadestate,statesmadewars.)雖然蒂利的主要分析對象是歐洲國家,但是,他的分析對于其他地區同樣有參考價值。
為什麼說“戰争締造國家”?蒂利的這個觀點發端于一個“轉型之謎”:西歐國家在1500—1800年左右的這幾百年時間裡,經曆了一個政體形态的“巨變”。
什麼巨變?就是西歐國家普遍從“封建體制”走向了“中央集權體制”。
大家都知道,中國曆史上有一個類似的“政體轉型”,即所謂“周秦之變”:封建制的西周,經過春秋戰國的蛻變,慢慢轉變為中央集權的秦朝。
隻不過,在中國,這件事情發生在2000多年前,而歐洲的“周秦之變”要晚一兩千年,且轉型的深度比中國要小得多。
可以說,西歐1500—1800年左右的政體形态變化,是一個遲到的、弱版本的“周秦之變”。
從封建體制到中央集權體制,最大的變化是什麼?形象地說,就是權力從蜂巢結構走向了金字塔結構。
在封建體制下,所謂“領主的領主不是領主”,意味着整個王國的結構是一個一個蜂巢,國王能命令貴族,但是不能直接統治老百姓。
但是,在中央集權體制下,間接統治變成了直接統治——國王打破了貴族這個中間層,直接向國民征兵、征稅,當然也直接提供公共服務。
蜂巢結構的壁壘被消解了,整個國家融合為一個整體的金字塔。
當然,國王和國民之間也有一些中間的官僚,但是官僚是國王任命的,是國王的代理人,不像貴族,貴族成為貴族,是因為他爸爸是貴族,不需要每次都由國王任命。
所以權力的來源是不同的,聽話程度當然也不同。
換個更形象的說法,封建體制下貴族是權力的股東,而中央集權體制下官僚是權力的經理人。
顯然,政治結構的中央集權化意味着國家能力的增強。
其實,要理解歐洲的這場巨變不難。
大家想一想,一般說起歐洲最“厲害”或至少最“知名”的國王,我們通常會想起誰?法國的路易十四、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俄羅斯的彼得大帝等,對不對?這些人有什麼共同點?他們都出現在16—19世紀。
16世紀之前的歐洲國王,我們想得起幾個來嗎?印象比較模糊,是不是?模模糊糊想起“失地王”約翰,被貴族打得滿地找牙,不得不簽訂《大憲章》那個。
還有神聖羅馬帝國的亨利四世,雪地跪求教皇原諒那個。
最多是查理曼大帝,但是他所創造的帝國很快陷入分裂……總之,16世紀之前,我們想不起幾個形象特别霸氣的歐洲國王來,和16—19世紀這種群星璀璨的國王畫卷形成鮮明對比。
為什麼我們的曆史記憶會有這種反差?簡單來說,就是封建制下,國王不那麼重要,隻有在中央集權化的體系中,國王才變成一個傲視群雄的“帝王”形象。
面對這場巨變,蒂利的問題是,或者說,很多學者的困惑是:為什麼?為什麼在歐洲持續了1000多年的封建體制會走向瓦解,而新的中央集權體制會在“制度競争”中勝出?蒂利的答案是:戰争。
大家可能會說,戰争不是古已有之嗎?為什麼16世紀之後,戰争會構建中央集權制的國家?這是因為,盡管戰争古已有之,但就歐洲而言,16世紀
很多國家,正是因為國家能力的低下,出現持續的沖突、公共服務水平低下以及經濟發展的瓶頸。
一個顯然的問題是:國家能力從何而來?為什麼有的國家國家能力非常強大,而有的則軟弱無力?在接下來的幾講中,我想談談這個問題。
這一講,我想讨論一個大家可能會覺得意外的因素——戰争。
說到戰争,我們可能都有會一種本能的反感。
毫無疑問,戰争給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可以說罄竹難書。
但是,一個反諷的曆史事實是:在很多層面上,戰争又是現代文明之母。
戰争加速了科技發展,遠至鑄鐵技術的進步,近至核能源、計算機、超聲波等技術的開發和發展,都與戰争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戰争還是現代金融之母,因為打仗要錢,在王室稅收有限的情況下,各路人馬不得不進行金融創新,于是有了債券,有了彙票,有了抵押貸款,有了中央銀行。
