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什麼是國家?從墨西哥的毒販集團說起
關燈
小
中
大
的國家建構與國家觀念。
但是,很多國家的曆史并非如此。
在非洲,很多地方的部落制一直延續到20世紀,所謂國家,不是非洲人内部權力整合的結果,而是殖民主義留下的武斷遺産。
在印尼,如果你穿越時空回到19世紀,根本不會聽說“印度尼西亞”這個詞,當地人會認為自己是爪哇人、馬來人、亞齊人,但不會說自己是“印度尼西亞人”。
在印度,1947年英國人撤離的時候,不但有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劃分問題,還有500多個所謂的“土邦”。
哪怕是在歐洲,國家建構也是近代現象,在此之前,我們知道,歐洲是所謂的“封建制”——也就是說,貴族們各自組織自己的軍隊,打仗時才受國王征召,而且去不去還要看心情,不存在所謂的暴力壟斷。
國家建構的第二個方面,勢力範圍的清晰化,同樣艱難。
我們知道,古代世界是沒有清晰的主權國家觀念的,那時候的領土邊界是極具揮發性的。
近代之前的政治單位的主角是什麼?是帝國。
帝國的屬性又是什麼?是擴張。
不斷擴張直到被自身的重量壓垮。
所以,我們看到,曆史上,不同帝國一直在為疆域擴張而相互征戰,今天馬其頓帝國實力強大,可以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明天蒙古帝國坐大,又可以一路揚鞭到歐洲;今天羅馬帝國可以把地中海吞并為内陸湖,明天奧斯曼帝國也可以吞掉半個地中海;今天西班牙國王死了,法國國王可以說我是他二叔的三外孫,所以西班牙是我的,明天蘇格蘭國王死了,英國國王也可以說,我是他堂弟的二侄子,所以我有繼承權。
哪怕到了19世紀,“領土主權神聖不可侵犯”觀念也沒有那麼深入人心。
拿破侖打仗缺錢,美國說:路易斯安那多少錢?法國說:1500萬怎麼樣?美國說:那就這麼定了。
正是因為權力的集中化很困難,領土邊界的揮發性很強,所以“國家建構”在任何國家的曆史上都非常艱難。
我們當代人,尤其是中國人,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國家體系中生活了很久,容易忘記這種艱難。
事實是,人類花了幾千年才慢慢實現了權力的相對集中,目前200個左右的國家數量就是這種“相對集中性”的體現,因為如果是停留在部落社會,那麼這個數字就不會是200個,而可能是2000個甚至20,000個了。
同樣,人類也是花了數千年才大緻厘清了國家的邊界。
我們今天在地圖上看到的清晰國界線,背後可以說是無盡的血與火。
而現在,大體而言,這200個左右的國家之間彼此對等地承認,俄羅斯人到波蘭去,或者波蘭人到俄羅斯去,跨越某個界限後,就得拿出護照讓邊防官員檢查。
中國和印度之間、肯尼亞和贊比亞之間、哥倫比亞和委内瑞拉之間,莫不如此。
這種清晰性,固然有其代價——比如限制勞動力的流動,比如限制人道主義幹預的程度,但是它也以這種蜂巢式的結構緩和了沒完沒了的邊界暴力沖突。
這有點像婚姻,雖然婚姻限制了我們的戀愛自由,但是它所提供的清晰“歸屬權”也限制了沒完沒了的戀愛糾紛。
或許,沒有人比秦始皇更懂得“國家”的本質。
史書記載,秦始皇赢得天下後,曾經“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镝,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什麼意思呢?就是他把天下的兵器全都收繳過來,熔化做成十二個大銅人,以削弱民間的戰鬥力。
這可以說是“暴力壟斷”最直白的做法了。
其實,早在秦始皇之前,中國更早的古人就明白了國家的含義。
這一點,從“國家”的“國”字的中文古文寫法,就可以看出來。
大家知道,國的繁體字(國),周邊是一個框,即一個清晰的邊界,中間的“戈”,也就是武器,守衛着口,也就是“人口”。
看來,當韋伯将國家定義為“特定疆域内暴力壟斷的機構”時,這位偉大的學者與幾千年前的中國古人,可以說是心有靈犀一點通了。
*** [1]JackHarrera,“Theotherepidemic,”TheNation,May18,2020. [2]TheAljazeera,“Morethan70,000killedinYemen'scivilwar:ACLED,”TheAljazeeraNews,April19,2019.
