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印度:民主為什麼“不管用”?(2)

關燈
表親的專制”了。

     “表親的專制”絕不僅僅是印度現象,它普遍存在于很多國家,隻不過在不同國家,形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比如在印度的鄰國巴基斯坦,“表親的專制”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穆斯林極端分子對非穆斯林乃至溫和穆斯林的壓迫;在緬甸,則表現為佛教徒壓制穆斯林羅興亞人的歧視;在東南亞,民間排華則是一種常見勢力……總之,在發明鄙視鍊方面,不同社會可以說是争奇鬥豔、百舸争流。

    盡管政府常常在這種社會性歧視中扮演着相當的角色,但是在很多案例中,社會歧視比政治歧視往往走得更遠,常常是政府邁出一步,社會就已經沖出去十步,以至在很多時候,政府常常不得不像印度政府一樣,充當一個缰繩的作用,把社會給拉住。

     從“表親的專制”到民主失靈 可能有朋友會說,OK,我知道了,很多國家都存在着嚴重的“表親的專制”,存在着社會性壓迫,但是,這和“民主不管用”有什麼關系呢?社會性壓迫為什麼會導緻民主機制的失靈? 當然有關系。

    首先,也是最顯然的,“表親的專制”會帶來政治沖突的加劇。

    你欺負我,我不服,對不對?在古代社會,你還可能以宗教、宿命、輪回等觀念來告訴我,我做牛做馬是應該的,但是在平等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的現代世界裡,你告訴我你能騎馬而我不能,這怎麼能被接受? 就印度而言,種姓之間的鄙視鍊,早已成為政治沖突永不枯竭的源泉。

    今天達利特人抗議被歧視,明天高種姓的人抗議達利特人的抗議——你們能夠得到平權法案的照顧,那我們呢?後天另外一些低種姓的人抗議,為什麼達利特人能夠得到照顧,而我們卻得不到照顧?……如此循環往複,沖突永不枯竭。

    所以,“表親的專制”加劇政治沖突,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表親的專制”抵消選舉的意義。

    “民主是個好東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允許政治競争。

    在市場經濟中,我們通常把競争當作一件好事,對不對?因為競争帶來優勝劣汰。

    如果全世界隻有一個計算機廠商,那全世界的計算機可能就永遠停留在386了。

    所以在經濟世界中,競争是好事。

    那麼,為什麼在政治當中,競争卻常常不管用、未必帶來優勝劣汰?大家可能還記得我上次提到的,印度的政治家中潛在罪犯的比例非常高,如果優勝劣汰機制管用,這些人就不應該被選上。

    但是,他們偏偏上台了。

     原因何在?這和“表親的專制”大有關系。

    簡單來說,我稱之為“認同邏輯對理性邏輯的碾壓”。

    什麼是“理性邏輯”?誰能幹、誰清廉,我選誰,這就是理性邏輯。

    什麼是“認同邏輯”?隻要是“我們的人”,管他好不好呢,不好也好;隻要是“他們的人”,管他壞不壞呢,不壞也壞,這就是“認同邏輯”。

     所以,一旦“認同邏輯”碾壓“理性邏輯”,民主的競争機制就會失靈。

    這就像我們有些粉圈女孩,她喜歡某個歌手不是因為他唱得好,而是因為他長得帥,他很可愛,“他的眼神很迷人”——如果很多粉絲都是根據這個邏輯選擇偶像,音樂市場怎麼可能優勝劣汰?所以,“表親的專制”削弱選舉的意義,這是第二點。

     因為同樣的邏輯,“表親的專制”還會将公民社會瓦解為“部落社會”,這是第三點。

    這裡,我說的“部落社會”,不是指古代那種部落,而是指民衆視野的狹隘化。

    我們知道,民主的運轉需要公民社會的監督,需要民衆對政治家虎視眈眈。

    但是,一旦存在着四分五裂的身份認同,民衆的監督能力就可能會大大下降,為什麼?還是因為“認同邏輯碾壓理性邏輯”,隻不過這一輪碾壓不是發生在選舉過程,而是發生在選舉之後。

    理性邏輯是:這個政治家太腐敗了,我們一定要把他拉下馬。

    認同邏輯則是:呃,雖然他不對,但他畢竟是我們的人,為我們說話,那無論如何得把他給留下。

     所以,“表親的專制”當然影響民主的質量。

    它可能加劇政治沖突,磨損政治競争的意義,還瓦解公民社會。

    把這一節和上一節的内容結合起來,我們大緻就能解釋最開始提出的那個問題了:為什麼印度的民主“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