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伊拉克:鐵腕強人是救星?
關燈
小
中
大
達姆有個舉世震驚的“壯舉”,就是使用化學武器。
為了抵擋伊朗的人海戰術,伊拉克1982年開始使用化學武器。
據估算,有超過100萬伊朗人暴露于毒氣的侵害之下,直到今天,還有成百上千伊朗人在為此接受治療。
但是,薩達姆最令人诟病的,還不是對外敵使用化學武器,而是對自己的人民使用化學武器。
1988年,為了鎮壓庫爾德人起義,薩達姆再次使用了化學武器。
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事件,是1988年3月的哈拉布賈屠殺。
在這場屠殺中,有5000個平民直接死于毒氣,之後又有1萬多人死于各種并發症。
這是曆史上針對平民規模最大的一次化學武器襲擊,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順便說一句,除了化學武器,薩達姆政府在執政期間也大力發展核武器,隻不過,它的核項目被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和後來的國際制裁摧毀了。
大家可能知道,美國2003年入侵伊拉克,核心理由之一就是薩達姆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是,後來美軍進入伊拉克後,沒有發現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國因此也被千夫所指。
美國情報系統的誤判和在誤判基礎上的草率入侵當然值得譴責,但是,薩達姆在武器使用上也的确是劣迹斑斑。
回到剛才的時間線,1988年,伊拉克、伊朗終于打累了,簽訂了停戰條約。
本來,任何國家經過如此漫長而徒勞的戰争,要做的第一件事都是休養生息、恢複國力。
但是薩達姆的選擇是什麼?衆所周知,入侵科威特。
1990年,薩達姆再次誤判形勢,入侵科威特,又一次将伊拉克拖入了戰火。
這次戰争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說了。
在付出4萬人的生命代價之後,伊拉克戰敗而退。
和兩伊戰争一樣,對外戰争伴随着對内的血腥鎮壓。
1991年,南部什葉派起義,薩達姆又采用了他常用的策略:為了鎮壓叛亂分子,展開對平民的無差别襲擊。
這次鎮壓造成的死亡人數,有各種估算,從幾千到十萬不等,其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對什葉派聖城卡爾巴拉的屠殺。
直到最近,卡爾巴拉在修路蓋房子的過程中,還會時不時挖到當年被集體埋葬的屍骨。
第一次海灣戰争之後,是極富争議的國際制裁。
當時,在美國的帶領下,聯合國發起了對伊拉克政府的經濟制裁。
經濟制裁造成缺醫少藥、食品短缺,讓民衆付出了巨大代價,引起很多争議。
但是,即使國際社會需要對制裁負相當責任,賬不能隻算一頭,發起戰争的是薩達姆,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是薩達姆,将伊拉克陷入國際孤立狀态的也是薩達姆,把所有這些鍊條省略掉、隻談國際社會的責任,顯然是不公平的。
而且,後來還有研究顯示,其實制裁并沒有引起大規模的人道主義災難,之所以看上去如此,是因為薩達姆又一次操控了人口數據和媒體信息。
[2] 之後的事情大家就比較熟悉了。
我剛才也講到了,911、美國情報系統的誤判、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伊拉克的各種派系鬥争、“伊斯蘭國”,伊拉克進入“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狀态。
直到今天,伊拉克仍然沒有從戰争中恢複元氣。
我之所以對薩達姆時代做一個速記式的回顧,是想說明,伊拉克在薩達姆時代并不存在很多人想象中的欣欣向榮、國泰民安。
自薩達姆正式上台以來,伊拉克人從一場戰争走向另一場戰争、一個沖突走向另一個沖突,生活在一場無法醒來的噩夢中。
需要注意的是,伊拉克發動的兩次國際戰争,都是它主動挑起的,并不是迫不得已的應戰。
至于對本國國民使用化學武器,更是難以洗刷的污點。
從造成的戰亂死亡人數來看,薩達姆在位期間的悲慘程度,其實遠遠超過他被推翻後。
今天伊拉克人所面對的很多政治死結,很大程度上也是薩達姆時代打下的,庫爾德問題、什葉派問題、和鄰國的矛盾沖突問題,無一不因為他而大大惡化。
至于經濟,1979年薩達姆上台時,伊拉克的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但是2004年薩達姆倒台時,其人均GDP不到1500美元。
順便說一句,伊拉克現在的人均GDP是6000美元,顯著高于薩達姆時代。
人們傾向于因為當下的悲慘而美化過去,但是,伊拉克的過去并不美好,可以說血淚斑斑。
威權浪漫主義 當然,我想讨論的,不是薩達姆這個人有多壞,而是那種頗具誘惑的威權浪漫主義觀念。
在民主悲觀主義盛行的當下,破解民主浪漫主義并不是那麼困難,畢竟,幾乎所有人都承認“民主不是萬能藥”,但是,對這一點矯枉過正,卻可能産生另外一種浪漫主義,就是威權浪漫主義。
那種“某某國家就适合鐵腕人物統治”的說法,那種“薩達姆回來就好了”的期待,正是這種威權浪漫主義的表現。
之所以把這種看法稱為“浪漫主義”,是因為它包含着對政治強人的兩種想象:一種是對其道德智識水平的想象,一種是對其統治能力的
