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為什麼要“重新帶回國家”?比較政治學的輪回
關燈
小
中
大
有一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大家可能都注意到,就是流行趨勢會在消失之後突然卷土重來。
20世紀80年代一度流行的闊腿褲,到了90年代可能就顯得很土,可是再過20年,似乎又變得很洋氣。
60年代流行的格子大衣,到了80年代顯得像媽媽服,可是再過20年,又重新變成了時尚的複古風。
其實,流行趨勢的這種螺旋形變化,不僅僅存在于時尚界,也會發生于學術界。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國家”這個概念的命運。
“國家”概念的螺旋形命運 1968年,學者亨廷頓一本著作的誕生可謂石破天驚,這本書叫《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
它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其實它開篇第一句話就點明了,它說:“國家之間最重要的政治差異不是政府的形式,而是政府的深度。
民主和專制的差異,小于體現着組織性、有效性的國家和缺乏這些特質的國家之間的差異。
共産主義國家和西方自由國家都屬于有效的而不是軟弱的政治系統。
” 為什麼說這個觀點石破天驚?因為它居然将蘇聯和美國視為同一類國家。
我們知道,冷戰期間,美蘇勢不兩立,人們通常也認為這兩個國家南轅北轍。
但是,亨廷頓說,如果我們以國家的統治能力而不是政府的統治形式作為區分标準,那麼美蘇屬于同一類國家,姑且稱之為“強國家”,而它們共同的對立面,則是當時陷入各種動蕩、政變和革命的發展中國家,也就是“弱國家”。
事實上,亨廷頓引領了一種趨勢。
在他之後,一批學者開始在研究中強調國家視角。
表現之一,就是一批研究所謂“東亞奇迹”的學者,提出了“發展型國家”理論。
根據這個理論,東亞國家之所以能在所有發展中國家中率先擺脫貧困,是因為它們擁有強大而積極的官僚體系。
在這些國家,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制定了一定的産業政策,協調組織金融、土地、稅收、技術、勞動力等資源,沖向國際市場,實現特定産業的騰飛,并以此撬動整個經濟的發展。
當然,這隻是“國家視角”崛起的一個例子。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研究非洲的學者、研究革命的學者、研究歐洲史的學者,都紛紛開始強調“國家”的重要性。
1985年出版的一本文集,可以說是這個趨勢的标志,這本書的名字就叫“重新帶回國家”。
然而,“國家”剛被帶進鎂光燈下不久,又很快走出舞台中心了。
為什麼?因為蘇東劇變發生了。
蘇聯的垮台極大地改變了比較政治學的研究視野——人們不禁發問:不是說蘇聯很強大嗎?不是說蘇聯和美國本質上是同一類國家嗎?怎麼它說倒就倒了呢?說到底,美國和蘇聯不是同一類國家。
說到底,統治的形式很重要。
于是,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最初幾年,國家視角走向了沉寂。
取而代之的是什麼?是“制度主義”。
我是20世紀90年代上大學的,我記得那會兒人人都在讀諾斯、讀科斯、讀奧爾森、讀哈耶克、讀弗裡德曼……而這些書大體而言都是在論證,制度選擇——經濟制度以及背後的政治制度——才是決定一個國家發展潛力的主要力量,至于國家,則是那個應該被“關進籠子”裡的“老虎”。
可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經過短暫的沉寂,最近十多年,國家視角又一次複活了,“國家”這個概念出門轉了一圈,又回來了。
為什麼?很簡單,國際政治形勢又變化了。
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國際政治最大的變化是蘇聯的垮台,而這個變化塑造了新的政治學焦點,2008年左右之後,國際政治最大的變化就是中國的崛起,以及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在很多地方的受挫。
于是,人們又開始發問:如果制度主義是對的,那麼,為什麼沒有采取西式制度的中國能夠冉冉升起?而很多采用了西方制度的國家則深陷泥沼?制度或許很重要,但是肯定存在重要的甚至更重要的“剩餘變量”。
這個“剩餘變量”是什麼?于是,人們又回到了“國家”。
最能代表這種研究轉向的,莫過于亨廷頓的學生福山。
