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印度:民主為什麼“不管用”?(1)
關燈
小
中
大
當醒目。
印度不但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20世紀90年代之前,印度經濟具有高度計劃經濟的特點。
和蘇聯體系一樣,印度一直有“五年計劃”。
雖然計劃的程度可能比蘇聯略遜一籌,但同樣是官僚們和經濟學家們坐在一起規劃,每個行業應該發多少許可證、發給誰,每個工廠的産量應該是多少、價格多少。
這種計劃經濟的痕迹,從印度很多“部委”的名稱都能看出來,直到今天,印度還有“紡織部”“煤炭部”“鐵道部”“鋼鐵部”等以産業命名的部委。
這些名稱,中國40歲以上的人可能都會覺得似曾相識,而中國的計劃委員會是1998年就轉型了,但印度的計劃委員會是到2014年才廢除。
為了自上而下地規劃經濟,改革前的印度也和之前的中國一樣,無數行業,尤其是影響國計民生的行業,被國有化,造成嚴重壟斷。
更著名的,是印度密密麻麻的審批制度,無論是投資、工業、貿易,處處都要政府審批。
企業運轉的首要目标不是争取獲得市場,而是争取獲得審批。
我看到過一個報道,有一個印度企業家抱怨,在改革前,為了購買一台進口計算機,他花了一兩年時間,跑了新德裡50趟,才獲得了批準。
可以想象,這樣的審批制度,除了經濟效率的損失,還會帶來什麼?嚴重腐敗。
因為如果你不想跑50趟才買到一台計算機,你能怎麼辦?行賄可能會幫你抄個近道。
為了擺脫殖民主義的陰影,印度早期還追求所謂的“經濟獨立”,抗拒對外開放。
改革前,印度工業産品的平均關稅稅率是113%,很多商品關稅稅率甚至高達400%。
所以,不奇怪的是,1947年的時候,印度貿易額還占全世界貿易總量的2.2%,但是到了1985年,反而降到了0.45%。
也就是說,印度在很長時間裡都陷入“閉關鎖國”的狀态。
這樣的經濟模式,後果可想而知。
1947年後的30多年裡,印度的經濟增長率年均隻有3.5%左右,比同期的亞洲四小龍低一半。
由于人口的暴漲,貧困率則幾乎沒有變化,一直停留在接近60%的水平。
到20世紀90年代初,印度還出現了嚴重的債務危機。
當時為了能夠從國際貨币基金組織貸款,印度不得不抵押自己的黃金儲備,據說往英國央行運了一飛機黃金,又往瑞士央行運了一飛機黃金,才借到了救命錢。
值得注意的是,獨立後的印度經濟模式不但借鑒蘇聯模式,而且它借鑒蘇聯模式的時期比中國還長。
我們知道,中國1978年就開始改革開放了,但是印度對蘇聯經濟模式的模仿一直堅持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
直到蘇東陣營倒台,印度才一步三回頭地離開。
所以,印度的改革開放,其實比中國晚了十幾年。
别小看這十幾年的時間,從人均GDP來看,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印度2018年的人均GDP和中國2006年的人均GDP持平,剛好相差12年。
1991年後,印度終于也開始改革開放。
雖然細節和中國不同,但是方向卻大同小異,都是自由化、私有化和全球化等。
就拿著名的審批制度來說,以前一個企業家要得到近80個部門的各種批準才能創辦一個公司,現在獲得四五個部門的審批就可以開工了。
對外開放度明顯增加了,平均關稅稅率一路從之前的100%降到了不到10%。
不奇怪的是,和中國一樣,印度的經濟發展速度也開始提升。
1992年以來,印度的經濟增長率年均達到6.4%,遠遠高于改革開放前。
大家可以看看上面的印度人均GDP增長圖(圖2-5),20世紀90年代之前,這條線幾乎是平的,但是之後,卻呈現出了非常清晰的上升趨勢。
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後,經濟改革進一步加速,2014—2018年的這五年間,印度經濟的增速甚至略微超過中國。
相應地,貧困率也大幅下降,2006—2016年,印度有2.7億人脫離貧困,目前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以下,也就是日消耗1
