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印度:民主為什麼“不管用”?(2)
關燈
小
中
大
難。
我讀到過一個報道,說一個新德裡大學教授去喝茶,服務員還是會問他:“你是什麼種姓?”當他說出自己是達利特人時,對方告訴他:“那麻煩你喝完茶自己洗杯子。
”所以,即使這個人已經身為教授了,在高種姓的人看來,你碰過的東西,我還是不能碰。
其實,對達利特人的歧視,隻是種姓歧視裡比較極端的一種形式而已。
種姓制度裡的層級非常複雜,所謂四大種姓,裡面還有無數細分,達利特人内部也還有很多細分,所以這是一個非常漫長、複雜甚至堪稱精緻的鄙視鍊。
這個鄙視鍊,就是我這一講所說的“表親的專制”。
為什麼叫“表親的專制”?衆所周知,當我們使用“專制”這個詞的時候,通常它的主語是“政府”,某某政府的專制、某某皇帝的專制,但是實際上,壓迫一個人的可能不僅僅是政府,也可以是他的老闆、他的家長、他的導師、她的丈夫等。
“表親的專制”,就是用一種形象的方式,概括這種非官方的壓迫。
如果說政府的專制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政治關系,“表親的專制”則用來形容來自水平方向的社會壓迫。
如果說政府的專制,它的後盾是國家的暴力機器,而“表親的專制”,其後盾則往往是社會習俗,或者用經濟學家達隆·阿齊默魯(DaronAcemoglu)的話來說,叫作“規範的牢籠”(cageofnorms)。
為什麼說印度的社會問題是“表親的專制”?在剛才我講到的那個“新郎騎馬”的故事裡,大家可能注意到一個細節:在這件事中,警察不是站在那些圍攻者一邊的,他們是站在達利特人這一邊的。
他們趕到現場,制止了村民對新郎一家的圍攻,甚至給這個婚禮當上了保安。
這種關系格局非常說明問題。
它顯示,在當代印度,種姓歧視的主導者已經是社會,而非政府。
當然,警察在執法過程中肯定也還有選擇性的歧視,但是,至少這種做法是無法可依的。
社會壓迫常常比政府壓迫走得更遠 事實上,印度從建國開始,就明确了政治世俗化原則。
也就是說,印度并不把印度教作為國家宗教。
法律上,印度也早就将所謂“不可接觸原則”明确列為非法行為。
甚至,為了糾正曆史上的歧視,政府還出台了各種平權法案,也就是在大學錄取、公共部門錄用等領域刻意給低種姓群體留下一定的配額。
到今天,印度已經有一半左右的聯邦政府或公立大學的位置,專門保留給各種“低種姓階層”。
所以,印度政府“扶弱濟貧”的決心還是很大的,以至已經有很多人開始批評、抗議政府走得太遠、矯枉過正了。
但是,法律是法律,習俗是習俗。
習俗甚至比法律更難改變,因為當壓迫來自政府時,民衆可以聚集到政府門口,去抗議示威,去推動立法改革,但是,當這種壓迫來自幾百萬、幾千萬甚至幾億分散的人群時,你向誰去抗議?你不可能到幾千萬個家庭門口、挨家挨戶去敲門抗議對不對?所以,當制度的發展超前于文化,文化必然會以暗度陳倉的方式去把規則悄悄地扭曲為潛規則。
其實,種姓歧視隻是印度社會歧視的一種。
在印度,印度教徒對穆斯林的宗教歧視也很嚴重。
尤其是莫迪政府上台後,或明或暗地推行印度教沙文主義。
比如2019年印度政府新頒布的“公民資格法”,提出給周邊國家的被迫害宗教群體提供公民權。
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這個法律又規定,隻給基督徒、佛教徒、錫克族等提供避難,不給穆斯林提供,結果引起軒然大波,因為印度有1.7億穆斯林,這種公然歧視穆斯林的政策進一步激化了印度宗教族群的對立。
莫迪政府之所以敢于這麼做,顯然是因為印度教徒對穆斯林的歧視在民間非常有市場。
還有印度的“牛肉戰争”。
大家都知道,印度教把牛視為聖物,他們是不吃牛肉的。
你們不吃就不吃好了,但是,近年在印度,越來越多的地方也不讓穆斯林吃牛肉或者做牛肉生意。
民間出現大量自發的“護牛糾察隊”,到處去查誰家吃牛肉了,誰家殺牛了,哪裡賣牛肉了,并對有吃牛肉嫌疑的人大量展開私刑,有時候甚至直接打死。
