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印度:民主為什麼“不管用”?(1)
關燈
小
中
大
包含了一個成問題的“假定”:似乎一個國家民主化,它就應該會帶來經濟發展、政治清廉、公共服務提升。
為什麼說這個假定“成問題”?因為它錯誤地理解了民主的功能。
民主的功能是什麼?可能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我的理解是,民主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過給民衆制度化的發言權,來解決統治者任意妄為的問題。
或者用現在的常見說法,是“把權力關進籠子裡”。
這是它的核心功能。
它并不自動保證所有的公共問題會被解決,就像你難以要求一個治胃病的藥包治百病一樣。
因此,質問為什麼民主沒有帶來經濟發展、政治清廉、公共服務提升,幾乎相當于質問,為什麼老虎都關進籠子裡了,猴子們還沒有過上幸福的生活?的确,老虎被關進籠子,猴子們更安全了,但是,香蕉樹不會因為老虎被關進籠子而結出更多的香蕉,老天爺也不會因為老虎被關進籠子而下更多的雨,隔壁樹上的猴群更不會因為老虎被關進籠子而放棄争搶地盤。
民主不是一個魔法按鈕,一按下去就人間變天堂。
當然,這不是說,民主肯定無法帶來治理績效的提升,隻是說,它能否帶來治理績效的提升,取決于很多條件,因為歸根結底,民主是一種決策程序,而不是決策本身。
雖然這個程序有其内在價值,也就是尊重民衆的價值,但作為一個程序,它會産出什麼,取決于你向這個程序輸入什麼。
舉個例子,假設一個學校非常開明,讓學生們自己決定,午餐食堂應該提供什麼,這是民主對不對?這當然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但是,如果學生們商量來商量去,決定每天午餐就吃薯條、炸雞和可樂,最後學生們都吃成了不健康的大胖子,那麼,民主當然“不管用”了。
所以,民主作為一種程序,體現對民意的尊重,但是民主的質量則取決于參與者的判斷力和合作能力。
一旦這種能力嚴重欠缺,沒有什麼理由認為民主一定會帶來更好的治理績效。
我把這個觀點稱為“政體有限論”。
民主是否重要?當然重要。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受到尊重,希望統治者不能任意妄為。
但是,一個球賽的規則再公平,也不可能保證球賽一定精彩好看。
球賽好不好看,規則非常重要,但是最終而言,取決于球員會不會踢球。
為什麼強調政體的有限性?因為我發現,人們解釋一個國家的成功或者失敗時,傾向于過分誇大政體的作用,而忽略人們往政體這個程序裡輸入什麼。
這種誇大,有時候表現為“民主浪漫主義”,似乎一旦民主化,一切問題迎刃而解;有時候則表現為“威權浪漫主義”,似乎一個國家隻要采用威權政體,經濟發展、公共服務就會手到擒來。
但事實上,政體隻是影響一個國家治理績效的各種因素之一而已。
很多情況下,甚至可能是次要的因素。
有些國家,無論是民主政體還是非民主政體,似乎都建設不好,比如阿富汗,過去幾十年,從極權到威權,從神權到君權,從美式民主到蘇式威權,各種政體神農嘗百草一樣全都試過了,但是沒有一個模式“管用”。
所以,政體不是萬能藥,當水質已被嚴重污染,無論什麼魚都很難在裡面被養活。
印度的經濟政策與民主績效 具體到印度,民主之所以對于治理績效“不管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過去70年,尤其是前面40年左右,輸入到民主程序的“原材料”出了問題。
什麼問題?一個是經濟政策問題,一個是社會文化問題。
時間關系,這次課我們分析第一個問題,下次課再分析第二個問題。
我們首先來看印度的經濟政策。
說到計劃經濟,我們很自然地想到蘇聯、東歐,想到改革開放前的中國,但是冷戰階段,對計劃經濟模式情有獨鐘的不僅僅是蘇東國家。
相當一批發展中國家也真心相信,蘇聯式社會主義代表了人類的未來,并或多或少地借鑒了它的經濟模式。