印度不但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20世紀90年代之前,印度經濟具有高度計劃經濟的特點。
和蘇聯體系一樣,印度一直有“五年計劃”。
雖然計劃的程度可能比蘇聯略遜一籌,但同樣是官僚們和經濟學家們坐在一起規劃,每個行業應該發多少許可證、發給誰,每個工廠的産量應該是多少、價格多少。
這種計劃經濟的痕迹,從印度很多“部委”的名稱都能看出來,直到今天,印度還有“紡織部”“煤炭部”“鐵道部”“鋼鐵部”等以産業命名的部委。
這些名稱,中國40歲以上的人可能都會覺得似曾相識,而中國的計劃委員會是1998年就轉型了,但印度的計劃委員會是到2014年才廢除。
為了自上而下地規劃經濟,改革前的印度也和之前的中國一樣,無數行業,尤其是影響國計民生的行業,被國有化,造成嚴重壟斷。
更著名的,是印度密密麻麻的審批制度,無論是投資、工業、貿易,處處都要政府審批。
企業運轉的首要目标不是争取獲得市場,而是争取獲得審批。
我看到過一個報道,有一個印度企業家抱怨,在改革前,為了購買一台進口計算機,他花了一兩年時間,跑了新德裡50趟,才獲得了批準。
可以想象,這樣的審批制度,除了經濟效率的損失,還會帶來什麼?嚴重腐敗。
因為如果你不想跑50趟才買到一台計算機,你能怎麼辦?行賄可能會幫你抄個近道。
為了擺脫殖民主義的陰影,印度早期還追求所謂的“經濟獨立”,抗拒對外開放。
改革前,印度工業産品的平均關稅稅率是113%,很多商品關稅稅率甚至高達400%。
所以,不奇怪的是,1947年的時候,印度貿易額還占全世界貿易總量的2.2%,但是到了1985年,反而降到了0.45%。
也就是說,印度在很長時間裡都陷入“閉關鎖國”的狀态。
這樣的經濟模式,後果可想而知。
1947年後的30多年裡,印度的經濟增長率年均隻有3.5%左右,比同期的亞洲四小龍低一半。
由于人口的暴漲,貧困率則幾乎沒有變化,一直停留在接近60%的水平。
到20世紀90年代初,印度還出現了嚴重的債務危機。
當時為了能夠從國際貨币基金組織貸款,印度不得不抵押自己的黃金儲備,據說往英國央行運了一飛機黃金,又往瑞士央行運了一飛機黃金,才借到了救命錢。
值得注意的是,獨立後的印度經濟模式不但借鑒蘇聯模式,而且它借鑒蘇聯模式的時期比中國還長。
我們知道,中國1978年就開始改革開放了,但是印度對蘇聯經濟模式的模仿一直堅持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
直到蘇東陣營倒台,印度才一步三回頭地離開。
所以,印度的改革開放,其實比中國晚了十幾年。
别小看這十幾年的時間,從人均GDP來看,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印度2018年的人均GDP和中國2006年的人均GDP持平,剛好相差12年。
1991年後,印度終于也開始改革開放。
雖然細節和中國不同,但是方向卻大同小異,都是自由化、私有化和全球化等。
就拿著名的審批制度來說,以前一個企業家要得到近80個部門的各種批準才能創辦一個公司,現在獲得四五個部門的審批就可以開工了。
對外開放度明顯增加了,平均關稅稅率一路從之前的100%降到了不到10%。
不奇怪的是,和中國一樣,印度的經濟發展速度也開始提升。
1992年以來,印度的經濟增長率年均達到6.4%,遠遠高于改革開放前。
大家可以看看上面的印度人均GDP增長圖(圖2-5),20世紀90年代之前,這條線幾乎是平的,但是之後,卻呈現出了非常清晰的上升趨勢。
2014年莫迪政府上台後,經濟改革進一步加速,2014—2018年的這五年間,印度經濟的增速甚至略微超過中國。
相應地,貧困率也大幅下降,2006—2016年,印度有2.7億人脫離貧困,目前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以下,也就是日消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