這就又成了“
我讀到過一個報道,說一個新德裡大學教授去喝茶,服務員還是會問他:“你是什麼種姓?”當他說出自己是達利特人時,對方告訴他:“那麻煩你喝完茶自己洗杯子。
”所以,即使這個人已經身為教授了,在高種姓的人看來,你碰過的東西,我還是不能碰。
其實,對達利特人的歧視,隻是種姓歧視裡比較極端的一種形式而已。
種姓制度裡的層級非常複雜,所謂四大種姓,裡面還有無數細分,達利特人内部也還有很多細分,所以這是一個非常漫長、複雜甚至堪稱精緻的鄙視鍊。
這個鄙視鍊,就是我這一講所說的“表親的專制”。
為什麼叫“表親的專制”?衆所周知,當我們使用“專制”這個詞的時候,通常它的主語是“政府”,某某政府的專制、某某皇帝的專制,但是實際上,壓迫一個人的可能不僅僅是政府,也可以是他的老闆、他的家長、他的導師、她的丈夫等。
“表親的專制”,就是用一種形象的方式,概括這種非官方的壓迫。
如果說政府的專制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政治關系,“表親的專制”則用來形容來自水平方向的社會壓迫。
如果說政府的專制,它的後盾是國家的暴力機器,而“表親的專制”,其後盾則往往是社會習俗,或者用經濟學家達隆·阿齊默魯(DaronAcemoglu)的話來說,叫作“規範的牢籠”(cageofnorms)。
為什麼說印度的社會問題是“表親的專制”?在剛才我講到的那個“新郎騎馬”的故事裡,大家可能注意到一個細節:在這件事中,警察不是站在那些圍攻者一邊的,他們是站在達利特人這一邊的。
他們趕到現場,制止了村民對新郎一家的圍攻,甚至給這個婚禮當上了保安。
這種關系格局非常說明問題。
它顯示,在當代印度,種姓歧視的主導者已經是社會,而非政府。
當然,警察在執法過程中肯定也還有選擇性的歧視,但是,至少這種做法是無法可依的。
社會壓迫常常比政府壓迫走得更遠 事實上,印度從建國開始,就明确了政治世俗化原則。
也就是說,印度并不把印度教作為國家宗教。
法律上,印度也早就将所謂“不可接觸原則”明确列為非法行為。
甚至,為了糾正曆史上的歧視,政府還出台了各種平權法案,也就是在大學錄取、公共部門錄用等領域刻意給低種姓群體留下一定的配額。
到今天,印度已經有一半左右的聯邦政府或公立大學的位置,專門保留給各種“低種姓階層”。
所以,印度政府“扶弱濟貧”的決心還是很大的,以至已經有很多人開始批評、抗議政府走得太遠、矯枉過正了。
但是,法律是法律,習俗是習俗。
習俗甚至比法律更難改變,因為當壓迫來自政府時,民衆可以聚集到政府門口,去抗議示威,去推動立法改革,但是,當這種壓迫來自幾百萬、幾千萬甚至幾億分散的人群時,你向誰去抗議?你不可能到幾千萬個家庭門口、挨家挨戶去敲門抗議對不對?所以,當制度的發展超前于文化,文化必然會以暗度陳倉的方式去把規則悄悄地扭曲為潛規則。
其實,種姓歧視隻是印度社會歧視的一種。
在印度,印度教徒對穆斯林的宗教歧視也很嚴重。
尤其是莫迪政府上台後,或明或暗地推行印度教沙文主義。
比如2019年印度政府新頒布的“公民資格法”,提出給周邊國家的被迫害宗教群體提供公民權。
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這個法律又規定,隻給基督徒、佛教徒、錫克族等提供避難,不給穆斯林提供,結果引起軒然大波,因為印度有1.7億穆斯林,這種公然歧視穆斯林的政策進一步激化了印度宗教族群的對立。
莫迪政府之所以敢于這麼做,顯然是因為印度教徒對穆斯林的歧視在民間非常有市場。
還有印度的“牛肉戰争”。
大家都知道,印度教把牛視為聖物,他們是不吃牛肉的。
你們不吃就不吃好了,但是,近年在印度,越來越多的地方也不讓穆斯林吃牛肉或者做牛肉生意。
民間出現大量自發的“護牛糾察隊”,到處去查誰家吃牛肉了,誰家殺牛了,哪裡賣牛肉了,并對有吃牛肉嫌疑的人大量展開私刑,有時候甚至直接打死。
這就又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