印度就是其中之一。
印度憲法開篇就宣布:印度要建成一個“社會主義世俗國家”,其中,“社會主義”這個詞相
為什麼說這個假定“成問題”?因為它錯誤地理解了民主的功能。
民主的功能是什麼?可能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我的理解是,民主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通過給民衆制度化的發言權,來解決統治者任意妄為的問題。
或者用現在的常見說法,是“把權力關進籠子裡”。
這是它的核心功能。
它并不自動保證所有的公共問題會被解決,就像你難以要求一個治胃病的藥包治百病一樣。
因此,質問為什麼民主沒有帶來經濟發展、政治清廉、公共服務提升,幾乎相當于質問,為什麼老虎都關進籠子裡了,猴子們還沒有過上幸福的生活?的确,老虎被關進籠子,猴子們更安全了,但是,香蕉樹不會因為老虎被關進籠子而結出更多的香蕉,老天爺也不會因為老虎被關進籠子而下更多的雨,隔壁樹上的猴群更不會因為老虎被關進籠子而放棄争搶地盤。
民主不是一個魔法按鈕,一按下去就人間變天堂。
當然,這不是說,民主肯定無法帶來治理績效的提升,隻是說,它能否帶來治理績效的提升,取決于很多條件,因為歸根結底,民主是一種決策程序,而不是決策本身。
雖然這個程序有其内在價值,也就是尊重民衆的價值,但作為一個程序,它會産出什麼,取決于你向這個程序輸入什麼。
舉個例子,假設一個學校非常開明,讓學生們自己決定,午餐食堂應該提供什麼,這是民主對不對?這當然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但是,如果學生們商量來商量去,決定每天午餐就吃薯條、炸雞和可樂,最後學生們都吃成了不健康的大胖子,那麼,民主當然“不管用”了。
所以,民主作為一種程序,體現對民意的尊重,但是民主的質量則取決于參與者的判斷力和合作能力。
一旦這種能力嚴重欠缺,沒有什麼理由認為民主一定會帶來更好的治理績效。
我把這個觀點稱為“政體有限論”。
民主是否重要?當然重要。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受到尊重,希望統治者不能任意妄為。
但是,一個球賽的規則再公平,也不可能保證球賽一定精彩好看。
球賽好不好看,規則非常重要,但是最終而言,取決于球員會不會踢球。
為什麼強調政體的有限性?因為我發現,人們解釋一個國家的成功或者失敗時,傾向于過分誇大政體的作用,而忽略人們往政體這個程序裡輸入什麼。
這種誇大,有時候表現為“民主浪漫主義”,似乎一旦民主化,一切問題迎刃而解;有時候則表現為“威權浪漫主義”,似乎一個國家隻要采用威權政體,經濟發展、公共服務就會手到擒來。
但事實上,政體隻是影響一個國家治理績效的各種因素之一而已。
很多情況下,甚至可能是次要的因素。
有些國家,無論是民主政體還是非民主政體,似乎都建設不好,比如阿富汗,過去幾十年,從極權到威權,從神權到君權,從美式民主到蘇式威權,各種政體神農嘗百草一樣全都試過了,但是沒有一個模式“管用”。
所以,政體不是萬能藥,當水質已被嚴重污染,無論什麼魚都很難在裡面被養活。
印度的經濟政策與民主績效 具體到印度,民主之所以對于治理績效“不管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過去70年,尤其是前面40年左右,輸入到民主程序的“原材料”出了問題。
什麼問題?一個是經濟政策問題,一個是社會文化問題。
時間關系,這次課我們分析第一個問題,下次課再分析第二個問題。
我們首先來看印度的經濟政策。
說到計劃經濟,我們很自然地想到蘇聯、東歐,想到改革開放前的中國,但是冷戰階段,對計劃經濟模式情有獨鐘的不僅僅是蘇東國家。
相當一批發展中國家也真心相信,蘇聯式社會主義代表了人類的未來,并或多或少地借鑒了它的經濟模式。
印度就是其中之一。
印度憲法開篇就宣布:印度要建成一個“社會主義世俗國家”,其中,“社會主義”這個詞相