我們之前提到過《曆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這本書,因為這本書,福山一度被視為西式自由民主的旗手。
但是,他2010年後出
20世紀80年代一度流行的闊腿褲,到了90年代可能就顯得很土,可是再過20年,似乎又變得很洋氣。
60年代流行的格子大衣,到了80年代顯得像媽媽服,可是再過20年,又重新變成了時尚的複古風。
其實,流行趨勢的這種螺旋形變化,不僅僅存在于時尚界,也會發生于學術界。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國家”這個概念的命運。
“國家”概念的螺旋形命運 1968年,學者亨廷頓一本著作的誕生可謂石破天驚,這本書叫《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
它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其實它開篇第一句話就點明了,它說:“國家之間最重要的政治差異不是政府的形式,而是政府的深度。
民主和專制的差異,小于體現着組織性、有效性的國家和缺乏這些特質的國家之間的差異。
共産主義國家和西方自由國家都屬于有效的而不是軟弱的政治系統。
” 為什麼說這個觀點石破天驚?因為它居然将蘇聯和美國視為同一類國家。
我們知道,冷戰期間,美蘇勢不兩立,人們通常也認為這兩個國家南轅北轍。
但是,亨廷頓說,如果我們以國家的統治能力而不是政府的統治形式作為區分标準,那麼美蘇屬于同一類國家,姑且稱之為“強國家”,而它們共同的對立面,則是當時陷入各種動蕩、政變和革命的發展中國家,也就是“弱國家”。
事實上,亨廷頓引領了一種趨勢。
在他之後,一批學者開始在研究中強調國家視角。
表現之一,就是一批研究所謂“東亞奇迹”的學者,提出了“發展型國家”理論。
根據這個理論,東亞國家之所以能在所有發展中國家中率先擺脫貧困,是因為它們擁有強大而積極的官僚體系。
在這些國家,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制定了一定的産業政策,協調組織金融、土地、稅收、技術、勞動力等資源,沖向國際市場,實現特定産業的騰飛,并以此撬動整個經濟的發展。
當然,這隻是“國家視角”崛起的一個例子。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研究非洲的學者、研究革命的學者、研究歐洲史的學者,都紛紛開始強調“國家”的重要性。
1985年出版的一本文集,可以說是這個趨勢的标志,這本書的名字就叫“重新帶回國家”。
然而,“國家”剛被帶進鎂光燈下不久,又很快走出舞台中心了。
為什麼?因為蘇東劇變發生了。
蘇聯的垮台極大地改變了比較政治學的研究視野——人們不禁發問:不是說蘇聯很強大嗎?不是說蘇聯和美國本質上是同一類國家嗎?怎麼它說倒就倒了呢?說到底,美國和蘇聯不是同一類國家。
說到底,統治的形式很重要。
于是,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最初幾年,國家視角走向了沉寂。
取而代之的是什麼?是“制度主義”。
我是20世紀90年代上大學的,我記得那會兒人人都在讀諾斯、讀科斯、讀奧爾森、讀哈耶克、讀弗裡德曼……而這些書大體而言都是在論證,制度選擇——經濟制度以及背後的政治制度——才是決定一個國家發展潛力的主要力量,至于國家,則是那個應該被“關進籠子”裡的“老虎”。
可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經過短暫的沉寂,最近十多年,國家視角又一次複活了,“國家”這個概念出門轉了一圈,又回來了。
為什麼?很簡單,國際政治形勢又變化了。
如果說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國際政治最大的變化是蘇聯的垮台,而這個變化塑造了新的政治學焦點,2008年左右之後,國際政治最大的變化就是中國的崛起,以及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在很多地方的受挫。
于是,人們又開始發問:如果制度主義是對的,那麼,為什麼沒有采取西式制度的中國能夠冉冉升起?而很多采用了西方制度的國家則深陷泥沼?制度或許很重要,但是肯定存在重要的甚至更重要的“剩餘變量”。
這個“剩餘變量”是什麼?于是,人們又回到了“國家”。
最能代表這種研究轉向的,莫過于亨廷頓的學生福山。
我們之前提到過《曆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這本書,因為這本書,福山一度被視為西式自由民主的旗手。
但是,他2010年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