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為什麼要“重新帶回國家”?比較政治學的輪回
關燈
小
中
大
版的《政治秩序的起源》這本書,則像是另一個人寫的。
盡管他觀點的變化本身可能被很多人高估了,但是他研究重心的變化則确定無疑。
在2015年的一篇名為“民主為何表現如此糟糕”的文章中,福山寫道:“為什麼世界範圍内民主的表現會如此令人失望?在我看來,一個重要的核心因素是……在許多新興和現存的民主國家,國家能力沒有跟上人們對于民主的需求。
沒有成功地建立現代的、良治的國家,是近來民主轉型的阿基裡斯之踵。
”看上去,福山在繞了一大圈之後,重新回到了他的導師亨廷頓的旗下。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來,并不存在純粹的政治學問題——政治學研究什麼,這本身就是一個政治學問題。
每一次政治趨勢的巨大變化,都會帶來政治學研究框架的巨大變化。
當然,也正是因為政治趨勢總在變化,我們不能輕易判處任何研究視角的“死刑”,因為如果昨天過時的今天可能回歸,那麼今天過時的明天也可能回歸。
這種“風水輪流轉”的景象與其說證明了學術研究的輕浮,不如說顯示了它的彈性——政治生活本身是複雜的和多變的,所以政治學研究也理應如此。
國家能力何以至關重要? 既然國家重新被帶回,它如何幫助我們理解當下的世界?國家能力很重要,它重要在哪兒?對此,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的闡釋,主要的研究集中在三個方面。
首先,當然是“國家”對于秩序建構的重要性。
我們上次講過,國家的本質是暴力從分散走向壟斷。
因此,一個強國家一定是實現了暴力高度壟斷的國家,也就意味着分散暴力的減少。
曆史地看,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學者曼瑟爾·奧爾森(MancurOlson)曾經有一個說法來形容這個變化,叫作“流寇變坐寇”,rovingbandits變stationarybandits。
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以前可能有10夥、20夥匪徒輪流來打劫你,現在隻剩下一夥了。
一夥匪徒雖然也很危險,但是如果這一夥匪徒明确了自己對這塊領地的所有權,他們就有部分的動力去保護這塊領土、發展這塊領地,畢竟,你把雞都給殺了,就再也撿不到雞蛋了。
但是,當匪徒多達10夥、20夥的時候,沒有任何匪徒會有動力去發展這塊領地,因為我養雞可能是你去撿雞蛋,我種地可能是你去收割,我養豬可能是你去吃肉,那我為什麼要保護好這塊領地?所以,主權國家體系的建構,可以說是一個領地的“産權明晰化”過程,而産權的明晰有助于秩序與效率的提高。
從曆史上來看,暴力的集中化往往也意味着暴力的大規模減少。
我們前面講到過“和平的爆發”,講到過去幾百年,尤其是冷戰結束以後,戰争死亡人數占人口比例的急劇下降。
但是,曆史上,暴力下降最顯著的階段,出現于更早的“國家革命”發生之際,即,人類從部落制、封建制、帝國制走向主權國家這一組織形式之際。
這一點,大家可以看看下頁這張圖(圖3-1)。
圖3-1 “非國家社會”與“國家社會”暴力沖突死亡人數比例(每10萬人暴力死亡人數) (圖片來源:OurWorldinData網站) 這張圖的上方,是“非國家社會”的暴力沖突死亡人數比例,下方是“國家社會”的比例。
大家可以看出,這個對比非常醒目,幾乎是斷崖式的。
以前我們想象原始社會的美好,似乎在原始社會,人們依山傍水過着美好的生活,今天采采果子,明天唱唱山歌,盧梭幹脆把原始人稱為“高貴的野蠻人”。
但是,各種研究表明,原始人生活在極其殘酷的暴力沖突當中,因為缺乏暴力的壟斷而時時刻刻面臨着生命的危險。
今天墨西哥、巴西的黑幫橫行,或者伊拉克、阿富汗的軍閥混戰,雖然不像原始社會那樣徹底無政府,但也是國家能力低下的表現。
有學者通過研究發現,其實一個國家陷入長期内戰,往往未必是因為叛軍多麼強大,而可能僅僅是因為政府軍過于軟弱,無法将星星之火掐滅。
