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國家能力從何而來?戰争

關燈
之後,戰争的烈度和頻度大大上升。

    之前,歐洲也有王位繼承戰争、領土争端戰争,但是16世紀之後,宗教改革帶來了大規模的宗教戰争,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引發了殖民争霸戰争。

    在這些戰争中,最著名的莫過于三十年戰争——這場席卷整個歐洲的宗教戰争直接或間接導緻了800萬人死亡,放在當時的人口基數中,這是非常可怕的數字。

    并且,軍事技術的進步又加劇了戰争的殘酷性——以前一支弓箭也就射死一個人,現在大炮則可以一發打死數十人。

     所以,戰争的密度和烈度在上升,這和國家建構有什麼關系?當然有關系。

    當戰争還比較溫和時,封建的政治結構還能支撐戰争的展開,但是當戰争越來越激烈,隻有對國家進行“中央集權改造”才能打赢戰争。

    封建體制下是怎麼打仗的?國王征召貴族,貴族征召騎士,騎士拉上農民。

    這些本質上是“民兵”的組織自備幹糧、帶着鍋碗瓢盆就出發了,打到一半,可能還得先趕回老家去收割莊稼,然後再回來接着打。

    這還是國王運氣好的時候,運氣不好的時候,貴族拒絕出征、拒絕出錢,甚至轉過身來一巴掌把國王拍個半死。

    大家知道,這就是英國《大憲章》的來曆。

    所以,封建體制不是一個有效率的戰争體制。

     戰争締造國家機制之一:常備軍建設 于是,戰争“倒逼”政體形态變革。

     首先,最顯然的,是戰争推動了常備軍的建設。

    今天我們可能覺得,一個國家有一個軍隊是天經地義的事,尤其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很難理解一個國家怎麼可以沒有軍隊。

    别說活人的軍隊,就是死人的軍隊我們也有,著名的兵馬俑不就是這樣一個給死人陪葬的“軍隊”? 但是在很多國家,曆史上卻并非如此。

    在西方的封建體制裡,軍隊不是國家的,本質上是貴族的,隻不過時不時“借給”國家用而已。

    國王因為總是缺錢,也養不起一支大規模的職業軍隊。

    直到美國建國,在制憲會議中,争吵得最激烈的話題之一,還是要不要建立常備軍。

    在當時很多美國人看來,為什麼要建“常備”軍?打仗的時候你召集軍隊我還可以理解,不打仗的時候你養一支軍隊幹嗎?是要鎮壓老百姓嗎?所以,在他們以前的政治傳統中,國家軍隊是非常可疑的機構。

     可是,當戰争越來越激烈,這種懷疑就變得越來越奢侈了,因為臨時起來拼湊的軍隊越來越不管用了。

    一開始,各國的“制度創新”還不是建立常備軍,而是大量使用雇傭軍,相當于用市場機制解決兵源問題。

    比如著名的瑞士長矛兵團,那是真正的國際戰士,誰出錢幫誰,今天幫法國打普魯士,明天幫普魯士打法國。

    但是,慢慢地,國王們發現雇傭兵也不夠用了,因為戰争擴大到一定規模後,不再是幾百人幾千人參戰,而是幾萬甚至幾十萬人參戰,這時候靠雇傭兵打仗就越來越不現實了。

    為什麼?因為這個錢燒不起。

    而且,雇傭兵“人盡可夫”,缺乏政治忠誠,也會影響戰鬥力——大家想想,如果一個士兵打仗的時候覺得自己是在保家衛國,他可能會很願意抛頭顱灑熱血,“死不旋踵”,但是如果他打仗的時候滿腦子想的是,“對面那個國家會不會出價更高”,他就很容易心猿意馬,對不對? 所以,到18世紀末,雇傭軍慢慢就被淘汰了。

    更穩定、更龐大、更忠心耿耿的常備軍登場了。

    蒂利的書中有統計,1500年,法國的武裝士兵隻有18,000人,但是到了1850年,變成43萬人;英國同一階段則是從25,000人變成20萬人;俄羅斯的士兵則從1600年的35,000人變成85萬人。

    常備軍的出場,可以說是中央集權化最重要的一步。

    此前,國王和貴族的力量在很大意義上是對稱的,此後,這種對稱性就不複存在了。

     戰争締造國家機制之二:中央财稅機制 戰争增強國家能力的第二個機制,是促進現代“财政國家”的建立。

     在封建體制下,老百姓當然也要交各種苛捐雜稅,但是,通常而言,他們主要不是交給國王、政府,而是交給領主、教會。

    當然,貴族也要向國王交稅,但是貴族的稅基和全民的稅基,覆蓋面不可同日而語。

    更重要的是,貴族的談判能力和普通民衆完全不同。

    貴族有武裝、有騎士、有民兵,而國家沒有常備軍。

    而且,貴族數量相對少,所以組織成本低,他們聯合起來對抗國王的難度遠遠低于農民組織起來對抗國王。

     所以,在封建體系下,國王向貴族收稅容易嗎?當然不容易,基本上是看貴族的心情——心情好,就多交點;心情不好,就不交了。

    國王如果不服,還經常被吊打。

    你們看英國王室早期的曆史,幾乎就是一部國王被貴族、教會輪番吊打的血淚史。

    中世紀的時候,英國王室還經常以巡回法庭的方式到全國各地去斷案,收點斷案費,也算是創收項目了。

     但是,16世紀後,随着戰争的加劇,這種“化緣”式的财政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

    這一點不難理解,無論是轉型早期的雇傭軍,還是後來的常備軍,沒有錢,怎麼養?像普魯士的常備軍,1640年隻有2000人,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