但是,很多國家的曆史并非如此。
在非洲,很多地方的部落制一直延續到20世紀,所謂國家,不是非洲人内部權力整合的結果,而是殖民主義留下的武斷遺産。
在印尼,如果你穿越時空回到19世紀,根本不會聽說“印度尼西亞”這個詞,當地人會認為自己是爪哇人、馬來人、亞齊人,但不會說自己是“印度尼西亞人”。
在印度,1947年英國人撤離的時候,不但有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劃分問題,還有500多個所謂的“土邦”。
哪怕是在歐洲,國家建構也是近代現象,在此之前,我們知道,歐洲是所謂的“封建制”——也就是說,貴族們各自組織自己的軍隊,打仗時才受國王征召,而且去不去還要看心情,不存在所謂的暴力壟斷。
國家建構的第二個方面,勢力範圍的清晰化,同樣艱難。
我們知道,古代世界是沒有清晰的主權國家觀念的,那時候的領土邊界是極具揮發性的。
近代之前的政治單位的主角是什麼?是帝國。
帝國的屬性又是什麼?是擴張。
不斷擴張直到被自身的重量壓垮。
所以,我們看到,曆史上,不同帝國一直在為疆域擴張而相互征戰,今天馬其頓帝國實力強大,可以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明天蒙古帝國坐大,又可以一路揚鞭到歐洲;今天羅馬帝國可以把地中海吞并為内陸湖,明天奧斯曼帝國也可以吞掉半個地中海;今天西班牙國王死了,法國國王可以說我是他二叔的三外孫,所以西班牙是我的,明天蘇格蘭國王死了,英國國王也可以說,我是他堂弟的二侄子,所以我有繼承權。
哪怕到了19世紀,“領土主權神聖不可侵犯”觀念也沒有那麼深入人心。
拿破侖打仗缺錢,美國說:路易斯安那多少錢?法國說:1500萬怎麼樣?美國說:那就這麼定了。
正是因為權力的集中化很困難,領土邊界的揮發性很強,所以“國家建構”在任何國家的曆史上都非常艱難。
我們當代人,尤其是中國人,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國家體系中生活了很久,容易忘記這種艱難。
事實是,人類花了幾千年才慢慢實現了權力的相對集中,目前200個左右的國家數量就是這種“相對集中性”的體現,因為如果是停留在部落社會,那麼這個數字就不會是200個,而可能是2000個甚至20,000個了。
同樣,人類也是花了數千年才大緻厘清了國家的邊界。
我們今天在地圖上看到的清晰國界線,背後可以說是無盡的血與火。
而現在,大體而言,這200個左右的國家之間彼此對等地承認,俄羅斯人到波蘭去,或者波蘭人到俄羅斯去,跨越某個界限後,就得拿出護照讓邊防官員檢查。
中國和印度之間、肯尼亞和贊比亞之間、哥倫比亞和委内瑞拉之間,莫不如此。
這種清晰性,固然有其代價——比如限制勞動力的流動,比如限制人道主義幹預的程度,但是它也以這種蜂巢式的結構緩和了沒完沒了的邊界暴力沖突。
這有點像婚姻,雖然婚姻限制了我們的戀愛自由,但是它所提供的清晰“歸屬權”也限制了沒完沒了的戀愛糾紛。
或許,沒有人比秦始皇更懂得“國家”的本質。
史書記載,秦始皇赢得天下後,曾經“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镝,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什麼意思呢?就是他把天下的兵器全都收繳過來,熔化做成十二個大銅人,以削弱民間的戰鬥力。
這可以說是“暴力壟斷”最直白的做法了。
其實,早在秦始皇之前,中國更早的古人就明白了國家的含義。
這一點,從“國家”的“國”字的中文古文寫法,就可以看出來。
大家知道,國的繁體字(國),周邊是一個框,即一個清晰的邊界,中間的“戈”,也就是武器,守衛着口,也就是“人口”。
看來,當韋伯将國家定義為“特定疆域内暴力壟斷的機構”時,這位偉大的學者與幾千年前的中國古人,可以說是心有靈犀一點通了。
*** [1]JackHarrera,“Theotherepidemic,”TheNation,May18,2020. [2]TheAljazeera,“Morethan70,000killedinYemen'scivilwar:ACLED,”TheAljazeeraNews,April19,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