這意味着,在國家能力低下的地方,叛亂分子可能隻需要三五千人,在偏遠處找到根據地,并且通過某種地下經濟渠道獲得财源,比如鴉片、礦
盡管他觀點的變化本身可能被很多人高估了,但是他研究重心的變化則确定無疑。
在2015年的一篇名為“民主為何表現如此糟糕”的文章中,福山寫道:“為什麼世界範圍内民主的表現會如此令人失望?在我看來,一個重要的核心因素是……在許多新興和現存的民主國家,國家能力沒有跟上人們對于民主的需求。
沒有成功地建立現代的、良治的國家,是近來民主轉型的阿基裡斯之踵。
”看上去,福山在繞了一大圈之後,重新回到了他的導師亨廷頓的旗下。
所以,大家可以看出來,并不存在純粹的政治學問題——政治學研究什麼,這本身就是一個政治學問題。
每一次政治趨勢的巨大變化,都會帶來政治學研究框架的巨大變化。
當然,也正是因為政治趨勢總在變化,我們不能輕易判處任何研究視角的“死刑”,因為如果昨天過時的今天可能回歸,那麼今天過時的明天也可能回歸。
這種“風水輪流轉”的景象與其說證明了學術研究的輕浮,不如說顯示了它的彈性——政治生活本身是複雜的和多變的,所以政治學研究也理應如此。
國家能力何以至關重要? 既然國家重新被帶回,它如何幫助我們理解當下的世界?國家能力很重要,它重要在哪兒?對此,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的闡釋,主要的研究集中在三個方面。
首先,當然是“國家”對于秩序建構的重要性。
我們上次講過,國家的本質是暴力從分散走向壟斷。
因此,一個強國家一定是實現了暴力高度壟斷的國家,也就意味着分散暴力的減少。
曆史地看,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學者曼瑟爾·奧爾森(MancurOlson)曾經有一個說法來形容這個變化,叫作“流寇變坐寇”,rovingbandits變stationarybandits。
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以前可能有10夥、20夥匪徒輪流來打劫你,現在隻剩下一夥了。
一夥匪徒雖然也很危險,但是如果這一夥匪徒明确了自己對這塊領地的所有權,他們就有部分的動力去保護這塊領土、發展這塊領地,畢竟,你把雞都給殺了,就再也撿不到雞蛋了。
但是,當匪徒多達10夥、20夥的時候,沒有任何匪徒會有動力去發展這塊領地,因為我養雞可能是你去撿雞蛋,我種地可能是你去收割,我養豬可能是你去吃肉,那我為什麼要保護好這塊領地?所以,主權國家體系的建構,可以說是一個領地的“産權明晰化”過程,而産權的明晰有助于秩序與效率的提高。
從曆史上來看,暴力的集中化往往也意味着暴力的大規模減少。
我們前面講到過“和平的爆發”,講到過去幾百年,尤其是冷戰結束以後,戰争死亡人數占人口比例的急劇下降。
但是,曆史上,暴力下降最顯著的階段,出現于更早的“國家革命”發生之際,即,人類從部落制、封建制、帝國制走向主權國家這一組織形式之際。
這一點,大家可以看看下頁這張圖(圖3-1)。
圖3-1 “非國家社會”與“國家社會”暴力沖突死亡人數比例(每10萬人暴力死亡人數) (圖片來源:OurWorldinData網站) 這張圖的上方,是“非國家社會”的暴力沖突死亡人數比例,下方是“國家社會”的比例。
大家可以看出,這個對比非常醒目,幾乎是斷崖式的。
以前我們想象原始社會的美好,似乎在原始社會,人們依山傍水過着美好的生活,今天采采果子,明天唱唱山歌,盧梭幹脆把原始人稱為“高貴的野蠻人”。
但是,各種研究表明,原始人生活在極其殘酷的暴力沖突當中,因為缺乏暴力的壟斷而時時刻刻面臨着生命的危險。
今天墨西哥、巴西的黑幫橫行,或者伊拉克、阿富汗的軍閥混戰,雖然不像原始社會那樣徹底無政府,但也是國家能力低下的表現。
有學者通過研究發現,其實一個國家陷入長期内戰,往往未必是因為叛軍多麼強大,而可能僅僅是因為政府軍過于軟弱,無法将星星之火掐滅。
這意味着,在國家能力低下的地方,叛亂分子可能隻需要三五千人,在偏遠處找到根據地,并且通過某種地下經濟渠道獲得财源,比如鴉片、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