戰争甚至還催生了現代民主,為什麼?同樣是因為打仗要錢。
國王要錢而王公貴族不想給,雙方相持不下,最後貴族們說:行,你要錢可以,你得讓我們成立一個議會,凡事得通過議會和我們商量才行。
這就是代議民主的最初起源。
所以,戰争加速科技進步、塑造現代金融、催生代議民主,和我們今天的主題相關的則是,戰争還締造國家。
戰争推動政治結構“中央集權化” 戰争締造國家,這是什麼意思?簡單來說,就是在“弱肉強食,适者生存”的淘汰過程中,戰争強化那些幸存國家的國家能力。
當然,這個觀點不是我個人的發現,而是一批學者的看法。
學者蒂利(CharlesTilly)的名言就是:“戰争締造國家,國家制造戰争。
”(Warsmadestate,statesmadewars.)雖然蒂利的主要分析對象是歐洲國家,但是,他的分析對于其他地區同樣有參考價值。
為什麼說“戰争締造國家”?蒂利的這個觀點發端于一個“轉型之謎”:西歐國家在1500—1800年左右的這幾百年時間裡,經曆了一個政體形态的“巨變”。
什麼巨變?就是西歐國家普遍從“封建體制”走向了“中央集權體制”。
大家都知道,中國曆史上有一個類似的“政體轉型”,即所謂“周秦之變”:封建制的西周,經過春秋戰國的蛻變,慢慢轉變為中央集權的秦朝。
隻不過,在中國,這件事情發生在2000多年前,而歐洲的“周秦之變”要晚一兩千年,且轉型的深度比中國要小得多。
可以說,西歐1500—1800年左右的政體形态變化,是一個遲到的、弱版本的“周秦之變”。
從封建體制到中央集權體制,最大的變化是什麼?形象地說,就是權力從蜂巢結構走向了金字塔結構。
在封建體制下,所謂“領主的領主不是領主”,意味着整個王國的結構是一個一個蜂巢,國王能命令貴族,但是不能直接統治老百姓。
但是,在中央集權體制下,間接統治變成了直接統治——國王打破了貴族這個中間層,直接向國民征兵、征稅,當然也直接提供公共服務。
蜂巢結構的壁壘被消解了,整個國家融合為一個整體的金字塔。
當然,國王和國民之間也有一些中間的官僚,但是官僚是國王任命的,是國王的代理人,不像貴族,貴族成為貴族,是因為他爸爸是貴族,不需要每次都由國王任命。
所以權力的來源是不同的,聽話程度當然也不同。
換個更形象的說法,封建體制下貴族是權力的股東,而中央集權體制下官僚是權力的經理人。
顯然,政治結構的中央集權化意味着國家能力的增強。
其實,要理解歐洲的這場巨變不難。
大家想一想,一般說起歐洲最“厲害”或至少最“知名”的國王,我們通常會想起誰?法國的路易十四、英國的伊麗莎白一世、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俄羅斯的彼得大帝等,對不對?這些人有什麼共同點?他們都出現在16—19世紀。
16世紀之前的歐洲國王,我們想得起幾個來嗎?印象比較模糊,是不是?模模糊糊想起“失地王”約翰,被貴族打得滿地找牙,不得不簽訂《大憲章》那個。
還有神聖羅馬帝國的亨利四世,雪地跪求教皇原諒那個。
最多是查理曼大帝,但是他所創造的帝國很快陷入分裂……總之,16世紀之前,我們想不起幾個形象特别霸氣的歐洲國王來,和16—19世紀這種群星璀璨的國王畫卷形成鮮明對比。
為什麼我們的曆史記憶會有這種反差?簡單來說,就是封建制下,國王不那麼重要,隻有在中央集權化的體系中,國王才變成一個傲視群雄的“帝王”形象。
面對這場巨變,蒂利的問題是,或者說,很多學者的困惑是:為什麼?為什麼在歐洲持續了1000多年的封建體制會走向瓦解,而新的中央集權體制會在“制度競争”中勝出?蒂利的答案是:戰争。
大家可能會說,戰争不是古已有之嗎?為什麼16世紀之後,戰争會構建中央集權制的國家?這是因為,盡管戰争古已有之,但就歐洲而言,16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