為了抵擋伊朗的人海戰術,伊拉克1982年開始使用化學武器。
據估算,有超過100萬伊朗人暴露于毒氣的侵害之下,直到今天,還有成百上千伊朗人在為此接受治療。
但是,薩達姆最令人诟病的,還不是對外敵使用化學武器,而是對自己的人民使用化學武器。
1988年,為了鎮壓庫爾德人起義,薩達姆再次使用了化學武器。
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事件,是1988年3月的哈拉布賈屠殺。
在這場屠殺中,有5000個平民直接死于毒氣,之後又有1萬多人死于各種并發症。
這是曆史上針對平民規模最大的一次化學武器襲擊,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順便說一句,除了化學武器,薩達姆政府在執政期間也大力發展核武器,隻不過,它的核項目被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和後來的國際制裁摧毀了。
大家可能知道,美國2003年入侵伊拉克,核心理由之一就是薩達姆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是,後來美軍進入伊拉克後,沒有發現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美國因此也被千夫所指。
美國情報系統的誤判和在誤判基礎上的草率入侵當然值得譴責,但是,薩達姆在武器使用上也的确是劣迹斑斑。
回到剛才的時間線,1988年,伊拉克、伊朗終于打累了,簽訂了停戰條約。
本來,任何國家經過如此漫長而徒勞的戰争,要做的第一件事都是休養生息、恢複國力。
但是薩達姆的選擇是什麼?衆所周知,入侵科威特。
1990年,薩達姆再次誤判形勢,入侵科威特,又一次将伊拉克拖入了戰火。
這次戰争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說了。
在付出4萬人的生命代價之後,伊拉克戰敗而退。
和兩伊戰争一樣,對外戰争伴随着對内的血腥鎮壓。
1991年,南部什葉派起義,薩達姆又采用了他常用的策略:為了鎮壓叛亂分子,展開對平民的無差别襲擊。
這次鎮壓造成的死亡人數,有各種估算,從幾千到十萬不等,其中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對什葉派聖城卡爾巴拉的屠殺。
直到最近,卡爾巴拉在修路蓋房子的過程中,還會時不時挖到當年被集體埋葬的屍骨。
第一次海灣戰争之後,是極富争議的國際制裁。
當時,在美國的帶領下,聯合國發起了對伊拉克政府的經濟制裁。
經濟制裁造成缺醫少藥、食品短缺,讓民衆付出了巨大代價,引起很多争議。
但是,即使國際社會需要對制裁負相當責任,賬不能隻算一頭,發起戰争的是薩達姆,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是薩達姆,将伊拉克陷入國際孤立狀态的也是薩達姆,把所有這些鍊條省略掉、隻談國際社會的責任,顯然是不公平的。
而且,後來還有研究顯示,其實制裁并沒有引起大規模的人道主義災難,之所以看上去如此,是因為薩達姆又一次操控了人口數據和媒體信息。
[2] 之後的事情大家就比較熟悉了。
我剛才也講到了,911、美國情報系統的誤判、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伊拉克的各種派系鬥争、“伊斯蘭國”,伊拉克進入“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狀态。
直到今天,伊拉克仍然沒有從戰争中恢複元氣。
我之所以對薩達姆時代做一個速記式的回顧,是想說明,伊拉克在薩達姆時代并不存在很多人想象中的欣欣向榮、國泰民安。
自薩達姆正式上台以來,伊拉克人從一場戰争走向另一場戰争、一個沖突走向另一個沖突,生活在一場無法醒來的噩夢中。
需要注意的是,伊拉克發動的兩次國際戰争,都是它主動挑起的,并不是迫不得已的應戰。
至于對本國國民使用化學武器,更是難以洗刷的污點。
從造成的戰亂死亡人數來看,薩達姆在位期間的悲慘程度,其實遠遠超過他被推翻後。
今天伊拉克人所面對的很多政治死結,很大程度上也是薩達姆時代打下的,庫爾德問題、什葉派問題、和鄰國的矛盾沖突問題,無一不因為他而大大惡化。
至于經濟,1979年薩達姆上台時,伊拉克的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但是2004年薩達姆倒台時,其人均GDP不到1500美元。
順便說一句,伊拉克現在的人均GDP是6000美元,顯著高于薩達姆時代。
人們傾向于因為當下的悲慘而美化過去,但是,伊拉克的過去并不美好,可以說血淚斑斑。
威權浪漫主義 當然,我想讨論的,不是薩達姆這個人有多壞,而是那種頗具誘惑的威權浪漫主義觀念。
在民主悲觀主義盛行的當下,破解民主浪漫主義并不是那麼困難,畢竟,幾乎所有人都承認“民主不是萬能藥”,但是,對這一點矯枉過正,卻可能産生另外一種浪漫主義,就是威權浪漫主義。
那種“某某國家就适合鐵腕人物統治”的說法,那種“薩達姆回來就好了”的期待,正是這種威權浪漫主義的表現。
之所以把這種看法稱為“浪漫主義”,是因為它包含着對政治強人的兩種想象:一種是對其道德智識水平的想象,一種是對其統治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